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叶圣陶和肖复兴的故事

作者&投稿:苗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事迹资料~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生当作人杰》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忆秦娥》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
《童非素描》获第一届全国体育报告文学一等奖
《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曾入选加拿大大学中文教材。
《肖复兴自选集》中《拥你入睡》被编入人教版中学课本。
2018年11月,获得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

扩展资料: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肖复兴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他教课很有趣,nbsp;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nbsp;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当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nbsp;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nbsp;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nbsp;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nbsp;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nbsp;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nbsp;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nbsp;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nbsp;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nbsp;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nbsp;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nbsp;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nbsp;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nbsp;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nbsp;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nbsp;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nbsp;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nbsp;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nbsp;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nbsp;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见一个初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nbsp;事。nbsp;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nbsp;在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nbsp;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nbsp;点。nbsp;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nbsp;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nbsp;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nbsp;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nbsp;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nbsp;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nbsp;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nbsp;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nbsp;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nbsp;的期望。nbsp;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nbsp;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染红窗棂。我一nbsp;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nbsp;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nbsp;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nbsp;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nbsp;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 查看原帖>>

叶圣陶和肖复兴的故事:

中学时代令叶圣陶终生难忘。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课外活动又很活跃,表现出很高的才能。大家都认为,中学毕业后,他肯定可以上大学。但是,叶圣陶的父亲失业了,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家里有父母和两个妹妹,还有奶奶和外婆,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办?

叶圣陶只好放弃上大学的想法,开始找工作。17岁那年,他开始当小学教师了。叶圣陶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他中学时代的一个好朋友考上了北京大学,他就请朋友把大学的课表和讲义寄来,自己按照大学的课程学习。

每天早上学三小时,晚上学三小时。他认为工作后也能学习,他要给学生讲课,讲课前认真备课,看很多参考书,这样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还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很多小说童话,在全国很有名气。因此,后来有的中学请他去教书。有的大学也请他去教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材的!

叶圣陶先在苏州一所小学当教师,他给自己提出:“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和学生亲密无间。

他给学生讲课,常讲小故事、小童话,学生特别爱听。他在校园里种花、种草,美化环境,给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他对学生,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衣着干净的、肮脏的,都一样和蔼,一样亲热。

叶圣陶当时只有17岁,而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叶圣陶长得比较瘦小,和学生差不多高,可学生们都喜欢他,尊敬他。但是,当时学校是被旧势力控制的,容不下这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他只好辞职回家。

后来,他又历经曲折到上海的一所小学当教师,这里气氛好些,一些教师思想也比较新,和叶圣陶在一起相处得很好,大家一起想办法活跃学生的生活。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1、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2、肖复兴

肖复兴写着普通人的形象,不是用平面的、静止的单一写法,而注意生活的纷纭复杂与人物多样的性格,给读者一种立体感。

肖复兴作为社会主义新人,尤其为普通人立传,在写作时不满足于传统写法而力图有所创新,一直努力追求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是新时期最早进行体育题材创作并卓有成绩的作家之一,30年坚持体育文学的创作,直至今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肖复兴



  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笔名有柳山、桂 山、郢、郢山、华秉亟等。1899年进私塾读书,1907年进公立小学,一年后进苏州公立中学。中学时期,喜读外国 小说,开始接触文艺,曾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中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 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和《中学生》等刊物。

  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历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 国文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短篇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改用白话写作。1921年初,和茅盾、郑振铎等人 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并严肃认真地进行实践,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6)、《火灾》(1923)、《线下》(1924)、《城中》(1926)、《未厌集》(1928)、《抗争》、《四三集》(1936),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诗歌集《雪朝》(1922),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在看到兴起的革命力量之后创作的作品,则充满了对光明的热切追求。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 题材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 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 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早期童话,竭力勾画出一个美丽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不久,意识到与其以意想的美去陶冶儿童,远不如为他们展露人世的不平。后期童话,一面无情地讽刺、鞭挞反动腐朽势 力,一面热情地歌颂群众斗争和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写了《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中的精神世界,想象丰富而美丽。同年,出版了《叶圣陶童话选》。1979年,又出版了《稻草人和其它童话》。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为当代的“语言大师”之一,叶圣陶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做小学教员时,有一次在校园内行走,无意间看到一个男孩举起一块大砖头,正想向另一个男孩砸过去。叶圣陶赶紧上前制止了他,并请举砖头的孩子到办公室去一下。

  男孩惶恐不安地往叶老师的办公室走去,而叶圣陶自己在后面做了一会儿停留。

  当叶圣陶跨进办公室,男孩已低着头做好了接受一番“口水轰炸”教育的准备。

  这时,叶老师不慌不忙不恚不嗔,反而从口袋里摸出一粒糖递至男孩跟前。

  男孩迟疑地抬起头,一头雾水,而叶老师亲切地笑了,说:“这颗糖是奖励给你的。奖励你很守时,老师请你来,你就来了,没有磨蹭!”

  男孩不好意思地接过糖,继续低头,心想这老师真逗,还没“打”呢就先“揉”?

  叶圣陶停了片刻,又从口袋里掏出一粒糖:“这颗糖是奖励你对我的尊重,老师叫你来你就来了,没有违拗,所以我要奖励你!”

  男孩再次接过糖,心想这老师还真有一点点欣赏我?

  紧接着,叶圣陶又从兜里掏出第三粒糖,说:“这颗糖是奖励你什么?”男孩困惑地摇摇头,但脸上的表情已经很放松。叶圣陶继续说:“是奖励你有正义感。刚才我调查过了,你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别的女孩子才对他举起砖头的……”

  这次,男孩羞赧了,说:“老师,即使他欺负别人我也不该用砖头砸他,那多危险呀!”

  叶圣陶咪咪笑了,又从兜里掏出第四颗糖:“你真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好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了,快乐的手心攥着四颗甜蜜的糖。

  仅仅四粒糖,就让一个好斗的“勇士”认识了自己的卤莽,这是糖的幸福,也是孩子的幸运。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个职业,一个小生命的成长,心理是极其敏锐和复杂的,需要为师者用心经营。叶老先生的用心不得不令人赞叹。



谁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文
答: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肖复兴 一幅画像全文
答: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 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 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 翅...

肖复兴为什么要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答:《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肖复兴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老先生而写的,主要从通过写两件事---修改文章,请我做客, 表现叶圣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品,平易近人的人品,在作者心中堪称楷模,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这一册书的第六课学过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

肖复兴的一张画像全文
答: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 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 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 翅...

可以告诉我肖复兴给叶圣陶的信400字,可以吗
答:我是 肖复兴 ,叶圣陶 先生,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评语;永远也忘不了您四合院里的那一墙的 爬山虎 ;永远也 忘不了你 那亲切,认真,质朴,期待的身影;永远也忘不了我们的那次交谈,见面。

肖复兴的作品
答: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肖复兴的《一幅画像》原文
答:肖复兴的《一张画像》的原文在哪里找???开学了第一节课是几何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学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主持人任他那魁梧的身材,黧黑的面貌,粗粗的睫毛,的确就看不出他是教几何的,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后代英雄传》里的“黑老蔡” 上课了,他挺直了腰板望了望各人,然后鞠躬让各人坐下,...

可以告诉我肖复兴给叶圣陶的信400字,可以吗
答:我是肖复兴,叶圣陶先生,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评语;永远也忘不了您四合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永远也忘不了你那亲切,认真,质朴,期待的身影;永远也忘不了我们的那次交谈,见面。

叶圣陶为什么请肖复兴做客
答:叶圣陶老先生在给肖复兴修改文章时,认为肖复兴能够从生活中取材,写的文章亲切、自然,有感染力,如果多加指导,可能会有所成就,所以请肖复兴到家中做客。

肖复兴的《一张画像》的原文在哪里找???
答: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 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 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 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