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越丰富越好

作者&投稿:康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语文积累大全(越多越好)~

歇后语: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霜打的茄子——蔫了
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草人救火——自取灭亡
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芭蕉开花——条心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
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
成语:
一问三不知 一不做,二不休 言必信,行必果 眼中钉,肉中刺 有志者,事竟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岁月不待人 先下手为强
母爱的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月亮的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物神态的词:
失魂落魄 呆若木鸡 愁眉苦脸 失声痛哭 眉飞色舞
声音很大的词:
震天动地 震耳欲聋 惊天动地 山崩地裂 喊破云霄
(这是我积累的个别内容)太多啦,说不完啦。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续写: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最简单的区分:
“动词+什么”,动词,作谓语,这个“什么”(名词或代词)就是宾语。
如:建立新中国。
“建立”为谓语,“新中国”就是宾语。
如:学习语文。
“学习”为谓语,“语文”就是宾语。
如:消灭他们。
“消灭”是谓语。“他们”是宾语。

“动词+怎么样”,动词作谓语,“怎么样”作补语。一般中间有“得”或者介词。
如:打得漂亮。
“漂亮”为补语
如:月亮挂在天上。
“在天上”就是补语。
一、 主语 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
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对主语起叙述、描写或判断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充当。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语的语义类型有:
施事主语:所指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大妈切牛肉。
受事主语:所指事物承受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菜买来了。
用事主语: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内涵。如:这些土豆烧牛肉。
于事主语:所指事物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断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断定的对象。如:这幅画是我的。
描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如:这个孩子很机灵。
二、动语 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
动语和宾语成对,它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包括:动词、动词+时态助词、中补短语、动词性联合短语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的构成材料有: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句形式。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
1、 受事宾语:宾语表示直接或间接承受行为活动的客体事物。包括:
对象宾语(挖土 挖野草)
目标宾语(挖地道 挖红薯)
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可以施行动语行为的客体事物。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3、断事宾语:宾语表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客体事物。如:
我姓李。
4、于事宾语:宾语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
到达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
5、反身宾语:宾语表示人物动作返回自身的某个部位。如:
耸了耸肩膀。 紧闭着眼睛。
三、定语
(一) 定语的构成: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二) 定语的意义类别
1、 限制性定语:数量、处所、领属。
2、 描写性定语: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
(三)定语标志“的”的作用
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与不用语法关系或语义不同。下面从语法结构、语义联系和语用色彩三个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举 例 语法结构 语义关系 语用色彩
一 1 骑自行车人 不成立 无义与有义对立 无用与有用对立
骑自行车的人 偏正短语
2 这桌子 偏正短语 有义与无义对立 有用与无用对立
这的桌子 不成立
3 修理汽车 动宾短语 支配与修饰的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修理的汽车 偏正短语
二 4 牛脾气 偏正短语 描写性与领属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牛的脾气 偏正短语
5 三斤鲤鱼 偏正短语 限制性与描写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三斤的鲤鱼 偏正短语
三 6 中国历史 偏正短语 语义不对立 语用对立
中国的历史 偏正短语
(四)多层定语
1、 分析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词语修饰右边所有的词语。
2、 定语次序:领属、时处、指示代词或量词、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范围类别的动词或名词。
四、状语
(一)状语的构成: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
(二)状语的意义类别
限制性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描写性状语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
(三) 多层状语
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状语修饰右边的中心语。
次序: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
五、补语
(一) 补语的构成: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
(二) 补语的意义类别:
1、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
2、 程度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限于用“极、很、透、慌、死、坏”。
3、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之间都有“得”。
4、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5、 数量补语:表示动作的次数,由动量短语充当。
6、 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处所、动作终止地点。用介词短语充当。
7、 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不能实现。
(三)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
1、 补语在宾语前 如:我们走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趋向补语+处所宾语)
2、 补语在宾语后 如:他去过北京两次。(处所宾语+动量补语)
3、 宾语在两个趋向补语中间 如:他拿出一本书来。
(四) 补语和宾语辨别
1、 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补语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介词短语、主谓短语。
2、 物量短语只充当宾语,动量短语只充当补语。
3、 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可以作宾语,也可以作补语。数量短语能转换成主语的是宾语,不能转换的补语。
4、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记。
六 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包括: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
七 独立语
独立语:是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一)宾语和补语
1, 双宾语
①,双宾语
双宾语指一个动词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两个宾语之间没有句法关
系.离述语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述语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也有两个宾语都指人或都指物的.有的时候,远宾语还可以是谓词性短语,如"教我唱民族歌曲","问我怎么办才好"等.有双宾语的句子可以表述为"S—V—O1—O2".
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叫作双宾动词.
②,双宾动词的类别
通常把双宾动词分为三类.
⑴,"交","给","送","教","问"类动词.这类动词中的S(主方)是O2 (事物)的"给予者",O1(客方)是O2(事物)的"得到者";V使O2由S向O1转移,具有"给予"的意义.V后往往能带上"给".
⑵,"接","受","讨","占","要"类动词.这类动词中的S(主方)是 O2 (事物)的"得到者",O1(客方)是O2(事物)的"给予者";V使O2由O1向S转移,具有"得到"的意义.V后往往不能带上"给".
⑶,"借","租","贷","取","分"类动词.这类动词有上述两类动词的特点.
③,双宾语的语义类别
⑴,"给予"类双宾语
⑵,"取得"类双宾语
⑶,"表称"类双宾语
双宾语还可以分出其他类别.如"可怜他一只眼",可以看作是表示原因的双宾语,"吓了我一身冷汗"可以看作表结果的双宾语,"吃他个新鲜"可以看作表时机的双宾语.另有一种宾语,动词由"借","租","贷","分"等组成,宾语兼有"给予"和"取得"的语义.
双宾语动词大都表示过去完成的动作,很少表示现在进行的动作,所以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加"了","过",不能加上"着".有的双宾动词要求后
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
面两个宾语缺一不可,如"称他老大哥"中的"称";有的双宾动词可以单留一个近宾语,不能单留远宾语;有的双宾动词可以单留远宾语,不能单留近宾语;有的双宾动词可以只出现双宾语中的任何一个.
2, 补语
①,补语的意义类别与结构类别
⑴,补语的意义类别
按照补语所表示的意义的不同,可以将补语分成如下几类: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
程度补语
情态补语
数量补语
⑵,补语的结构类别
根据补语后用不用"得",可以将补语分成三类.
不能用"得"的:如程度补语,数量补语.
必须用"得"的:情态补语.
插入"得"或"不"构成平行格式的,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如结
果补语,趋向补语.
②,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组成
能够充当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成分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其中形
容词数量较多,动词的数量不多:充当趋向补语的是趋向动词,有"上","下","进","出","起","回","开","过"和"来","去",以及它们合成的"上来","下去","进来","出去"等;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常见的是"走","跑","动","倒""死","见","懂","成","完","穿","透"等.
根据述语和补语的配合情况,表结果和趋向的述语短语有下列几种搭配方式:
V—V:学懂 戳穿 打死 赶跑 睡醒
V—A:吃饱 坐下 递上 走开 带回
A—V:热醒 滑倒 瘦死 急哭 挖深
A—A:累坏 忙坏 热坏 涨红
结果补语上述四种搭配方式都有,趋向补语只有第一种和第三种搭配方式.
带上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述补短语语法功能上相当与一个动词,后面可以带"了"或者"过".
⑵,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有用"得"(不)与不用"得"(不)构成平行格式.我们把不用"得"(不)的形式称为基本式,把用"得"(不)的形式称为可能式.
⑶,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语义指向
表结果的和比趋向的述补短语VR,从广义上说,都是表因果关系
的"使成式",它们构成的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分成两个表述,即V或R都可分别与某个名词性成分构成主谓关系.这里牵涉到的是语义指向的问题.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将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分成三类.
前向
后向
双向
③,情态补语,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
⑴,情态补语
⑵,程度补语

⒊ 宾语和补语的区别
宾语和补语都位于述语之后,有相似之处,例如"读一篇文章"和"读一遍课文".但是它们不同,"读一篇"是个述宾短语,而"读一遍"则是个述补短语.
宾语和补语的辨别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充当宾语和补语的成分功能不同
能否用介词"把"字将述语后的词语提前
能否加上结构助词"得"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痛苦,特别是那些可怜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

  我在课本上看到了一张战争照片,那照片上的景象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是日本侵略者轰炸中国上海火车南站后的惨况。

  照片的上方有着一座只剩下铁板的人行天桥,天桥上的铁板摇摇欲坠;天桥下的站台已经变成了几堆废墟;站台前的景象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在铁轨上覆盖着一堆堆沉重的瓦片,瓦片下躺着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尸体。这些已死了的人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呢。他们还没把可爱的孩子抚养长大;没报答生养自己的父母;没跟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说声辛苦了;没跟自己的好朋友说声再见……

  而现在有着和平生活的人们却常常伤害关爱自己的亲人……

  在血迹斑斑的铁轨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个还不满三岁的小孩子。他这个年龄还应该坐在床上地玩着手中的玩具,而现在这个孩子的脸上、手上、腿上布满了伤,他无助地哭着、喊着,想让爸爸妈妈带他离开这个恐怖的地方。他那已经破了的衣服粘碰到正在流血的伤口上,他痛啊!可没学会说话的他只能更加痛哭……

  而现在的儿童哭着、喊着的原因却是爸爸妈妈不给自己买玩具、衣服……

  孩子的伤口在流血、在疼痛,我想他的心也在流血、在疼痛吧。他想站起来去寻找爸爸妈妈,可还没会走路的他只能无助地坐在废墟上。他两手紧握着,因为他想:和爸爸妈妈的手永远都是紧握的……

  而现在的孩子却总想离父母远点……

  我想对这个小孩说:有父母的孩子是快乐的,我相信没有父母的孩子也是可以快乐的;有家的孩子是幸福的,我相信没家的孩子也是可以幸福的。因为你们可以把养育你们的叔叔阿姨当做自己的父母,可以把福利院当做自己的家。我相信你将会是一名爱的幸运儿。

  世界上有一半的孤儿都是战争造成的,我们痛恨这些挑起战争的人,他们总是无故挑起事端,他们将遗臭万年。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
答:语法是组织语言的规则。语文语法有很多,可以讲一本书呢。简单讲讲主、谓、宾、补、状、定。下面是我带来的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希望对你有帮助。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名词:表示...

语文的语法是怎么样的
答: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补、状语、定语?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

语文的语法问题 急!!
答: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

亲们 求语文语法详解
答:2012-08-11 语文语法 2013-10-05 语文语法大全? 341 2014-11-21 语文 语法 189 2010-11-01 求语文语法知识,如表达形式,修辞手法等,好多, 2 2018-02-27 语文里的语法结构有哪些? 22 2013-05-01 求语文语法中,偏正,动宾,主谓等短语的定义,用法,例子 4 2009-01-19 语文语法知识 436 更多类...

语文有哪些语法修饰
答: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

语文中的语法
答:二者的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但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不同。语气词“了”用于句末,前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例如“她上大学了”。动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情况的变化已经实现,例如“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这句话也可以加上句末语气词说成“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了。”句种有...

怎样学好语文语法?
答:学好语文语法是提高汉语水平的重要一环,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语文语法:理解语法的重要性:首先,要认识到语法是语言的规则体系,它帮助我们正确地组织和表达思想。掌握语法对于写作和阅读理解都至关重要。基础知识打牢:语文语法的学习需要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比如词性、句子成分、时态、...

初中语文语法
答:你所写的都 不叫“语法”你是弄不清语文基础知识中的许多概念问题,告诉你吧: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反复、反问、设问 3,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小说三要 素:典型的人物形像(也可说...

语文语法要点
答: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

急求大学语文文言文语法常识和文学常识
答:求2009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及文言文语法常识文学常识我也找了很多主要是文言文语法的归纳啊,谢谢各位同胞哈,越多越好简直太感谢各位了还有没有大学英语的语法归纳呢,,,越... 求2009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及文言文语法常识文学常识我也找了很多 主要是文言文语法的归纳啊,谢谢各位同胞哈,越多越好 简直太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