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外观和结构特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父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城的外观和结构,历史变化和相关故事?~

长城:
历史背景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外观
长城的外形特点是宛如一条人工建造而成的巨龙,跨过群山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在一片片地形中相互连接。长城其实并不是单独的城墙所形成的,它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建筑,如城墙、烽火台、营城、卫所等等,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整体由砖、土等等修建而成,完全是人工的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结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1、 关隘: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2、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3、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文化价值
长城蕴含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长城标志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
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排千难、战万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和雄伟气魄。
长城彰显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长城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但是其功能和价值是多维的,是可以挖掘和发展的。

长城的外观宛如一条人工建造而成的巨龙,跨过群山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在一片片地形中相互连接。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代表地段

1、山海关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
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距城区约3千米,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万里长城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
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据险临下,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长城的外观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结构特点为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制砖技术不断发展,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八达岭长城的建筑结构: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城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八达岭长城



长城的外观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结构特点为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制砖技术不断发展,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八达岭长城的建筑结构: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长城的外观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结构特点为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制砖技术不断发展,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八达岭长城的建筑结构: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万里长城的外观结构

您好亲,

长城21196.18米,外观宛如一条人工建造而成的巨龙,跨过群山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在一片片地形中相互连接。城墙的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长城的外观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长城的外观和结构
答:长城的外观构成多样,结构为石块组合。长城的外观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结构特点为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

长城文化遗产的外观和结构
答:1. 长城的结构:长城并非单一的城墙,而是一个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完整防御工程体系。2. 长城的指挥系统:这一防御工程体系在军事指挥系统的多层次指挥和控制下运作。3. 长城的外观:长城呈现砖青色的甬道状,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得名万里长城...

长城的外观结构描写
答: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从长城的高处往山外张望,红黄交错的秋叶,让整座城墙都笼罩在了美丽的秋日色彩之中,充满亲切和温馨的气息。10、长城的不同部位也会表现出各自清晰的色调,在傍晚的阳光映照下,绚烂多彩的图案和奇特的构造变得更加细致生动。

万里长城的结构和外观
答:而外观上的雄伟与细腻并存,不仅展示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实力,也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如今,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感受这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上述回答中,我详细描述了万里长城的结构和外观特点,通过具体的细节和例子来支撑我...

长城资料简介100字可以可以将它分为基本况,外观结构,历史变化,相关故事...
答:基本情况: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总长度21196.18千米。外观结构:在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修建。历史变化: 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相关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文化价值:对内:促进边带发展、民族融合、军事防御...

长城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外观,结构,历史变化,相关故事?
答: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建筑结构: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

长城的结构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外观 长城的外形特点是宛如一条人工建造而成的巨龙,跨过群山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

长城的外观结构50字左右
答:城墙的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

万里长城的概貌,地理位置,外观,构造特点,怎样建造的
答:3. 外观:万里长城的外观随地形而变化,有土墙、石墙、砖墙等多种形式,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 构造特点:万里长城的构造特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砖石混合砌筑等多种形式。5. 建造方式:万里长城的建造方式因地制宜,利用了当地...

长城的外观结构建造特点
答:长城的外观结构建造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雄伟壮观的墙体、巧妙设计的防御工事以及适应地形的灵活构建。首先,长城的墙体构造令人瞩目。长城墙体厚重坚实,多采用巨石和砖块砌筑,以确保其稳固性和耐久性。墙面上,可以清晰看到层层叠叠的砖石,它们紧密排列,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同时,长城的墙体宽度也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