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者文言文

作者&投稿:赫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文"观其言而察其行"的译文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道:“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人才呢?”孔子回答道:“弓与箭协调,然后才能要求它射中;马老实善良驯服,然后再要求它是骏马。

人一定要忠实、诚恳、稳重、朴实,这以后才能要求他的智慧和才能。现在有人不忠实、诚恳、稳重朴实,却富有智慧、才能,像这样的人犹如豺狼一般,不能让自己靠近它。

因为这个缘故,先要看他确实是仁厚、诚恳的人,然后才亲近他,如果这个人又有智慧才能,然后再任用他。所以说,亲近仁厚的人并任用他的才能。

选取人才的方法,不仅要听他说,更要观察他的行动。言语是用来抒发他胸中的志向和感情的,能干事的人,一定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为这个缘故,先要看他说的,然后考察他的行为。用言语来考察他的言行,即使有为非作歹的人,也无法掩饰他的真情。”哀公说:“说得好。”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

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

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选自《说苑卷八·尊贤》。是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2.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翻译〕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3.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4. 请问“今者妾观其出,志念审矣,常有以下者”这句古文是什么意思

首先纠正楼主一下,有错别字和漏字哦~ 应该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这是出自《晏子仆御》。 原文是: 晏子为齐相。

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搐顶陛雇桩概标谁钵京。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

而楼主要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或者“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志向抱负远大,常常自己有意降低身份。”

只是后者更符合直译,前者则倾向于意译。 如果楼主满意,就请采纳吧~。

5. 文言文《郈成子》翻译以及答案

原文:

郈成子为鲁聘①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②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③渫过④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⑤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⑥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郈成子(春秋鲁大夫,名瘠)当鲁国使节,访问晋国。

经过卫国时,右宰谷臣(卫人)请他留下来饮酒,陈设乐队奏乐,却不显得喜乐。酒酣之后还送郈成子璧玉,但是郈成子于归途经过卫时,却不向谷臣告辞。

郈成子的仆人说:“先前右宰谷臣请您喝酒喝得很高兴,如今您回来时经过卫国,为什么不向他告辞?”

郈成子说:“把我留下来喝酒,是要和我一起欢乐,陈设乐队奏乐而不喜乐,是要告诉我他的忧愁;酒酣后送我璧玉,是把它托付给我。如此看来,卫国将有动乱发生。”

离开卫国才三十里,就听说宁喜之乱发生,右宰谷臣被杀,郈成子立刻将坐车掉转头回到谷臣家,再三祭拜之后才回鲁。到家后,就派人迎接谷臣的妻子,将自己的住宅分出一部份给她住,将自己的俸禄分一部份供养她,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又将璧玉归还。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道:“有预见,可以事先策划对策;有仁义,可以托付财物。说的就是郈成子吧?”

6. 古文《留侯论》翻译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 *** 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答:166. 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167. 质: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168. 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3...

黄履庄制作自动人文言文翻译
答:观其初思求入,亦戛戛似难,既而思得,则笑舞从之。如一思碍而不得,必拥衾达旦,务得而后已焉。黄子之奇,固亦由思而得之者也,而其喜思则性出也。 黄子生丙申,于今二十八岁,其年月日时,与予生期毫发无异,亦奇也。因附书之。 4. 黄履庄传 翻译 原文:(黄履庄)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 犹记其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
答: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5分)②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 小题1:阙:通“缺”,过失。小题1:②写士季的事迹⑤提弥明的事迹⑥表现其冤屈。小题1:企图谋杀有误。小题1:①...

其文言文什么意思
答:l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l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l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l4. 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l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3. 其在文言文中有什么解释 ⒈第三...

文言文及意思要少
答:1. 4篇小文言文加翻译要少越少越好 ①《观于海者难为水》原文: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缩小了,...

文言文经常出翻译的字有哪些 说常用的就可以了
答:(二)其 1.做代词:(1)基本:代第三人称人、事、物 (2)特殊:①指示代词:视其缶/观其坐高堂,骑大马者/视其书 ②其中:不能指其一端/公问其故/其贤者使使贤主 2.做语气词:加强反问感叹的语气 其真无马耶/其如土石何/其无后乎 (三)以 1.做介词:(1)一般情况:把、用、...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什么意思?
答:2024-04-29 · 专注语文类文言文四大名著探究文物艺术民俗 zjc处女座 采纳数:31668 获赞数:161282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原文】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译文】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字词释义】徐者,慢...

孔子游国翻译文言文
答:9. 翻译文言文:孔子北之山戎氏 孔子北之山戎氏,有妇人哭于路者,其哭甚哀,孔子立舆而问曰:“曷为哭哀至于此也。”妇人对曰:“往年虎食我夫,今虎食我子,是以哀也。”孔子曰:“嘻,若是,则曷为不去也?”曰:“其政平,其吏不苛,吾以是不能去也。”孔子顾子贡曰:“弟子记之,夫政之不平而吏苛,乃...

哀公问于孔子曰文言文翻译
答:《观其言而察其行》【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

我急需一些文言文的翻译
答:1. 颜氏家训 选读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语译】: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尚且必须努力学习,更何况是平凡的众人呢!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 ,惕然 据,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