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

作者&投稿:关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安事变背景,原因,经过,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意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79.htm

比较详细,一切皆在百度

1、背景:
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时间、地点和经过: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
(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4、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巴黎《救国时报》认为“发生这样重大的内争,对于目前中国民族生死所系之一致团结,御侮的运动上,实为深可痛惜的事件。” [30] 1936年12月14日美国《民声讲坛报》评论道:“张学良此次行动,适足以肇害中国,而西方各国在远东保有利益者,亦为之感觉不安矣。 [31] 美国《纽约时报》,“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足见全世界均认蒋氏,为中国最大领袖,而自动推崇之。”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张学良之叛变,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乃与德缔结反共协定,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苏联《真理报》1936年12月14日的社论写到:“张学良将军曾有充分可能抵抗日本侵略,其军队亦曾有热烈之战态,然张将军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侵略品。”

1、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由于紧接着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一二九运动以及后来的两广事变,都强烈的反映了中国人民一致抗日对外的决心。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地点:西安。

4、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5、经过: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扩展资料:

“西安事变”主谋是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临潼的枪声,拉开了被美国作家斯诺称为“历史的大峡谷上实现了一次大跳跃”、中国近代史上“惊险的好戏”的“西安事变”的帷幕。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用“兵谏”的方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西安事变”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但张、杨二人谁是主导者,这个貌似很清晰的问题,连张学良自己的回答都含糊不清。

1956年12月15日,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回忆“西安事变”时,他回忆说:“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他在1957年写的《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一文中又说:“我西安‘剿匪’一位主要的伙伴——杨虎城将军……他非常热衷于抗日而不愿‘剿匪’。”

但是,晚年的张学良却改口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杨虎城)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杨瀚说:“通过事实来讲,杨虎城是主角。这个主意本身是杨虎城提出来的,还有发动过程,都是杨虎城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杨虎城之孙:祖父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谋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西安事变前夕的张学良(左)与杨虎城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西安事变指挥部——杨虎城公馆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1936年12月13日,《西安文化日报》刊载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1937年4月2日,周恩来由西安返回延安,毛泽东等到机场迎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西安事变: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79.htm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去西安事变纪念馆游览方案?
答:查找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开放时间、地址、门票信息等,确保您了解基本信息。根据您所在的地点,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前往西安事变纪念馆。您可以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出租车。2. 到达纪念馆:到达纪念馆后,可以先在入口处查看有关导览地图或信息,了解展览布局和重点区域。3. 游览路线:第一展厅:西安事变的背景...

陕西华清池旅行,这里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
答:华清池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也是西安事变的重要地点。这个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温泉胜地,自古以来就是皇家休闲度假、沐浴疗养的胜地。在这里,不仅自然景观让人叹为观止,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深深扎根于此。以下是对华清池的详细介绍:历史起源 建立初期:华清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81...

七七事变与西安事变有联系吗
答:七七事变和西安事变没有联系。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

历史上国共的三次谈判(时间和地点和名称)知道说下!谢了!
答:确实是三次。第一次: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平谈判。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迫使他放弃“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之后国共进行了和平谈判,蒋介石接受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抗日主张,也就是常说的“逼蒋抗日”。第二次:1945年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争取民主和平,避免...

西安事变是彻底解决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吗
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主要是因为 a.它提高了党的威信 b.它迫使蒋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 c.它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d.它打击了亲日派的嚣张气焰 答案是b a项肯定是不会构成主要原因的,在看c项,两党的分歧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c项排除。在看d项,打击了亲日派的嚣张气焰...

马上要考试了,历史还没有背,怎么办。 说一下八年级上历史重点吧,详细点...
答: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地点:沈阳经过: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诬称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史称“九一八事变”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2、《义勇军进行曲》——不朽的民族战歌 曲作者:聂耳。3、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目的:逼蒋抗日 时间:...

西安事变简笔画
答:关于西安事变简笔画的注意事项:1、人物形象:在画西安事变简笔画时,需要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表情动作。同时也要注意其他人员的形象刻画,如士兵、群众等。2、场景布置:在画西安事变简笔画时,要注意场景的布置。华清池、古城墙等重要地点都需要有所体现。同时还要注意画面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3...

历史上国共的三次谈判(时间和地点和名称)知道说下!谢了!
答:1. 1936年12月,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迫使蒋介石进行了和平谈判。这次事件导致了蒋介石政策的转变,接受了联合抗日的主张。2. 1945年,在重庆进行的国共谈判中,双方达成了被称为“双十协定”的协议,旨在争取民主和平,并努力避免内战的发生。3.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在北平进行的谈判中...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_教案1
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情景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时代感较强的情景拉近了历史同现实的距离,实现了历史同现实的对接)(二)新课学习九一八事变1.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九一八事变”部分。教师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学中要教给读书...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答: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二十四、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八上P74):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二十五、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八上P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