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解析

作者&投稿:竺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悬崖上的一课》。

二、写作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就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经过父亲指导,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字词

训诫:受训斥、斥责或攻击。

耸立:高高地矗立。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迂回曲折。

凝视:不眨眼地看; 神情专注地看; 从高往低看;专注地看、注视着某样东西。也可以用目不转睛来形容。

纳罕:诧异;惊奇。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闷热: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非常高的天气。 

四、结构层次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去爬悬崖

第二部分:经过:进退两难

第三部分: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脱离了“险境”

第四部分: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五、课文分析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5、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6、“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7、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8、“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9、“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六、拓展延伸

莫顿·亨特

莫顿·亨特(1920-2016)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哲理是什么?
答:《走一步再走一步》从全文看最后一段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因为先“迈一小步”容易做到,相对轻松,增加自信,且可以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最远的目标,克服困难。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

请问《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走一步再走一步》从全文看最后一段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因为先“迈一小步”容易做到,相对轻松,增加自信,且可以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最远的目标,克服困难。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六要素怎么写 时间·· 地点··人物···_百度...
答: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费城。人物:我、父亲、小伙伴。起因:当时玩厌了弹子,所以要找点新的花样玩。经过:因胆小而被伙伴丢下,在悬崖上进退两难。结果:父亲晚上来找我,经过指点,摆脱困难。受到感悟。

如何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理描写?
答:《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理描写分析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里有委屈、羞辱...

悬崖上的一课是小说吗
答:《悬崖上的一课》,它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七年级上册第14课语文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它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即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段在全文中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答: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是假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这个困难有多大,而要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因为迈出一小步、再...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答:每一自然段到哪里其哪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答: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

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理描写分析
答:《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理描写分析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里有委屈、羞辱...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哪国?什么作家
答: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悬崖上的一课》。其中《悬崖上的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被收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课,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