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翻译?求高手,10分钟内的财富100,以后10.

作者&投稿:登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及翻译警世通言?~

原文: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明] 冯梦龙原著

  吴越改写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说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们两个同为商贾
  (ɡǔ古),得利均分。有时候管夷吾多取一些,叔牙也不说他贪,因为知道他
  家里贫穷。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想办法让他脱身,荐到齐国去做丞相。这样朋
  友,才是真正的相知。这相知有几种样色:恩德相结的,叫做“知己”;腹心相
  照的,叫做“知心”;声气相求的,叫做“知音”,总的叫做“相知”。

  今听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愿意听的,洗耳而听;不想
  听的,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给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交谈。”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y ǐn ɡ影)
  都人氏,也就是今天湖广荆州府地方。那俞伯牙虽然是楚国人,官星却落在晋国,
  官拜上大夫。因为奉晋国君主的命令,到楚国来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他
  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就从陆路到了郢都,
  朝见了楚王,转达了晋主的命令,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是他桑梓故
  乡,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身在两国,各事其主,君命
  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完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他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伯牙离
  楚一十二年,想念故国江山名胜,想尽情观览,打算从水路大宽转回晋国。就假
  奏楚王说:“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j í及),以便
  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两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
  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r áo 饶)画桨,锦帐高帆,很是齐整。群臣直送到江
  边码头而别。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船到汉阳江口。
  当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就泊在山
  崖下。不多久,风停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的明月,光亮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想要抚琴一曲,以遣情怀。就命童子在香炉内焚香,童
  子焚上香,捧来琴囊放在案上。伯牙解囊取琴,转轴调弦,弹出一曲。曲犹未终,
  指下“刮喇”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批:当时人相信:弹琴的时候,有人偷
  听,要断琴弦」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停船的所在是什么地方?”船
  头上回答:“因为是偶然遇到风雨,就停泊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却没人家。”
  伯牙惊讶,心想:“这是荒山了。要是在城郭村庄,或者有聪明好学的人,偷听
  我弹琴,所以琴声忽变,才会弦断。在这荒山下,哪有听琴的人?哦,我知道了,
  想必是仇家差来的刺客;不然,或者是盗贼,想等更深之后,登船劫我财物的。”
  喊叫左右:“给我上岸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要搭跳板上岸,忽然听见岸上有人答应:“舟中大
  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是个樵夫。因为打柴晚归,遇上狂风骤雨,
  雨具不能遮蔽,只得潜身岩畔。听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说:“山中打
  柴的人,也敢称' 听琴' 二字!这话不知真假,我也不计较了。左右,叫他去吧。”
  那人竟不离去,在崖上高声说:“大人的话错了!难道没听见过' 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 ;'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到' 的话么?大人要是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
  的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应该有抚琴的客了。”「批:说得合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啰唣,走
  近舱门,回嗔作喜地问:“崖上那位君子,既然是来听琴的,站了多时,可知道
  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人说:“小子要是不知道,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
  人所弹,是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歌词是:' 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
  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 弹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
  小子也还记得,下面应该是:' 留得贤名万古扬。' ”
  伯牙听了大喜,说:“先生果然不是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
  “掌跳板,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
  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哪知言谈好
  歹?见是个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家老爷要叩头,问你什
  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儿大着哩!”

  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说:“列位不须粗鲁,让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
  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裤下截。不慌
  不忙,把蓑衣、斗笠、尖担、板斧,都放在舱门外。脱下芒鞋,沥去泥水,重又
  穿上,慢步走进舱来。「批:态度从容,根本不把大官放在眼里!」

  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不跪,说:“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截的布衣?下来还礼,恐怕失了官体;既
  然请他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说:“贤友免礼吧。”就
  叫童子看坐。童子取了一张小杌儿放在下席。怕牙全无客礼,用嘴向樵夫一努,
  说:“你坐下吧。”以“你我”相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有些嗔怪的意思,因此既不问他姓名,也不呼手下人看
  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刚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回答:“不敢。”
  伯牙说:“我来问你,既然说是来听琴,必定知道琴的出处。这琴是何人所造?
  抚它有什么好处?”

  正问话间,船头来禀:“风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吩咐:“且
  慢些!”樵夫说:“承大人下问,小子讲话絮烦,恐怕耽误顺风行船。”伯牙笑
  着说:“只怕你不知琴理。要是讲得有理,就是不做官,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
  行船快慢!”樵夫说:“既然如此,小子才敢僭谈。这琴嘛,是伏羲氏所造。他
  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上,又有凤凰来仪。凤凰是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
  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所以知道梧桐夺造化之精气,是树中的良材,堪做乐
  器,就叫人砍伐。那棵梧桐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
  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击,发声太清,因为它过轻而废弃;取下一段叩击,发
  声太浊,因为它过重而废弃;取中一段叩击,发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
  水中,浸七十二天,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请高手匠人刘子
  奇制成乐器。这是瑶池之乐,所以名叫' 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
  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
  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
  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
  商、角、徵(zhī知)、羽。尧舜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来因
  为周文王被囚在羑(y ǒu 有)里,吊儿子伯邑考,添弦一根,弦音清幽哀怨,
  称为' 文弦'.后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又添弦一根,弦音激烈昂扬,称为武弦。
  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 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
  不弹、八绝。什么叫' 六忌' ?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
  忌迅雷,六忌大雪。什么叫' 七不弹' ?闻丧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
  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不弹。什么叫' 八绝' ?总之,
  清奇幽雅,悲壮悠长。这琴抚到尽美尽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这就
  是雅乐的好处。”「批:说得天花乱坠!弹奏古琴的人,有几个是这样讲究的?」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还恐怕是强记的。又想:“就是强记,也亏他了。我
  再试他一试。”这时候已经不像在先“你我”之称了,问:“足下既然知道乐理,
  请问当年孔仲尼在室中鼓琴,颜回从外面进来,听琴中有幽沉的声音,疑有贪杀
  的意思,怪而问孔子。仲尼说:' 我刚才鼓琴,看见猫在捕鼠,希望能抓住,又
  怕它逃掉。所以有贪杀的意思露在丝桐中。”可知圣门音乐有多么微妙。假如下
  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听得出来么?“

  樵夫说:“《毛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试抚弄一节,小子
  尽心猜度。要是猜不着,大人不要见罪。”

  伯牙重整断弦,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称赞说:“美哉
  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儿,再次鼓琴,其意在
  于流水。樵夫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就说着了伯牙的
  心事。「批:从琴音听出内容,应该不是吹牛。」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和他施
  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藏有美玉,如果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
  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回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
  牙拱手说:“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处?”伯牙说:
  “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而来上国。”子期说:“原来是伯牙大人。”伯
  牙推子期在客位坐下,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送茶。茶后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
  牙说:“借酒攀话,休嫌简慢。”子期称:“不敢。”

  童子收起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人无疑了,
  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荒居离这里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伯牙点
  头说:“好个集贤村。”又问:“以何为业?”子期说:“也就是打柴为生。”
  伯牙微笑说:“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像先生这样抱负,何不求取功名,
  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安身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真为先生所不
  取。”子期说:“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无
  非侍奉父母余年。虽然三公之尊,也不能换我一天的恩养。”伯牙说:“如此大
  孝,更加难得。”

  二人杯酒酬酢,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
  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
  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着说:“大人又错了!大人是上国名公,钟徽
  是穷乡贱子,怎敢仰攀,有辱俯就。”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
  官碌碌风尘,得和高贤结契,实是生平万幸。如果以富贵贫贱为嫌,把俞瑞看作
  什么人了!”

  当即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燃名香,就在船舱中和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
  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又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
  伯牙也不推拒。换了杯筷,子期下席,两人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批:始而傲,继而疑,继而信,继而
  爱,而终于相亲不舍。」

  月淡星稀,谈论正浓,不觉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准备开船。
  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给子期,握着子期的手,叹息说:“贤弟,我和
  你相见太迟,相别太早!”子期听了,不觉泪珠滴进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
  回敬伯牙。二人都有些眷恋不舍。伯牙说:“愚兄余情不尽,想和贤弟同行几天,
  不知可否?”子期说:“小弟不是不想相从。奈何双亲年老,' 父母在,不远游。
  ' ”伯牙说:“既然是二位尊大人在堂,回去告过双亲,到晋阳看愚兄一看,这
  就是' 游必有方' 了。”子期说:“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
  万一禀命双亲,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的罪就更大了。”伯
  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吧。”子期道:“仁
  兄明年什么时候到?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一算,说:“昨夜是中秋节,
  如今天亮,应该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奉访,仍旧在仲秋中五六日。如果
  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份,就是爽信,不是君子。”回头叫童子:“吩咐记室把
  钟贤弟所居地名和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说:“既然如此,小弟
  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说:“贤弟等等。”命童子取黄金两锭,不用封帖,双手捧着说:“贤弟,
  些许薄礼,算是给二位尊大人补养的费用。斯文骨肉,不要嫌轻。”子期不敢谦
  让,随即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把板斧插在腰问,
  掌跳的搭了扶手上崖。伯牙直送到船头,二人洒泪而别。

  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胜景,无心观赏,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的人。
  船行多日,舍舟登岸。经过的地方,听说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
  送,直到晋阳,回复了晋主。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怀念子期,没一天忘记。想着中
  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旧打一个大宽转,
  从水路走。下船之后,吩咐水手,凡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

  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来禀,离马安山不远了。伯牙依稀还认得
  这里正是去年泊船相会子期的地方。就吩咐水手,水底抛锚,崖边钉橛,把船停
  泊。

  当夜晴明,月光如昼,伯牙步出舱门,站在船头上,仰观星斗,水底天心,
  万顷茫然。想起去年今夜和知音相逢,如今重来,又值良夜。他和我约定在江边
  相候,怎么全无踪影,莫非爽约了?又等了一会儿,心想:“我明白了。江边来
  往船只颇多。我今天所驾的,不是去年的船了。我弟急切间如何认得?去年我原
  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再取瑶琴抚弄一曲,我弟听见,必来相见。”就命童子取
  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轴,刚拨了两下,商弦中有哀怨的
  声音。伯牙立刻停琴不操,说:“呀!商弦哀声凄切,我弟必定丁忧①在家。去
  年曾说父母年高,看起来不是父丧,必是母亡。「批:这就太玄妙了!非凡人所
  能理解。」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可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
  明天还是我亲上崖探望吧。”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是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
  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背着瑶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②带去:“如果我弟居丧,
  可以作为赠礼。”踏着跳板登岸,,走了十几里小路,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
  子问:“老爷为什么不走了?”伯牙说:“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
  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哪一条路通集贤村?等个识路人问明了再走。”

  伯牙就坐在山石上少歇,童儿退立后面。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
  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右手举藤杖,左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
  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把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问:
  “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问:“请问老丈,这两头路,那一条通往集贤村去的?”
  老者说:“那两头路,通向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
  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里出来,正在路中段,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
  不知先生要去哪一个集贤村?”

  伯牙默默无言,暗想:“我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样糊涂!相会那一天,
  你知道这里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应该说个明白嘛。”伯牙正在沉吟,那
  老者说:“先生犹疑不决,一定是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叫先
  生没处抓寻了。”伯牙说:“正是。”老者说:“两个集贤村中,共有一二十家
  庄户,大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住了几十年了,正是' 土居二十载,
  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先生只
  要说出所访的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道他住处了。”伯牙说:“学生要到钟家
  庄去。”老者听了“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的老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说:
  “先生别家还可以去,要说去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这是为什么?”
  老者说:“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伯牙说:“要访子期。”老者听了,放
  声大哭,说:“子期钟徽,是我儿子。去年八月十五出去采樵,归来晚了,遇见
  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谈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两锭。我儿买书攻读,
  老拙无才,不曾禁止。白天采樵负重,夜里苦读辛勤,心力耗费,染成重病,数
  月之前,已经亡故了。”

  伯牙听见,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跌倒在山崖上,昏倒了。钟公
  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问:“这位先生是谁?”小童附耳低声说:“就是俞伯牙老
  爷。”钟公说:“原来是我儿好友。”伯牙苏醒后,坐在地下,口吐痰涎,双手
  捶胸,恸哭不已,说:“贤弟呀,我昨夜泊舟崖下,还说你爽信,哪知你已经到
  了九泉之下!你真是有才无寿了!”

  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忍哭起来,和钟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
  通家兄弟的意思。伯牙说:“老伯,令郎是停柩在家,还是厝在郊外了?”钟公
  说:“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和拙荆坐在他卧榻前。亡儿死前嘱咐:' 生死
  有命,福寿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服侍双亲,死后但愿葬在马安山江边。孩儿
  和晋大夫俞伯牙有约,要践前约呀。' 老夫不负亡儿临终遗言,刚才先生来的小
  路旁边,一丘新土,就是我儿钟徽的坟墓。今天正是我儿百日忌日,老夫提一陌
  纸钱,去坟前烧化,没想到和先生相遇!”伯牙说:“既然如此,奉陪老伯就在
  坟前一拜。”

  就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又进谷口。
  果然看见路左一丘新土。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请受愚兄一拜,从此永别了!”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的黎
  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听说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着
  观看。

  伯牙不曾备得祭礼,就命童子把瑶琴取出来,放在石祭台上,盘膝坐在坟前,
  挥泪两行,抚琴一曲。那些看的人,听见琴韵铿锵,鼓掌大笑。伯牙问:“老伯,
  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伤不已,众人为什么反而大笑?”钟公说:“山野乡
  人,不知音律。听见琴声,都以为是取乐,所以长笑。”伯牙说:“原来如此。
  老伯可知所奏的是什么曲子?”钟公说:“老夫幼年也曾习琴。如今年迈,五官
  半废,听不清楚了。”伯牙说:“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弹的一曲短歌,用来吊令
  郎的,现在口诵一遍,请老伯听。”钟公说:“老夫愿闻。”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
  君死!“

  伯牙从衣襟中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石祭台上用力一摔,摔
  得粉碎。钟公大惊,问:“先生为什么要摔碎这琴?”伯牙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问:“老伯高居,究竟是在上集
  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公说:“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又问他
  干什么?”伯牙说:“下官心中伤感,不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有黄金二镒,
  一半代令郎奉养二老,一半买几亩祭田,作为令郎春秋扫墓的费用。待下官回本
  朝后,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候再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和老伯母,同到寒家,以
  尽天年。我就是子期,子期就是我。老伯不要以下官是外人而相嫌。”说罢,命
  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给钟公,伏地哭拜。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简评」俞伯牙是个传说人物,相传生在春秋时代,以善于弹琴而闻名。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乐府解题》中说:伯
  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来随成连先生到东海蓬莱山,听海水澎湃、群
  鸟悲鸣的声音,有所感触,从此琴艺大进。传说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
  就是他的作品。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
  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
  流水,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以后故事逐渐充实完善,但是把文章写
  得如此淋漓尽致的,当首推冯梦龙的这一篇。

  音乐是一种“语言”,今天已经没有人反对。音乐可以表达喜悦和悲伤,这
  也是人的共识。造诣高的人,能听懂乐曲中所表达的意思,这都不稀奇。我曾经
  给一个根本不懂音乐的人放《威廉·退尔序曲》,那人听了说:“像是千军呐喊,
  万马奔腾。”可见音乐语言本身并不难懂。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甲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让乙去理解。音乐语言
  应该也一样。是由甲弹奏,乙理解。能否传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是甲的水平;
  能理解多少,那是乙的水平。这是唯物主义的。文中伯牙刚刚弹琴,竟能听出自
  己所弹奏的乐曲“商弦中有哀怨的声音”。伯牙因此立刻停琴不操,说:“呀!
  商弦哀声凄切,我弟必定丁忧在家。去年曾说父母年高,看起来不是父丧,必是
  母亡。”这就实在有些“玄而又玄”,只能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了。“弹琴
  时有人偷听,琴弦必断”,也是如此。如果真有此事,音乐学院的古琴课就没法
  儿上了。

  冯梦龙的“三言”,大都是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和说唱进行编辑、改写而成,
  但是这一篇,应该是冯梦龙的创作。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冯
  梦龙能够根据十分简单的素材,写出这样一篇动人的故事来,不但充实了时间、
  地点、人物、背景,更难能可贵的是把交朋友的义气和“人生难得一知音”这个
  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不是冯梦龙这样的大手笔,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明] 冯梦龙原著

  吴越改写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说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们两个同为商贾
  (ɡǔ古),得利均分。有时候管夷吾多取一些,叔牙也不说他贪,因为知道他
  家里贫穷。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想办法让他脱身,荐到齐国去做丞相。这样朋
  友,才是真正的相知。这相知有几种样色:恩德相结的,叫做“知己”;腹心相
  照的,叫做“知心”;声气相求的,叫做“知音”,总的叫做“相知”。

  今听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愿意听的,洗耳而听;不想
  听的,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给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交谈。”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y ǐn ɡ影)
  都人氏,也就是今天湖广荆州府地方。那俞伯牙虽然是楚国人,官星却落在晋国,
  官拜上大夫。因为奉晋国君主的命令,到楚国来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他
  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就从陆路到了郢都,
  朝见了楚王,转达了晋主的命令,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是他桑梓故
  乡,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身在两国,各事其主,君命
  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完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他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伯牙离
  楚一十二年,想念故国江山名胜,想尽情观览,打算从水路大宽转回晋国。就假
  奏楚王说:“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j í及),以便
  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两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
  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r áo 饶)画桨,锦帐高帆,很是齐整。群臣直送到江
  边码头而别。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船到汉阳江口。
  当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就泊在山
  崖下。不多久,风停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的明月,光亮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想要抚琴一曲,以遣情怀。就命童子在香炉内焚香,童
  子焚上香,捧来琴囊放在案上。伯牙解囊取琴,转轴调弦,弹出一曲。曲犹未终,
  指下“刮喇”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批:当时人相信:弹琴的时候,有人偷
  听,要断琴弦」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停船的所在是什么地方?”船
  头上回答:“因为是偶然遇到风雨,就停泊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却没人家。”
  伯牙惊讶,心想:“这是荒山了。要是在城郭村庄,或者有聪明好学的人,偷听
  我弹琴,所以琴声忽变,才会弦断。在这荒山下,哪有听琴的人?哦,我知道了,
  想必是仇家差来的刺客;不然,或者是盗贼,想等更深之后,登船劫我财物的。”
  喊叫左右:“给我上岸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要搭跳板上岸,忽然听见岸上有人答应:“舟中大
  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是个樵夫。因为打柴晚归,遇上狂风骤雨,
  雨具不能遮蔽,只得潜身岩畔。听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说:“山中打
  柴的人,也敢称' 听琴' 二字!这话不知真假,我也不计较了。左右,叫他去吧。”
  那人竟不离去,在崖上高声说:“大人的话错了!难道没听见过' 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 ;'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到' 的话么?大人要是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
  的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应该有抚琴的客了。”「批:说得合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啰唣,走
  近舱门,回嗔作喜地问:“崖上那位君子,既然是来听琴的,站了多时,可知道
  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人说:“小子要是不知道,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
  人所弹,是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歌词是:' 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
  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 弹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
  小子也还记得,下面应该是:' 留得贤名万古扬。' ”
  伯牙听了大喜,说:“先生果然不是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
  “掌跳板,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
  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哪知言谈好
  歹?见是个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家老爷要叩头,问你什
  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儿大着哩!”

  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说:“列位不须粗鲁,让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
  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裤下截。不慌
  不忙,把蓑衣、斗笠、尖担、板斧,都放在舱门外。脱下芒鞋,沥去泥水,重又
  穿上,慢步走进舱来。「批:态度从容,根本不把大官放在眼里!」

  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不跪,说:“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截的布衣?下来还礼,恐怕失了官体;既
  然请他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说:“贤友免礼吧。”就
  叫童子看坐。童子取了一张小杌儿放在下席。怕牙全无客礼,用嘴向樵夫一努,
  说:“你坐下吧。”以“你我”相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有些嗔怪的意思,因此既不问他姓名,也不呼手下人看
  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刚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回答:“不敢。”
  伯牙说:“我来问你,既然说是来听琴,必定知道琴的出处。这琴是何人所造?
  抚它有什么好处?”

  正问话间,船头来禀:“风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吩咐:“且
  慢些!”樵夫说:“承大人下问,小子讲话絮烦,恐怕耽误顺风行船。”伯牙笑
  着说:“只怕你不知琴理。要是讲得有理,就是不做官,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
  行船快慢!”樵夫说:“既然如此,小子才敢僭谈。这琴嘛,是伏羲氏所造。他
  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上,又有凤凰来仪。凤凰是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
  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所以知道梧桐夺造化之精气,是树中的良材,堪做乐
  器,就叫人砍伐。那棵梧桐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
  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击,发声太清,因为它过轻而废弃;取下一段叩击,发
  声太浊,因为它过重而废弃;取中一段叩击,发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
  水中,浸七十二天,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请高手匠人刘子
  奇制成乐器。这是瑶池之乐,所以名叫' 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
  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
  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
  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
  商、角、徵(zhī知)、羽。尧舜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来因
  为周文王被囚在羑(y ǒu 有)里,吊儿子伯邑考,添弦一根,弦音清幽哀怨,
  称为' 文弦'.后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又添弦一根,弦音激烈昂扬,称为武弦。
  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 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
  不弹、八绝。什么叫' 六忌' ?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
  忌迅雷,六忌大雪。什么叫' 七不弹' ?闻丧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
  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不弹。什么叫' 八绝' ?总之,
  清奇幽雅,悲壮悠长。这琴抚到尽美尽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这就
  是雅乐的好处。”「批:说得天花乱坠!弹奏古琴的人,有几个是这样讲究的?」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还恐怕是强记的。又想:“就是强记,也亏他了。我
  再试他一试。”这时候已经不像在先“你我”之称了,问:“足下既然知道乐理,
  请问当年孔仲尼在室中鼓琴,颜回从外面进来,听琴中有幽沉的声音,疑有贪杀
  的意思,怪而问孔子。仲尼说:' 我刚才鼓琴,看见猫在捕鼠,希望能抓住,又
  怕它逃掉。所以有贪杀的意思露在丝桐中。”可知圣门音乐有多么微妙。假如下
  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听得出来么?“

  樵夫说:“《毛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试抚弄一节,小子
  尽心猜度。要是猜不着,大人不要见罪。”

  伯牙重整断弦,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称赞说:“美哉
  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儿,再次鼓琴,其意在
  于流水。樵夫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就说着了伯牙的
  心事。「批:从琴音听出内容,应该不是吹牛。」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和他施
  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藏有美玉,如果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
  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回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
  牙拱手说:“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处?”伯牙说:
  “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而来上国。”子期说:“原来是伯牙大人。”伯
  牙推子期在客位坐下,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送茶。茶后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
  牙说:“借酒攀话,休嫌简慢。”子期称:“不敢。”

  童子收起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人无疑了,
  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荒居离这里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伯牙点
  头说:“好个集贤村。”又问:“以何为业?”子期说:“也就是打柴为生。”
  伯牙微笑说:“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像先生这样抱负,何不求取功名,
  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安身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真为先生所不
  取。”子期说:“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无
  非侍奉父母余年。虽然三公之尊,也不能换我一天的恩养。”伯牙说:“如此大
  孝,更加难得。”

  二人杯酒酬酢,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
  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
  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着说:“大人又错了!大人是上国名公,钟徽
  是穷乡贱子,怎敢仰攀,有辱俯就。”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
  官碌碌风尘,得和高贤结契,实是生平万幸。如果以富贵贫贱为嫌,把俞瑞看作
  什么人了!”

  当即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燃名香,就在船舱中和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
  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又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
  伯牙也不推拒。换了杯筷,子期下席,两人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批:始而傲,继而疑,继而信,继而
  爱,而终于相亲不舍。」

  月淡星稀,谈论正浓,不觉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准备开船。
  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给子期,握着子期的手,叹息说:“贤弟,我和
  你相见太迟,相别太早!”子期听了,不觉泪珠滴进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
  回敬伯牙。二人都有些眷恋不舍。伯牙说:“愚兄余情不尽,想和贤弟同行几天,
  不知可否?”子期说:“小弟不是不想相从。奈何双亲年老,' 父母在,不远游。
  ' ”伯牙说:“既然是二位尊大人在堂,回去告过双亲,到晋阳看愚兄一看,这
  就是' 游必有方' 了。”子期说:“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
  万一禀命双亲,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的罪就更大了。”伯
  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吧。”子期道:“仁
  兄明年什么时候到?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一算,说:“昨夜是中秋节,
  如今天亮,应该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奉访,仍旧在仲秋中五六日。如果
  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份,就是爽信,不是君子。”回头叫童子:“吩咐记室把
  钟贤弟所居地名和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说:“既然如此,小弟
  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说:“贤弟等等。”命童子取黄金两锭,不用封帖,双手捧着说:“贤弟,
  些许薄礼,算是给二位尊大人补养的费用。斯文骨肉,不要嫌轻。”子期不敢谦
  让,随即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把板斧插在腰问,
  掌跳的搭了扶手上崖。伯牙直送到船头,二人洒泪而别。

  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胜景,无心观赏,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的人。
  船行多日,舍舟登岸。经过的地方,听说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
  送,直到晋阳,回复了晋主。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怀念子期,没一天忘记。想着中
  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旧打一个大宽转,
  从水路走。下船之后,吩咐水手,凡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

  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来禀,离马安山不远了。伯牙依稀还认得
  这里正是去年泊船相会子期的地方。就吩咐水手,水底抛锚,崖边钉橛,把船停
  泊。

  当夜晴明,月光如昼,伯牙步出舱门,站在船头上,仰观星斗,水底天心,
  万顷茫然。想起去年今夜和知音相逢,如今重来,又值良夜。他和我约定在江边
  相候,怎么全无踪影,莫非爽约了?又等了一会儿,心想:“我明白了。江边来
  往船只颇多。我今天所驾的,不是去年的船了。我弟急切间如何认得?去年我原
  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再取瑶琴抚弄一曲,我弟听见,必来相见。”就命童子取
  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轴,刚拨了两下,商弦中有哀怨的
  声音。伯牙立刻停琴不操,说:“呀!商弦哀声凄切,我弟必定丁忧①在家。去
  年曾说父母年高,看起来不是父丧,必是母亡。「批:这就太玄妙了!非凡人所
  能理解。」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可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
  明天还是我亲上崖探望吧。”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是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
  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背着瑶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②带去:“如果我弟居丧,
  可以作为赠礼。”踏着跳板登岸,,走了十几里小路,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
  子问:“老爷为什么不走了?”伯牙说:“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
  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哪一条路通集贤村?等个识路人问明了再走。”

  伯牙就坐在山石上少歇,童儿退立后面。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
  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右手举藤杖,左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
  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把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问:
  “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问:“请问老丈,这两头路,那一条通往集贤村去的?”
  老者说:“那两头路,通向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
  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里出来,正在路中段,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
  不知先生要去哪一个集贤村?”

  伯牙默默无言,暗想:“我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样糊涂!相会那一天,
  你知道这里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应该说个明白嘛。”伯牙正在沉吟,那
  老者说:“先生犹疑不决,一定是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叫先
  生没处抓寻了。”伯牙说:“正是。”老者说:“两个集贤村中,共有一二十家
  庄户,大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住了几十年了,正是' 土居二十载,
  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先生只
  要说出所访的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道他住处了。”伯牙说:“学生要到钟家
  庄去。”老者听了“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的老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说:
  “先生别家还可以去,要说去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这是为什么?”
  老者说:“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伯牙说:“要访子期。”老者听了,放
  声大哭,说:“子期钟徽,是我儿子。去年八月十五出去采樵,归来晚了,遇见
  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谈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两锭。我儿买书攻读,
  老拙无才,不曾禁止。白天采樵负重,夜里苦读辛勤,心力耗费,染成重病,数
  月之前,已经亡故了。”

  伯牙听见,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跌倒在山崖上,昏倒了。钟公
  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问:“这位先生是谁?”小童附耳低声说:“就是俞伯牙老
  爷。”钟公说:“原来是我儿好友。”伯牙苏醒后,坐在地下,口吐痰涎,双手
  捶胸,恸哭不已,说:“贤弟呀,我昨夜泊舟崖下,还说你爽信,哪知你已经到
  了九泉之下!你真是有才无寿了!”

  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忍哭起来,和钟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
  通家兄弟的意思。伯牙说:“老伯,令郎是停柩在家,还是厝在郊外了?”钟公
  说:“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和拙荆坐在他卧榻前。亡儿死前嘱咐:' 生死
  有命,福寿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服侍双亲,死后但愿葬在马安山江边。孩儿
  和晋大夫俞伯牙有约,要践前约呀。' 老夫不负亡儿临终遗言,刚才先生来的小
  路旁边,一丘新土,就是我儿钟徽的坟墓。今天正是我儿百日忌日,老夫提一陌
  纸钱,去坟前烧化,没想到和先生相遇!”伯牙说:“既然如此,奉陪老伯就在
  坟前一拜。”

  就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又进谷口。
  果然看见路左一丘新土。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请受愚兄一拜,从此永别了!”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的黎
  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听说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着
  观看。

  伯牙不曾备得祭礼,就命童子把瑶琴取出来,放在石祭台上,盘膝坐在坟前,
  挥泪两行,抚琴一曲。那些看的人,听见琴韵铿锵,鼓掌大笑。伯牙问:“老伯,
  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伤不已,众人为什么反而大笑?”钟公说:“山野乡
  人,不知音律。听见琴声,都以为是取乐,所以长笑。”伯牙说:“原来如此。
  老伯可知所奏的是什么曲子?”钟公说:“老夫幼年也曾习琴。如今年迈,五官
  半废,听不清楚了。”伯牙说:“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弹的一曲短歌,用来吊令
  郎的,现在口诵一遍,请老伯听。”钟公说:“老夫愿闻。”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
  君死!“

  伯牙从衣襟中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石祭台上用力一摔,摔
  得粉碎。钟公大惊,问:“先生为什么要摔碎这琴?”伯牙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问:“老伯高居,究竟是在上集
  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公说:“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又问他
  干什么?”伯牙说:“下官心中伤感,不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有黄金二镒,
  一半代令郎奉养二老,一半买几亩祭田,作为令郎春秋扫墓的费用。待下官回本
  朝后,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候再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和老伯母,同到寒家,以
  尽天年。我就是子期,子期就是我。老伯不要以下官是外人而相嫌。”说罢,命
  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给钟公,伏地哭拜。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简评」俞伯牙是个传说人物,相传生在春秋时代,以善于弹琴而闻名。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乐府解题》中说:伯
  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来随成连先生到东海蓬莱山,听海水澎湃、群
  鸟悲鸣的声音,有所感触,从此琴艺大进。传说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
  就是他的作品。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
  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
  流水,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以后故事逐渐充实完善,但是把文章写
  得如此淋漓尽致的,当首推冯梦龙的这一篇。

  音乐是一种“语言”,今天已经没有人反对。音乐可以表达喜悦和悲伤,这
  也是人的共识。造诣高的人,能听懂乐曲中所表达的意思,这都不稀奇。我曾经
  给一个根本不懂音乐的人放《威廉·退尔序曲》,那人听了说:“像是千军呐喊,
  万马奔腾。”可见音乐语言本身并不难懂。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甲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让乙去理解。音乐语言
  应该也一样。是由甲弹奏,乙理解。能否传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是甲的水平;
  能理解多少,那是乙的水平。这是唯物主义的。文中伯牙刚刚弹琴,竟能听出自
  己所弹奏的乐曲“商弦中有哀怨的声音”。伯牙因此立刻停琴不操,说:“呀!
  商弦哀声凄切,我弟必定丁忧在家。去年曾说父母年高,看起来不是父丧,必是
  母亡。”这就实在有些“玄而又玄”,只能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了。“弹琴
  时有人偷听,琴弦必断”,也是如此。如果真有此事,音乐学院的古琴课就没法
  儿上了。

  冯梦龙的“三言”,大都是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和说唱进行编辑、改写而成,
  但是这一篇,应该是冯梦龙的创作。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冯
  梦龙能够根据十分简单的素材,写出这样一篇动人的故事来,不但充实了时间、
  地点、人物、背景,更难能可贵的是把交朋友的义气和“人生难得一知音”这个
  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不是冯梦龙这样的大手笔,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俞伯牙失去了一位良好的知己,非常失落与伤心,于是把琴摔了。这是警世通言中的一篇,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