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都有哪些钱币?

作者&投稿:寇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钱币有几种~

八种。唐朝的钱币有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会昌开元、得壹元宝、顺天元宝等。
1、开元通宝:为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的时候,一改历代的货币制度,铸行属于唐朝的被称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
2、乾封泉宝: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时,由唐高宗推出,钱径是2.5厘米,钱上的文字是隶书,旋读,光背,铜料精纯,铸工良好。
3、乾元重宝:在乾元元年七月,由唐肃宗下令铸行推广开来。钱径是2.7厘米,重5.97克,钱上的文字是隶书,顺读,书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文的。
4、大历元宝:唐代宗大历年间似曾铸造的一种货币,没有明文记载但却有实物存在,钱径2.3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为小平钱,背无文。
5、建中通宝:钱径2.1厘米,重1.8-2克,钱文隶书,旋读,光背无文
6、会昌开元:淮南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
7、得壹元宝:在唐玄宗后期,由史思明进行发行的,存世不长,但却见证了唐朝的那一段历史。
8、顺天元宝:在唐玄宗后期,由安禄山进行发行的,存世不长,但却见证了唐朝的那一段历史。


扩展资料
古代货币指的是相对于现代货币,具有历史性、贵重性、交换性的货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剩余物品的增多,人们逐渐互相依赖,收到别的物品,需要输出自己多余的物品,这是最早作为中间媒介的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参考资料
古代货币_百度百科

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明太祖洪武八年开始制造,称“大明宝钞”,同时也在铸造了不少铜钱,大明所有的钱币统称“通宝”,当时交易金额大的用白银,因为白银可以保值,交易金额数量小用钞钱(钱和钞因为制作工艺和通货膨胀容易贬值)。

“通宝”意为通行宝货,“通宝”是中国旧时钱币的一种名称。起于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的“开元通宝”。以后历代都曾沿用,“通宝”二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南唐的“唐国通宝”、宋代的“太平通宝”、元代的“至正通宝”、明代的“大明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等。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称帝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监国朱以海在江浙铸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键据福州铸隆武,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时铸大顺通宝。

那么明朝的货比价值多少呢,根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清代康熙年《明史》、《儒林外史》等可以衡量一天一钱,一月3两,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相当于人民币660.8元,那么一钱相当于66元人民币。

不同帝王在位时,合法的货比都是用当代帝王称号的通宝,不同帝王利用这种强制使用帝王称号的通宝实现对经济的控制明,朝通宝应为更换朝代,在民间可以根据铜币的成色来换当时帝王称号的通宝。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熹宗天启年间补铸光宗年号钱,钱文尚工传世仅见小平,楷书直读,有光背,或星、月、合背、合号等,径2.5厘米,重工业2.8克上下。存世尚不难求。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15元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心泰 2800元
泰昌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3000元 熹宗天启年间铸,分三等,小平径2.4厘米,重2.6--3.6克,折十径4.5--4.8厘米,重18----30克,合背折十钱,径4.4厘米,重21克,天启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尚有记值,记地,记重数种。明天启与徐天启区别在于:明天启首撇与第二笔相连成“卢”状,集币时稍加注意不难鉴别。另有合号钱多种。.....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得 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15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新” 6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浙” 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 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壹钱” 850元
元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京” 6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院” 8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分一钱” 3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6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奉” 1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二分” 2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7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母钱 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户” 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星 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二”星 6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 4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7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3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 4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府” 3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镇十” 6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密” 2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思宗崇祯元年铸。分四等近百种,为明代版别最杂,品种最多的货币,铜色杂陈可见黄、红、白、同等钱大小不一。面文直读,四字楷书,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五径3.4厘米,折十径4.4厘米,重28克。背纹除光背者,有星,月,奔马,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以及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星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丁” 1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乙”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丙”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戊”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日” 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嘉” 9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局”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广”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 2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应”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宫”月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加”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重”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宁”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下“宁” 3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府” 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 4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奉” 3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青”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清忠”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共” 18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忠” 4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二”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二” 12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雕母 无定价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户二” 30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四手” 45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二背“监二” 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监五” 35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工五” 25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户五”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2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4元 太祖洪武元年铸。形制,钱轻,重同大中通宝,钱文楷书直读,较规整,除光背无文者外,记值有:一,二,三,四,五。记重,为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记地为;京、北平、浙三、豫、济、鄂、桂、福、广等九等。记地兼记值“桂一,桂二,广二,二福,桂三,桂五,广五,五福,京十,北平十,广十,鄂十,济十,桂十,十豫,十福,十浙等。同等钱各有差异小平径2.4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15--3.3厘米,折五径3.8--4厘米,折十径4.4--4.5厘米,此钱以光背平钱,记钱较常见。.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5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京” 5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鄂“ 4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北平”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浙”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济” 7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福”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豫” 8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一” 32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广” 6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京” 10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北平” 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桂二” 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浙” 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福” 7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广二”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3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北平”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鄂”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浙” 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福”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济”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桂三”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广三”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光前 1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 2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北平” 1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浙” 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鄂”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桂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福” 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豫” 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广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 3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6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北平十” 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广” 2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京十” 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济十” 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鄂十” 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桂十” 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福”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浙” 150元
永乐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50000元 成祖永乐年间铸,传世以小平较丰,制作精美,面文有宋钱风韵,笔划清秀,径2.5厘米,重4克上下。折三有两枚,一枚为完整者,今已下落不明,残角者钱径3.4厘米,为已故苏州籍钱币学家王荫嘉老先生以银元五百枚购得,使国宝留存今日,永乐平钱传世较多,流布甚广。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5元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银质 6000元
洪熙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明仁宗年铸,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径约2.3厘米,重不详,洪熙年号存在一年月仁宗即位,至洪熙五月死,仅九个月,因而铸量特别少,一般是不容易见到的,已知仅发现两枚,一枚存张叔驯处,钱币学家王荫嘉曾享过眼福,可惜今已不知流落何处?另一枚,罗伯昭生前已捐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枚已是海内孤品。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元 宣宗宣德八年铸,传世唯见小平钱。制作粗糙为明钱中较差者,面文楷书直读,背无文,同等钱小不一。宣德钱较永乐钱少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省一“德” 300元
弘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孝宗弘治十六年铸。唯见小平钱,制作类宣德钱,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尚有一种隶书钱,所见甚少,钱币学家郑家相曾获当十大钱财一枚,径约3.9厘米,为存世少见。
弘治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0元 世宗嘉靖七年铸。仿洪武钱制,分为五等,小平径2.5厘米,重3--4.5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厘米,折五径3.9厘米,当十径4.5厘米,重24克以下。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记重有:二钱,三钱,五钱。记值有:一两。存世平钱较丰。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6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雕母背“十一两”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大观改范 2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十光背 6000元
隆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60元 穆宗隆庆四年铸。仅见小平,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整,径2.5厘米,传世今已不易得,重为4克。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神宗万历四年。版别繁多,以小平多见,平钱除光背外,穿上有:星、月、工、公、正、天。穿右厘,合背等。径2.4--2.5厘米,重3.4--4克,折二径2.8--2.9厘米,矿银小钱径1.9厘米,背五钱径3.5厘米,特大钱径8.8厘米,传世属小平钱最丰,面文除规整楷书者,尚有少数“历”,历下长日宽日数种。..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宽缘大样 25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大字 1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星 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天” 16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正” 5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公” 1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工” 6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5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分” 8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江” 6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厘” 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背纹 15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4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背包星月 8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银质背“矿银” 8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钱” 4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背北斗星 8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旋背 10元
万历通宝楷书特大型光背 无定价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背“寿” 5000元

有铜钱,有银锭,还有纸币

明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元末至正钱的体制,颁行"洪武通宝"钱制,铸造了币值五等的铜币,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诸种;更恢复使用纸币,建起"大明宝钞"钱制,钱钞兼用,纸币为主,钱币为铺。另外,白银贵金属成为普通使用货币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后来更有外国银元流入,使流通领域出现中、西银币混合使用的现象。
  明代称铜钱为"制钱",为避太祖朱元璋讳,仅铸"通宝"一种宝文,书法楷体,钱文直读。洪武钱、嘉靖钱五等币值皆全,洪武通宝背文较为复杂,有纪地;纪制、;纪地、制;纪重几种背文,其中背文纪地"京"、"济"、"平"小平钱及"京"、"广"、"桂"之折二、折三、折五钱等极少见;嘉靖年间铸钱多精品,如折十雕母、折二以上大钱等都较少见。其它如永乐、万历、天启、崇祯虽非数品皆全,但也是五等钱制延续。洪熙通宝、永乐背"三钱"大钱、弘治大钱、嘉靖雕母、万历特大钱、背孕三星者及银质万历年造,崇祯铜质雕母及背"十?二两"大钱皆为孤品而成为无价之宝。另外,万历折二背"户二"者,泰昌厚重钱及天启、崇祯中的个别版别,存世也相当稀少,价格当在千元以上。
  明末李自成建大顺政权,铸永昌通宝,传世品有罕见的折十钱及特大型折"白金一两"钱;张献忠铸大顺通宝、西王赏功钱,大顺钱为小平钱,个别背有"户、工"文字,户字钱已很难找到;西王赏功是大钱,直径可达5厘米'历来被视为"无定价"之钱。另有张献忠义子孙可望铸有兴朝通宝,传世较多。
  南明钱与三藩钱存世较多,鲁王朱以海所铸大明通宝稍少一些,其中大明通宝背"招"者、折二大样楷书弘光、隆武通宝背"南"平钱、洪化通宝背"壹分"等均十分罕见,价值甚高。

明朝有几个皇帝都有哪些钱币
答:明朝共有三种钱币,分别是:1、银两: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2、大明宝钞:

明朝都有哪些钱币?
答:明代称铜钱为"制钱",为避太祖朱元璋讳,仅铸"通宝"一种宝文,书法楷体,钱文直读。洪武钱、嘉靖钱五等币值皆全,洪武通宝背文较为复杂,有纪地;纪制、;纪地、制;纪重几种背文,其中背文纪地"京"、"济"、"平"小平钱及"京"、"广"、"桂"之折二、折三、折五钱等极少见;嘉靖年间铸钱多精品,如折十雕母、...

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发行了哪些钱币?
答:明代铸钱经常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明代的十种年号钱分别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此外明代的年号钱还有大中通宝、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等。大明宝钞是明...

明朝时期使用的货币都有哪些?
答:明朝使用的货币分为两种,一种是铜钱银子这样的固体的货币,另外一种是纸质的货币,明朝初期的时候发现过纸质的货币。那时候一度是以纸质货币为主,不允许使用其他货币,但后来逐渐恢复了两种货币并存的制度。从前是普通百姓使用最为频繁的,因为铜钱本身价值比较低,铜钱之上就是白银银子,那就是大额钞票了...

明代流通的货币
答:明朝的各代通宝有如下:1、永乐通宝 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永乐通宝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传世较多。2、嘉靖通宝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

明朝各阶段的货币,面值是多少?
答:明代的主要货币是白银,使用的货币有白银、铜钱、纸钞等。其中整个明朝时期,纸钞只有一种,大明宝钞,没有其他类型纸钞了。但是对于铜钱,基本每任皇帝都会铸造自己年号的铜钱,所有铜钱称通宝,而不是元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铸造洪武通宝。由于当时缺铜,洪武通宝大多用废钱和旧铜铸造,成色不一。明...

明朝的货币有几种?
答:明朝的主要货币是银子,不过铜币和金子也是货币的主要形式,最后是宝钞,这就是朱元璋的产物,不过后期100两的宝钞只能当20两花!

明朝的钱币
答:大明朝的货币叫“大明宝钞”,这种是大明发行的纸币,而大明没有元宝,只有通宝,主要是 避讳朱元璋的元。而每代帝王多以自己的帝号制钱,比如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万历通宝等等 明代钱币最低货币是一文钱。一千文钱为一贯,一贯为一两白银,四贯合一两黄金。另外一点,大明宝钞这种纸币,因为古代纸的...

明朝货币详细介绍 明朝各阶段的货币有哪些
答:“通宝”意为通行宝货,“通宝”是中国旧时钱币的一种名称。起于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的“开元通宝”。以后历代都曾沿用,“通宝”二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南唐的“唐国通宝”、宋代的“太平通宝”、元代的“至正通宝”、明代的“大明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等。自洪武之后又...

明朝各阶段的货币,你都了解哪些呢?
答:洪武通宝的特点就是上面有着洪武通宝四个字,普通人要是想要模仿恐怕是件难事。明成祖在位期间的钱币为“永乐通宝”这种钱币铜色紫红,真书直读全部是小平钱,光背无文,制作精度统一,文钱字体整齐,基本明朝在位期间的每位皇帝都有铸造属于自己的钱币,但是大部分还是以模仿洪武通宝来铸造,如隆庆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