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文章?

作者&投稿:梅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桥的文章~

桥 之 美





吴冠中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然而真正贴心地去感受江南的繁华与富庶,诗意与浪漫,却只在五年前。一直以来,都想为这令人神往而怀念的地方写点东西。可是一搁就是好几年,最近看到网友的空间有几幅周庄的照片,又勾起了我对那烟柳画桥廊檐黛瓦的记忆。
  江南水乡,就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家碧玉,幸得已故旅美画家逸飞先生的媒妁之功得以溢美天下。江南水乡美在两种极致,那就是它特有的水性与剑气。如此柔弱的江南何以承载起了这深不可测的江南文化之厚重呢?
  曾经读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诗意的文字确实感动了我很久,以为是对江南秉性描写的一种极致。直到后来,一个秋水伊人的季节亲临了江南,身同感受之后却令我对江南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喟叹,也解开了我心头一直以来的疑惑,端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江南的诗意在她的烟柳画桥,富庶繁华,温柔多情。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与人情,孕育着江南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天堂胜景鱼米乡,烟柳繁华佳丽地,小桥流水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盈耳丝竹,遍地绮罗的江南,自古就有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迷醉!
  江南之水是妩媚的,更是性感的。几片随风飘零的落红,点缀在她洁净的肌肤之上,便可衬托出她无限的春光,深情含蓄、细腻温婉、迷离而带些许的忧伤。
  那水总是柔肠百转,重复缭绕,无限衍生,把南国的一切都纳入她的裙下。于是便有了皱皱褶褶的河流,风姿绰约的袖珍小镇,在她的滋润下肆意繁衍,生生不息。水也便成了江南生命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蛰伏在这些生命当中的,还有那石桥、廊檐、粉墙、黛瓦、烟柳、乌蓬船、皮影戏、琵琶古筝、文房四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不免有些夸张,但说的却也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潋滟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花与雪月,记载着无尽的缠绵与悱恻。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传说。
  江南的水滋养了江南女子的灵性和慧性,江南女子的身上,天然的带着江南文化的雅韵,轻柔曼妙、婉约风情,却又返朴归真。美人天下皆有,而江南的女子却是以善水的气质和神韵独步天下的。看看那千丝万缕织就而成的锦缎与丝绸,听听那温软缠绵的吴侬软语,哪一样没有显出江南之水的秉性呢?
  江南的水性不仅在江南女子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灵气之水也涵养了江南男儿的聪颖智巧与柔情侠义。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实乃至柔至刚之物,集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于一身。这种水性的刚柔相济,也渗透到了江南儿女的秉性之中。
  古往今来,这里不但酝酿出了诸多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孕育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骁勇斗士。这种力与美的和谐与统一,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江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之上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起。诗意的江南也因此充满了传奇与神秘。
  干将莫邪曾在此铸剑,铸就天下第一剑得“天人合一”。天下才人多出江南,仅康熙年间江苏就出有14位状元,“吴门四才子”“扬州八怪”更是传为佳话。江南之水不但哺育了书圣王羲之、曼妙婉约的词人柳三变、笔锋犀利的文学家鲁迅等文人骚客,同时造就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更恩赐给江南大地以文武兼备的诗人将军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的“醉里挑灯复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诗词至今在我的耳畔缭绕,令我向往,催我奋进。又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不是手持长剑,而是手握匕首,把文人的剑气发挥到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侠骨柔情,秋瑾就是江南女子水性与剑气完美契合的典范。
  江南之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之美,美在水性与剑气的融合,美在刚与柔的统一。江南,一坛陈年的美酒,一首深邃的歌谣,一幅摇曳心旌的图画,让人品不尽她如诗的似水流年……

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选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以上两则资料均选自《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

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选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以上两则资料均选自《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

故乡河上桥
一座横跨我记忆河流的桥。
多少年来,我常常伫立桥头,痴痴俯看滚滚河水,呆呆仰望巍巍的山峰。草屋,田野,沙滩,水渠,岸柳,还有那朝霞中的鸣鸡,暮霭里的吠犬,乘着山风翻飞的鹰隼,踏着炊烟归栏的羊群。绘成桥边独有的一幅素描,挂在心屏上,也用以装饰我旷的脑际。
是普通的河,穿过小村与山蜂间的空地,切断了村庄跟山蜂的联系,彼此变得孤独落寞。
桥也是常见的桥,桥木是父辈们从南山顶砍下来的柞或柳,两根一对,大的一头担在河的中间石垛上,小的一头落在彼此对面的岸边。一般的桥有四根木头就足够了。小桥简约,朴拙,亦如妈妈缝在我对襟小挂上的纽袢。
小桥就这么地缝合了小村与山峰的翘盼。
路从村前的草滩神向南山,河道掐断了小路的进取心,对着河水叹息着。而小桥勇敢地趴在河水上,用自己的身躯,接通了断里路的神经和脉管。以他不变的姿势,担当起联接职责,无怨无悔的迎来送往。桥,三位一体。从山顶上看,桥,是山伸向小村的两条腿;从村里看,桥,是小村拥抱山峰的双臂。
而拥抱山蜂,就是拥抱丰衣足食日子。故乡的南山,东起二层砬子、老岳府,西致坟沟、杨家坎,总面积有五千多亩。山上林木葱郁,奇花异草、山货野果、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山坡上和山根儿,还有上千亩的肥田沃土。如果说南山是聚宝盆,那么小桥,就是乡亲们的发财路了。
鞑子香花谢了,卷莲花开了。山里的第一批草药成熟了。贝母、地龙骨、龙胆草、细辛,花枝招展等待采收。供销社收购站贴出收购通知后人们便陆陆续续地进山了。我们这帮孩子也夹在大人中间,扛把小镢头从桥上跑过去,爬上布满药香的山坡,猎取自然的收成。
傍晚,桥南桥北的人们,捆的捆、扎的扎,整理他们的战果。孩子们则尥蹶撒欢儿地跑回家领取大人们的奖赏。我使用的第一支自来水笔就是用三斤细辛换来的,那银亮的笔帽淡青色地笔管 ,至今还清楚的记得。
小桥还是时钟的指针,准确地记录着时序更替。桥的这头是春,那一头就是秋了。刚刚挑过种子的扁担,悠忽间变成了扛庄稼的背扦子;装过肥料的土篮,随即盛满了萝卜、白菜。在桥上鱼贯而归的还有金黄的谷穗、玲珑的豆荚、沉甸甸的红高粱。它们压弯小桥的腰肢。
小桥,托举起丰收的喜悦。
小桥也有它的闲情逸致。蒙蒙细雨中,约上几位钓友线凌碧波钩垂希望,挥洒悠然自得。深秋时节,桥上桥下的河面上,总有人挖上几眼鱼窖,间或捡起一排鱼晾子,勤劳的村民们和小桥一起捞取属于他们的河鲜鱼趣。

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选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以上两则资料均选自《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
答:在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叫九曲河,九曲河上有一座雄伟的石拱桥,叫西门桥。这座桥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西门桥长60米,宽25米,中间行车,两旁走人。这座桥下面有7个桥墩,有2个拱形的大桥洞。远看2个拱形的大桥洞像彩虹一样横跨在桥面上。大桥洞上面还有5根石柱。可别小看这5根石柱,它不但支撑桥身的重量...

谁有《桥》这篇文章的全文。
答:桥 作者:冰心飞机渐渐地飞进了云层,往下看时,连祖国的整齐葱绿的田野,和蜿蜒闪烁的细细的河流都看不见了,琳达忽然感到此时的她,又像是自己在许多年前写过的短诗里所说的:恨就在手摸不着天脚也不常踩着地 刚刚过去的三个星期,在姑妈家里过的生活,使她活泼了许多,舒畅了许多,闲适了许多,总的说来,就像关在...

桥话题作文
答:它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但它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普通走在那座桥上,我能闻到稻草的清香;走在那座桥上,我能尝到水果的香甜;走在那座桥上,我能想到奶奶的叮嘱 听奶奶说,这里原来是一座独木桥,一次发大水,冲走了独木桥当地政府领导非常着急,连夜赶来和村民们一道修起了一座石桩桥,就是今天的这座桥,它像一位...

描写桥的作文
答:这是一篇描写拱宸桥的游记,文章以我们的行踪为主线,全文围绕拱宸桥的“公园里、古民宅、运河广场”进行细致的描写,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游玩的快乐。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双湖桥 双湖桥是一座美丽的桥梁。位于东湖与水果湖之间,所以称为双湖桥。 秋天到了,秋雨也急不可耐地来了。雨丝儿...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
答:以桥为话题的作文1 在班上,有一座桥。桥的一边,是男生,另一边,是女生。这是一座无形的桥,桥上,满满的是互帮互助这个美好的品质。校运动会上,女子800米比赛,一圈下来,我们班的参赛选手便体力不支了,速度也明显慢了许多。从之前的前几名瞬间滑到了倒数几名上边。我们班的同学看在眼里,...

中国石拱桥课文
答: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扩展资料: 《中国石拱桥》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

围绕桥这个话题写作文
答:6. 【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人与人之间的心桥】 故乡的柳树桥头 调皮的黄狗 思念不会睡熟 看见陌生人吠叫不休 故乡的柳树桥头 饮水的老牛 寂寞不知沉醉 回首夕阳美丽还依旧 故乡的柳树桥头 点点的垂柳 随风飘来而去 恰似情人轻轻的挥手 故乡的柳树桥头 潺潺的溪流 欢乐无声悄悄 草边蛙鸣一片惹人愁 想念...

以桥的含义写作文
答:5. 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桥》 什么是桥?现代汉语词典说:“桥是架在水面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没错,桥是一座建筑物,可在这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里,桥以使人无法驻足的速度千变万化,向前发展,自然它的含义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中国古代,桥一直是和平的象征。唐太宗时期,突劂族的可汗颉利率...

读《桥》有感
答:读《桥》有感范文1 《桥》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小山村在山洪暴发时,大家蜂拥到一座窄桥前,危机关头,老支书组织村民排队过桥,并把急于过桥的儿子拉出队伍与自己一起殿后,由于山洪来势凶猛,父子俩最终没能过桥,被洪水卷走,永远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村民。 故事凄美感人,读来潸然泪下。长眠于村庄边那条河里的老支书...

《桥》 萧红的具体文章?
答:“妈妈,远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老祖母还没忘掉做婆婆特有的口语向五婶娘说:“可恶的×××又在寻死。不碍事,睡觉吧。”五婶娘回到自己的房里,想唤醒她的丈夫,可是又不敢。因为她的丈夫从来就英勇,在村中是著名的,没怕过什么人。枪放得好,马骑得好。前夜五婶娘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