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位置 地形 气候 经济发展 社会环境方面的介绍

作者&投稿:隐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方面以及经济、民俗等社会经济方面的介绍?~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

亚细亚洲(字源古希腊语:Ασ?α;拉丁语:Asia;法文:Asie;英语:Asia) 卫星拍摄的亚洲地形照片,简称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跨纬度第二广,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6%(或者总陆地面积的29.4%).人口总数约为4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约60.5%(2010年).
非洲-欧亚大陆的西部则为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以东为亚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土耳其海峡、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和黑海.乌拉尔山脉以东及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以南为亚洲.大陆东至白令海峡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经103°30′,南纬11°7′),西至巴巴角(东经26°3′,北纬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18′,北纬77°43′),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西部与欧洲相连,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陆块欧亚大陆.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为亚洲的守护神.
亚洲的地势特点总结为三点:
1.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2.平均海拔高,居世界大洲中第二位;
3.大陆中间多为高山,四周多平原(中高四低).
亚洲的河流特点为:由于河流多发源于高山地带,所以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也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发展.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北部沿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
亚洲地形图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西亚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这三种季风气候.[4]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1、南北跨的纬度多,热量条件相差大;
2、东西跨的经度多,降水条件差异大;
3、地形复杂,地形类形多样,海拔高差大.
亚洲的岛屿主要集中在东南海面.约有几万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大岛有6个(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本州岛).
亚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汇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条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条(长江、黄河、湄公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和黑龙江).
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居民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亚洲人口35.13亿,世界人口65.67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位于世界第三,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亿以上的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印度半岛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达300人以上.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第二是印度.美丽的济州岛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仅1人多;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黄种人(又称蒙古利亚人种)为主要人种.其余为白种人、棕色人及人种的混合类型.
全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约1000个,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80%.其中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仅几百的民族或部族.

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1.地形多种多样 中国地形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2.山区 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区内部,在自然环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大 。
高山高原气候,特点:气温要低于同纬度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大致就这五种

未来5至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一、国内外形势最终决定发展方向和定位  

常言道“因势利导、因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是强调形势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什么样的形势决定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金融危机前30年,在全球经济分工合作形势下,让中国选择了“国际代工”的发展道路,并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各国都在寻求救命稻草,连美国、欧洲这样的发达经济体都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公认的经济理论,并试图摸索新的经济模式,中国同样也面临激烈的调整。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老思维和旧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的问题,犹如刻舟求剑。  

归根结底一句话:国内外形势和自身状况才最终决定中国的发展道路。  

二、国际形势——国际制裁将长期存在,国外市场大幅萎缩,国际资本跃跃欲试抄底中国  

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加剧,加速了虚拟经济衰退和实体经济的下滑,迫使欧美发达经济体就业和民生遭遇冷冬,也让欧美各国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完整经济体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同步发展的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于是,美国率先选择经济转型之路,开始摒弃一直标榜的“少而精”的国际化专业分工的产业模式(即由美国专做设计和知识产权,由发展中国家做实体生产加工),转型发展“全而专”的本土全产业链经济,为此,奥巴马提出了打造“美国制造”的经济复兴计划,以发展独立的经济体系,摆脱受制于人(主要是中国)的国外依赖。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进一步提高“自给经济”依存度,大力保护本土制造业。而阻碍欧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的威胁却是欧美用30年时间亲自扶持起来的廉价的“中国制造”。从08年至今,美国和欧洲通过采取干预汇率、抬高国际物质价格、反倾销制裁、运作热钱、限制技术出口、军事威胁、领土争议政治化、人权环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抵制和打击中国出口,其目的可谓一箭双雕:一是要为欧美的民族制造业振兴减少竞争,创造发展环境,争取宝贵时间。二是逼中国经济和民生下滑,逼迫中国开放国内市场,这样,欧美就可以依靠他们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更多参与、主导和控制中国市场,赚取更多利益。这种打击将一直持续到欧美形成与虚拟经济同步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和更多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为止,我预计持续时间为4~5年。  

更为可怕的情况:一是欧美一旦形成制造业优势后,将进一步形成对全球制造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的绝对控制,即使中国也同步启动技术升级,但受科技和人才水平限制,未来中国制造业遭挤兑程度还会增加。即便中国另辟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也会因同级竞争、政治矛盾等干扰而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未来中国仍然依靠加工出口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会越来越难。二是国外资金和技术一旦成功大规模进入中国,其经营成本、产品性能、产品价格的优势将冲击中国民族企业(国企、民营),未来国内经济竞争会出现白热化。如果未来中国民族经济质量不好,中国市场将受到巨大掠夺,中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话语权要受到重大挑战。  

三、国内形势——发展不均衡动摇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的两难问题凸显,资金和技术成为重大发展瓶颈  

危机一是多年的单一出口导向,已使中国大部分产业过分集中于高耗能、高耗材的低端出口加工贸易中。当金融危机和欧美的人为打击迫使海外市场萎缩后,中国出口贸易瞬间降至历史冰点,大量的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无法消化,大批产业链条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很多沿海地区实体企业倒闭、停产或萎靡不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危机二是以往旺盛的出口顺差,加剧外汇储备膨胀及人民币流动,疯狂产能透支又诱发能源、原材料、劳务费价格上涨,再加之房地产的畸形炒作、输入性通胀和行政监管缺失,最终导致全国物价飞涨,投机行为泛滥,危害社会稳定。更严重的是,这两方面危机互为因果,彼此循环,进一步加剧危机恶化,导致经济发展和民生拯救呈现两难局面。尽管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30年来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危机不会一招得到消除,连带的产业、民生、物价、信贷、能源、环境等不和谐、不稳定问题还要持续。  

四、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内生经济和外资大举并购将成为两大主流内容  

(一)内生经济将是救命稻草,均衡发展将成为发展主题  

中国正处于产能过剩、产能档次低、产能成本高与产能消化市场萎缩、技术创新受限、国际定价权逐渐丧失的矛盾境遇中,资金和技术缺口严重。中国既不能马上扩大市场,也不能立刻创新升级,更不能左右国际贸易价格,所以按照当前形势变化判断,未来5~10年,中国只能也不得不依赖内生经济,逐步减缓出口经济,转身定位国内市场,激活并释放国内消费潜能,依靠国内消费引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借助有条件放开国内市场的契机,合理利用好外资投资,壮大国内实力同时逐步扩张国外市场,最终实现解套和突围。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2011年12月12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暗示要向这方面调整)。  

转型发展内生经济客观上会倒逼各地政府和企业逐渐放弃以往外向型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为主的思路和打法,转变出口盈利模式,重点瞄准全国和本地市场,大展作为。其中,一是各地政府会真正关注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重视产业安全,消除发展瓶颈,正确利用好内资和外资,均衡发展当地一、二、三产业,全力依赖内贸税收;二是中国产业(国企、外企、民企)会步入残忍兼并整合期。他们会尽快消化以往过剩产能,转型国内市场,从零开始,整合供应链条,投入科技研发,设计物流网络,布设营销渠道,加紧全国布点布局,同时兼并重组同业产能,最终成为行业龙头。   

 12月26日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大唐集团、中交股份、中国兵装集团等五家大型央企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这次签约仪式上,几十家央企还与浙江省有关部门、市县,以及各类所有制地方企业,签订合作项目52个,协议投资规模超过2700亿元。这就标志着经济转型序幕的拉开。  

内生经济的主要推手有:  

第一级是直接提供最终消费产品的企业(国企、外企、民企),他们是最迫切、最坚决的群体。从行业分具体包括:一是一直从事国内经济的企业。他们将深化传统产业布局,同时利用品牌和市场优势横向延伸、扩张发展相关产业。二是出口转内销产业。他们将加快产能消化和升级,培育品牌和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三是科研单位。他们会加速市场推介,极力促成科研成果的嫁接、转化和应用。四是市场运营机构。他们将加速搭建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店,如批发商城、连锁商场、直营卖场等,与企业以代理、入股、合作、加盟等方式开辟市场。五是物流运输机构。他们将抢先打通遍布全国的物流通道,实现空间布局。  

第二级是政府。各地政府将极力发展关系社会民生和经济可持续的关键产业。  

第三级是基础原材料、能源企业和金融、保险、担保企业。这类企业会随着第一级企业的集聚程度和集聚预期而跟随集聚。包括装备制造、钢铁、化工、农产品、石油、银行、保险公司、租赁机构等。  

(二)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大举并购中国企业  

由于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诱惑、中国对资金和技术的极度渴求、外资经济入侵中国的战略策划,从明年或后年开始,外资将全面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领域(除中国政府严令禁止的传媒和通信市场等外),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参与、主导、控制程度。当前,所有外资都在观望和等待中国经济的恶化和探底,如果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出现长期恶化苗头,外资将倾巢而动:一是外资会抄底中国企业,大举收购兼并中国企业,整合改造原企业资源,快速抢占中国市场。二是将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布局设点,直接抢占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三是参与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建设。正所谓“福祸相依”,危险也是机遇,外资进入能带来资金和技术,也能逼迫国内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物价也能得到有效降低,中国正确利用好本次机遇将对中国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最终,中国会根据资源供给关系、产业集聚度、经济辐射度、地域交通等因素而自发形成新的经济区划,新型经济区将遍布全国,引领并带动全国经济发展。这种洗牌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这个机遇期也是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的最大的发展机遇。但新型经济区与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老经济区不同。长三角等经济开发区是重视GDP的单一出口加工经济区,由于出口市场一致和产品同质化,经济区内存在重复建设和激烈竞争,实际收益效率不高;新型经济区是以提高本区域内社会消费和百姓民生的质量和数量为发展目的,其产业门类健全,一、二、三均衡建设,经济和民生同步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市场相对独立和固定,新型经济区之间竞争相对很少,更多优势企业不单纯以价格取胜,更多关注并提高综合服务效益和服务质量,因此,内生经济的扩张发展、深度发展的意愿和动力强劲。

环境
就是各方面都不成熟,因为中国才对外开放30年,在30年以前的中国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特别是解放后的中国不被世界承认,特别是西方经济发大国家。所以处于经济科学等等的全封闭状态,就像现在的朝鲜,和西方国家差异巨大。而改革开放后在如此大的差异下使得中国的发展处于一种快速发展而又力不从心(就像一辆汽车拉着一辆自行车快速行驶的状态)的极度混乱而又极不稳定状态,这种混乱的极不稳定的状态的中国就是中国社会大环境。

中国是位于东亚的国家,地形复杂,主要包括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草原等地形。气候多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情况各不相同,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北方气候严寒干燥。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为主。社会环境也在逐步优化,经济、文化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口素质、医疗条件和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