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广为流传,千年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童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居易的长恨歌被流传的因素有哪些~

1)语言流畅
《长恨歌》的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赵翼《瓯北诗话》卷四),虽然并非绝对工整,但是大部分句子都能押韵。因此,读起《长恨歌》,只觉得琅琅上口,说不出的好听。

2)、善用修辞

《长恨歌》中运用了许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中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利用景物,以“兴”来制造意境的手法是最为突出的。他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长恨歌》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例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几句就是很好的证明。诗人抓住一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3)、以情动人

《长恨歌》整首诗就像是一部情节完整的小说,它的情节曲折却环环相扣,艺术构思精巧独特。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讲的是太平时期的幸福生活,却正好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重色”引发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整首诗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杨玉环死后,唐玄宗的内心十分酸楚愁惨,事实却一次又一次勾起他伤心的回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最后,到了即使是梦境也不能使他解脱。文章看似已到了尾声,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仿佛不是想象,而是真的有这样的“仙山”。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最后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实际上,“长恨”的魅力还可以在延伸下去。长恨的“恨”就是遗憾。这里更加表现了人总有一种无法摆脱的遗憾。这样,题材就更加扩大化了。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


《长恨歌》自白居易创作以来,历经唐代的民间流传,直至清代确立其经典化的地位,虽时有争议,但始终传唱极广,影响极大。其背后的成因大概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其本身的文本特性;

二是其本身传播效果。

一、《长恨歌》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还是其自身的文本特性,这是内因。其文本特性包括以下四点:

1、是通俗易懂;

2、是本身的歌诗结合的音乐性;

3、是描写帝王爱情,吸引力大;

4、是统治阶级的支持。

二、传播效果所致:

一部文学作品传唱的经久不衰一方面其自身文本特性是关键,但是要想长久流传还得需要良好的传播效果。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能够做到文本特性与传播效果的完美结合。其良好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是交游唱和及诗文小说的互动;

2、是歌妓、乐工的传播;

3、是改编的扩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找原因。
首先白居易的诗主要风格即是通俗易懂,广为流传因而成为代表唐代的一代名家,长恨歌作为他的代表作必然经久不衰。
其次长恨歌主要讲述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故事,这两位的爱情故事上在历史上都堪称赫赫有名,自然这首诗作为同代诗人所做的见证更有真实性。
最后就是诗本身的文才和叙述了,这首诗没有同其他描述这段爱恋的作品一样单纯评价历史或是批判双方,而是从杨玉环的角度讲述了她从入宫到专宠到最后马嵬坡之乱的种种,辞藻华丽之间又带有眷恋,读后让人有扼腕一叹的感受。
所以无论是从诗本身,诗作者,诗内容来看,这首诗都有着千年不衰的资本。

白居易的七言律诗有哪些?
答: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当然七言律诗也写得很好,广为流传,列举一些名篇:1.《钱塘湖春行》(名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

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应该被谴责吗?
答:据说当时白居易与两个好友即陈鸿和王质夫外出游玩的时候,谈及了唐杨两人的故事,三人皆对他们的爱情故所感动,却又感到惋惜。所以王质夫建议白居易做诗一首以来歌颂这段感情。《长恨歌》横空出世,广为流传。但是有人跳出来说了,杨女祸国殃民,实属红颜祸水,他们两人的爱情理应被谴责,不该被歌颂。

怎样赏析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
答:现实已经给予了他应有的报应,然而恰恰是这么一个报应,却突显出爱情的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如果题材不是这么一个具有戏剧性色彩的特殊例子,那么还会有作者的这首《长恨歌》在当时的广为流传?也不会有“长恨歌主”的美誉,可以说这后半部分才是“长恨”的正文,作者在进入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被流传的因素有哪些
答:2)、善用修辞 《长恨歌》中运用了许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中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利用景物,以“兴”来制造意境的手法是最为突出的。他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长恨歌》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是写给谁的呢?
答: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02.再来捋一下时间条线 白居...

唐代白居易所作的长恨歌全文共多少字?
答:白居易《长恨歌》全篇一共有979个字。《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

长恨歌的解释
答:说“三郎”与“玉环”的爱情,免不了要说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仿佛是千年来品听同一场哀艳的爱情悲歌一样。必得和贾宝玉一样手拿曲谱,听人唱得一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切才于恍恍中开场。 白乐天。我现在不太喜欢这个男人了。年少时读他的《卖炭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只觉得他是一等一的好人;看...

白居易的((长恨歌)) 原文及解析!
答: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长恨歌原文全篇)
答:白居易“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其《长恨歌》就写于仙游寺。王勃、岑参、苏轼、吴道子等人都到过这里,在此书法作画、吟诗写赋,留下不少流传百世的绝美诗篇、逸闻趣事。传说唐末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明朝高迎祥率领的起义军、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驻扎于此。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仙游寺增添了不少令人神往的...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长恨歌的由来
答: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