佛法把宇宙分为三界 什么是佛教的三界

作者&投稿:蒸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不是跳出三界,不堕轮回的吗?好像只有西方的阿弥陀佛可以永生,在我们的婆娑宇宙,释迦牟尼之前的佛哪~

哦,一堆的错误观念啊。应该更正一下你对佛法的认识。佛是觉悟的众生,根本没有三界、轮回之束缚,不是你说的像孙悟空似的要跳出三界之外。只有迷惑颠倒的众生才受六道轮回,有三界可分别。
不是只有西方的阿弥陀佛可以永生,十方一切无量诸佛,皆证涅槃之不生不灭。
我们这里不是娑婆宇宙,是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之前诸佛,皆随其因缘于他方世界度化众生。佛没有生死,只有迷惑众生受生死轮回。佛不生不灭,尽虚空,遍法界,皆是如来法身。

1、佛与禅最大的区别为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2、本义不同。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觉悟不同。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一、佛
基本字义
fóㄈㄛˊ
1、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二、禅
基本字义
禅(shàn )
1、帝王的祭地之礼:封~。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禅(chán)
1、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Buddhist]。如:禅门(佛教禅宗的教门);禅床(和尚用来打坐和睡觉的床)
2、指禅房 [a monastic room]。如:禅室(禅房);禅阁(禅房)

扩展资料:
一、中国佛学派别
佛学自汉朝传入中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别,不一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避免矛盾,中国佛学家即以判教方式,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中国之派别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属于行持,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1、三论宗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佛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为:
(1)中论,驳斥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错误见解,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矫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错误见解。
(3)百论,驳斥婆罗门教之外道思想。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显正。即总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对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驳斥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
②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
③八不中道,即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旨,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假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2、天台宗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天台山而初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读中论、大智度论,得一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述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天台宗学。
此宗之教义说一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
指出诸法之相互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表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如;主张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观之中心思想。
要之,天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彰显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3、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中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中国佛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则统一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天台、唯识之学说,实际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建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想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普遍缘起”。
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示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想。
4、唯识宗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严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侧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
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二、“禅”的源起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

一切有情生命所生存生活的地方,佛法里称为三界。
三界之外的出世间境界乃是无余涅槃,是佛法实证的圣人所证的境界,唯证才知,不是未证的天主、天人或一切凡夫所能了知的境界。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跟无色界,是三种功能差别性质不同的生命所生存环境的意思,故名三界;也就是说,众生依据自己所应受报应的不同,而出生于三种生存环境里的其中之一界。
诸佛菩萨早已实证解脱的功德,但是却又出生显现于三界之内,则是因为慈悲有情、为度众生离苦得乐而来,故不能说是受报应而来的。
欲界、色界跟无色界又各有种种不同的细分层次,众生的善根与福德越差,所居住的环境也就越为下层,受苦也就越广越大。
欲界,为三界中最下一界,粗略的说,大约有十种层次,由高至低分别为:
他化自在天、
化乐天、
兜率陀天、
夜摩天、
忉利天、
四天王天、
人间道、
畜生道、
饿鬼道,
与地狱众生道。
前六种层次的众生,一般称为是欲界天人,在人间修集福德越广大,越能生在高层次的欲界天中,享乐越广越大;最后三种层次的众生,就是所谓的在三恶道轮回受苦恶报的众生。

色界,住的都是天人,福德与善根等级都高于欲界天人,没有男相与女相,都是清净中性身。有十八种层次,福德与善根等级越高,所住层次也就越高,心地越清净。众生是因为生前修集了大量福德与离欲而修习初禅,或是初禅以上之定力福德,都已降伏欲界五欲法的贪著,因此才能出生于此色界。生此色界,纯是受禅定快乐果报为主,以禅悦为食,因此不会老化也不会生病,只有在寿命将尽前出现衰败的微苦业报。

无色界,有四种层次,此界中众生无有形体,也没有物质色法的存在,就只是纯粹意识精神的存在而已。佛法中认为,此界虽然是大福德的众生才能出生的层次,然而因为纯是意识精神的存在而已,属于因定而生的痴业,一点智慧也没有,所以乃是无智修行的外道众生所往生的地方,是一切佛弟子可证而不应往生的地方。
有情生命之所以出生在那一道中,是取决于死后业力之所感召;
造善业多的人,死后善业重,故先升天享乐受报;等到福报享尽,只剩下恶业,就下堕,先在最重恶报处受报应:报尽后升上一层,在次重恶业报处遭受报应;报尽后再升一层,历次从此方地狱、他方地狱、饿鬼道、畜生道,辗转向上,次第受报;好不容易等到生在人间,却还要先受五百世残障人士、贫病交集的痛苦悲惨无奈苦报之后,才能够有一健全身心,再世为人。
因此如果对于因果轮回的宇宙定律“不信、不逐、不思解之道”,逆反而自行其道的话,那么,一个人就必须跟宇宙因果定律对抗,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为因果律则乃是法界的定律,有智者应该追求离苦之道,必会依于法界的事实而行。
一个人,如果没有规矩指引方向的话,心性总是随波逐流与随心所欲,一生就将多造恶业,少行善事;如此死后,恶报业重,必须先受,因此会先下堕三恶道(地狱、饿鬼道、畜生道)里,等到无量劫的时光过后,恶报受尽,尚有善报,就转去出生享受福报。报尽则堕,再次受苦,……
如此,有情众生一期一期、生生死死,辗转出生;一次一次,次第受报,往来于五道众生、六道轮回之间,凄惨痛苦,无有出期,无有解脱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如何脱离于三界中六道轮回里的痛苦,所以无有出期;因为无有出期,所以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形成六道众生的种种悲惨烦恼痛苦现象。

整体而言,所有的三界器世间环境并不是从地球上来看的,而是要放到十方宇宙空间里来说。所谓一个世间世界,是以须弥山(又名为妙高山)为中心,而无量无数的众生分散居止于其四边,以广大的周遭环境为其居住范围而说的。

(摘录)

没有这个说法 分为十法界 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