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作者&投稿:荀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答案: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答案: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而掷()去之②歆废()书而观()
16、翻译下列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8、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9.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
2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8、阅读并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3.【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译文】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6.【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7.【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译文: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屈伸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http://czwywfx.2008red.com/listarticle_376495_1070028.shtml 去这个网吧,里面有很多你需要的,自己选吧! 例如:作者:淡淡茶香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6、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7、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说 ③方 ④遽 ⑤应 ⑥既 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 ②明 ③庐 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9、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 ②厄 ③嗤 ④应 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10、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善 ②刻意 ③临 ④或 ⑤遽 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参考资料:初中文言文学习网

有啊,我是七中滴:(不够可以追问)我是发初二的,因为我读初二哈
《大道之行也》学案
编者:付 雪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主谓之间,无实义)行(施行)也,天下为(是)公,选贤与(通“举”jǔ,推举、选拔)能,讲信(诚信)修睦(和睦)。故人不独亲(以…为亲)其亲,不独子(以…为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女子出嫁)。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这)故谋(奸邪之心)闭(闭塞)而不兴,盗窃乱(造反)贼(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谓(叫做)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3.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与:(释义)通“举”jǔ,推举、选拔,(例句)选贤与能
矜:(释义)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
(二)词类活用:
亲:(释义)以…为亲,(例句)人不独亲其亲
子:(释义)以…为子,(例句)不独子其子
(三)古今异义:
孤独 今义:孤独为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古义:“孤独”为两个词,“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2.文章是从(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3.全文是总——分结构。结尾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类比,从而指出
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将不复存在。

29《湖心亭看雪》学案
编者:黄凤娟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都)绝(消失 )。是(这 )日更定,余 (通“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全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小草叶),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哪里 )得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尽力喝)三大白( 杯,量词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3.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词作动词) 解释: 客居
2.一词多义。
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杯,量词 )
一:上下一白( 全 ) 惟长堤一痕( 数词,一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 一小舟 ( )通(桡),解释: 撑船
4.4.特殊句式。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判断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从视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 )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
3.作者写雪景,却细致详细地刻画堤、亭、舟、人,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 )
4.第二段作者移步换形,辟出另一境界,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此段表达出作者的乐观豁达之情。( × )
5.本文描写西湖雾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三个“与”字生动写出天空、云层、水面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辩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美丽。( √ )
6.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 )

《桃花源记》学案
编者:余 灵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遇到)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别的,其他的)树,芳(花)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很,非常)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之,复(再,又)前行,欲(想要)穷(穷尽,走到尽头)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看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有光。便舍(放弃)船,从口入。初(开始)极狭,才(仅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听,听到)。其中往来(来来往往)种作,男女衣者,悉(都)如外人。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地)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乡邻们)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与外人间隔(断绝来往)。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皆(都)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离开)。此中人语(告诉)云:“不足(不值得)为(给,对)外人道也”。
既(……以后,已经)出,得(获得,找到)其船,便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拜见)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记),遂(终于,最终)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后遂(就)无问津(问路)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对这里的美景感到很惊奇。再继续前行,想要走完这片桃林。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到头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好像有隐约的光亮透出来。
4.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始很狭窄,仅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再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这类。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打鱼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给外面的人说起。”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打鱼人)出了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
12.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路了。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要:(释义)通“邀”,邀请,(例句)便要还家
(二)词类活用:
异:(释义)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例句)渔人甚异之
(三)成语: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同“怡然自得”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都能听见鸡和狗的叫声,但直到老死
都互相不来往。形容彼此距离很近,却相互隔绝,互不交往。
(四)一义多词:
释义 字词 例句
都 ①悉
②并
③咸
④皆 ①悉如外人
②并怡然自乐
③咸来问讯
④皆叹惋;皆出酒食
沿着 ①缘
②扶 ①缘溪行
②便扶向路
邀请 ①要
②延 ①便要还家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五)古今异义:
字词 今义 古义 例句
鲜美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放佛 好像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仿佛若有光
交通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妻子 男子的配偶 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间隔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断绝来往 遂与外人间隔
无论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足 不充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一词多义:
释义 例句
乃 于是,就 乃大惊
竟然 乃不知有汉
shě放弃 便舍船

shè房子 屋舍俨然

得 得到,获得 得其船;不复得路
能够,可以 得为众人而已也(《伤仲永》)
的 忘路之远近
之 代词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
指示代词,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音节助词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于是,就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终于,最终 遂迷
wéi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wèi给,替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前的,旧的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狼》)

(七)句式:
省略句:(桃花源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林尽(于)水源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运用层层设疑的写法,使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之奇,最后是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
2.本文展现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
3.本文既展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体现出他实现了美好理想的喜悦心情。 (×)
4.文末写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
5. 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27 《短文两篇》学案
编者:韩琼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26×2=52)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 的)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 四季)俱( 全、都)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 此起彼伏地鸣叫)。夕日欲颓( 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跃。实是欲界( 人间)之( 的)仙都,自(自从)康乐以来,未复( 再,又 )有能与( 欣赏 )其( 代美景 )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高兴的样子)起行。 念(想到)无与为乐者,遂( 于是,就 )至( 到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一起)步于( 在)中庭。 庭下如( 像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原来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 清闲的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6)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三、归纳文言现象(22分)
1、古今异义(2×2)
晓雾将歇( 消散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
2、一词多义(4×3)
与:未得能有与其奇者( 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 和,跟 )
欲:夕日欲颓( 将要 ) 欲界之仙都( 欲望 )
3、翻译下面的特殊句式(2×3)
(1)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判断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0×2=20)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仰观俯察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 )
5、 “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
6、《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 )
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 )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 √ )
10、 “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赏月的自豪与欣喜;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

推荐 巨人学校 小升初网 里面很多方法与试题 希望对你有帮助 ~~

适合七年级的文言文阅读
答: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上
答: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期中)一、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七年级文言文100练
答:1.文言词汇——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②意少舒 稍微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④两股战战 大腿 ⑤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⑥几欲先走 。 6.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快快 一)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

七语文创新阅读文言文阅读训练
答:答案:C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顺治帝曾亲自作诗三十首为太后祝寿. B.康熙即位,孝庄文皇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非常恭敬地侍奉她。 4. 七年级下册诗文背诵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册诗文背诵和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答案七上答案
答: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cè shě qì 4.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快快 一)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答:(2分)或者买黑马阅读。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快快 一)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答:2.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失亲得学】 【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快快
答: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

初一上册期末考试文言文课外阅读
答:1. 初一上学期期末课外文言文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本试卷共七段文言文,满分100分,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及其稍...

文言文基础阅读七年级
答:2. 七年级上册语文常考的文言文阅读 (一)《童趣》一、词语积累(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