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禅定

作者&投稿:法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才能禅定~

禅定模式跟普通勿扰模式有什么区别呢?

净土念佛法门由于方便易行,人人能修,安全稳妥,又能仰承佛力感应加持,念佛时即是以佛之真如熏习我辈的无明,摄受佛的智慧福德光明熏修吾辈业力凡夫,如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再配以净业三福:深信因果,五戒十善等行为修持,在生能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业消智朗,增福增慧,幸福人生;临终又能蒙佛接引往生佛国净土,“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亲来迎接”,而得不退转,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未法时代尤现代社会的众生,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压力大,烦恼业力厚重,贪欲横流,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趋劣下。净土念佛法门成为他们最宜普及修习的法门。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学生老师、士农工商,学习紧张时,工作压力时,成功时,失意时,工间休息时,早晚睡眠时,时时可念佛片刻,净化心灵缓解压力,熏修改变性格习气,辅疗身心疾患,提升智慧等。心净国土净,娑婆世界本是众生众业所感而成。而佛法净土信仰,众生皈依佛陀之教导,在生按净业三福、五戒十善,环保素食,六度万行等准则妙法提升、改造自己的心性品格,从而净化社会风气,为精神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有法师提倡所谓“人间佛教”,而实际净土法门即是末法时代最好的“人间佛教”!佛法以出世心,行入世事耳。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是也。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修习禅定,请你认真阅读此文!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虚云大师)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语,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磐,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皆途中风景,非本有故乡】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若错认消息,认假为真,以离念灵知为佛性,即无明心见性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你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但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磨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禅、教、律、密、净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看话头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的,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参,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一语道破禅机,观三界唯心,诸法无我,无可取着,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只须离妄,无须求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闯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离心意识,一念不生】,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妄想分别】。“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那里会放大光明啊?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易则易如反掌,当下即是;难则难于登天,一切皆非】,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极易触电,高压危险】。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用功的难与易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此心非妄心,真心不可得】,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不管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三生不退,佛阶可期;何如往生净土,一生成佛】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居,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无心念头死,真如法身活】。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参究念佛,圆离能所,直达本源,念佛是佛,从此一信永信,归家稳坐,不劳参究,骑驴觅驴】。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佛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至时,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开悟后方是真念佛人,若不求生净土,敢保老兄未悟】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穷子除粪,得少为足,不求上进,辜负佛恩】;甚至能触景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不能得果起用【不能断惑证真,依旧生死未了,腊月三十到来,随业轮回受报。不如往生净土,九品皆成佛道】。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睹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般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它,你只要认得妄想【认得妄想,便无妄想;知道是梦,已醒大半】,不执着它,不随逐它,也不要排遣它,只不相续,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磐,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罗嗦。参!【见闻如幻翳,三界如空花,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语,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磐,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皆途中风景,非本有故乡】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若错认消息,认假为真,以离念灵知为佛性,即无明心见性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你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但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磨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禅、教、律、密、净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看话头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的,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参,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一语道破禅机,观三界唯心,诸法无我,无可取着,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只须离妄,无须求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闯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离心意识,一念不生】,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妄想分别】。“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那里会放大光明啊?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易则易如反掌,当下即是;难则难于登天,一切皆非】,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极易触电,高压危险】。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用功的难与易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此心非妄心,真心不可得】,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不管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三生不退,佛阶可期;何如往生净土,一生成佛】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居,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无心念头死,真如法身活】。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参究念佛,圆离能所,直达本源,念佛是佛,从此一信永信,归家稳坐,不劳参究,骑驴觅驴】。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佛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至时,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开悟后方是真念佛人,若不求生净土,敢保老兄未悟】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穷子除粪,得少为足,不求上进,辜负佛恩】;甚至能触景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不能得果起用【不能断惑证真,依旧生死未了,腊月三十到来,随业轮回受报。不如往生净土,九品皆成佛道】。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睹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般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它,你只要认得妄想【认得妄想,便无妄想;知道是梦,已醒大半】,不执着它,不随逐它,也不要排遣它,只不相续,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磐,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罗嗦。参!【见闻如幻翳,三界如空花,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不要一步登天,学佛就是滚雪球,要从第一粒雪花开始,到第二粒第三粒第四粒第五粒…到了后面它自然越来越快,不要去求更高境界,境界都是自然出来的,去求它,就有所求,有所为,有所欲,着相了,入魔道了,这时候你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先从结佛缘开始,选择一个与你有缘的法门,信解奉行,精进不怠,你会如愿的。
南无阿弥陀佛

禅定说简单再简单不过,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件最单纯的事,说难也难这要你多学习,多参考他们不同法门的共同特点与本质。

以我看来你要想修定,要先找到禅定的本质是什么,直接去做到即可。不断去熟练他。

实相非相,无所不相。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心净国土净,禅定之名不可寻!!!!

修定的方法有很多,佛陀时代他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习惯不同来指导修习禅定的

禅定究竟是怎样一个方法
答:禅定是佛教修行的六大法门“六度波罗蜜”之一,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方式,你若要学习禅定,一定要找到修禅定的禅师(一般是出家人)带你,才有可能好好的入门。禅定有很多的层次,从入门功夫的粗念住、细念住、欲界定和未来定,到四禅八定等等,一步一步的修下去,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可以说,禅定不...

参禅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2.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不是山修炼的过程,此时关闭六根,视而不见,听耳不闻。眼见色不被色尘所转,耳闻声不被声尘所转,享受着内在的甚深禅定。叫:下无大地上无天,水无波浪火无烟,耳听尘事心不摇,眼观形色内无有;3.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外...

如何修禅定
答:1、修禅定务必要有师父带领,切勿自修,否则容易出问题(当然,不会走火入魔,因为那是高手才出的问题,菜鸟还没有达到走火入魔的资格)。2、禅定必须有三个前提:根据《北美开示录(一)》(成观法师著)之信位菩萨的修行“定心”一文中说到:一切修行项目里危险性最高的就是修习禅定;习定很容易...

禅修的步骤
答: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

呼吸禅定步骤 | 坦尼沙罗
答:这样做,最后就把呼吸禅定引向了洞见。首先,有了无常的洞见,不仅是对於呼吸,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於心智本身,因为你看见,即使那些稳定、清新的禅定层次也是可以藉著意志产生的。在这一切清新、一切稳定的状态之下,是一种重复的意志、意志、维持禅定状态的意志。有一种累赘的元素存在著。对於无常的洞见,与其说是你怎样消化...

如何坐禅静思
答:佛教讲因缘,即内因,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禅有成就,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最要紧的,一要发愿坚持修炼,二要持戒,戒除一切不良生活习惯。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 要选空气好,相对安静,不易被人干扰之处,该开的窗门开;电视、收音机关;关好门,免得他人闯进打扰。这是自然环境。同时...

什么是禅定?
答:2、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3、...

怎样禅定
答:再配以净业三福:深信因果,五戒十善等行为修持,在生能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业消智朗,增福增慧,幸福人生;临终又能蒙佛接引往生佛国净土,“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亲来迎接”,而得不退转,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未法时代尤现代社会的众生,生活节奏紧张、...

体方法师 怎样禅定
答: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也不能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只是漠视,或者对其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

佛教怎样坐禅啊? 心里默念佛号吗
答: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 并不是非要学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于腿部经脉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习武静功的修习方法,即闭着眼睛盘足而坐。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打坐的基本内容有三:不动心,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