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时代背景

作者&投稿:苗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星闪闪”这首歌的背景~

“红星闪闪”这首歌的背景是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在红军走后,被赶走的大土豪胡汉三又死灰复燃。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
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扩展资料:
红星闪闪
歌手:佚名
作词:晓凡
作曲:王佑贵
歌词: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
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一首催人奋进的《红星歌》鼓舞着千万听众,时至今日,已成为人们心中宝贵的珍藏。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烂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唱起这首歌,大脑浮现出电影《闪闪红星》里潘冬子、椿伢子、细妹背起书包,和柳溪村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欢天喜地地走进了列宁小学的情景。孩子们手拿红缨枪成立了儿童团,潘冬子在伙伴们的掌声中,戴上了儿童团长的红袖标。

  1973年夏天,著名作词家邬大为和魏宝贵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词。一年后,《红星歌》迅速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1981年,这首歌曲荣获全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被编入小学生音乐教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摇篮江西瑞金建立根据地,开始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潘冬子手中擎着的那颗闪闪红星,象征了革命的火种。在那颗闪闪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纷纷翻身做主。一首《红星歌》,有大江东去的魂魄,唱出了革命先辈的渴望和激情,也唱出了当代中国人的执著和豪迈。

  几十年来,《红星歌》词作者邬大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军队,创作了歌颂祖国和人民、积极向上的作品,把他创作的歌词连接起来就是一部记录时代、催人奋进的长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军旅气息和生活气息。他用“独特的心灵感悟与人生的独白”,写出了“美的朴素与奇崛”,用“慧眼匠心唱大风”的气魄,写出了昂扬雄健的时代大风歌,撑起了中国歌坛的脊梁。

  闪闪红星,辉耀中华,当家做主的中华儿女总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一个又一个坎坷。当地震灾难来临时,面对废墟下的受灾群众,从四面八方紧急聚集而来施援的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不正是群众心中一颗颗闪闪的红星吗?

闪闪的红星故事梗概
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皇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该片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该片曾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1947年入党

人物简介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br><br>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革”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br><br> 他的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br><br>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br><br>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br><br> (详细资料)

1999年8月3日,王愿坚夫人向山东省诸城市档案馆捐赠了11件珍贵的档案资料。
王愿坚(1929—1991)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一生作品丰富,有优秀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日,他的夫人翁亚尼回诸城探“家”,专程参观了市档案馆,并对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优越的保管条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当即将携带的有关王愿坚的珍贵档案资料11件捐赠给档案馆,其中包括王愿坚早期回忆录手稿3件,照片4张,短篇小说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

闪闪的红星故事梗概
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皇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该片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该片曾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1947年入党

人物简介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br><br>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革”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br><br> 他的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br><br>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br><br>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br><br> (详细资料)

1999年8月3日,王愿坚夫人向山东省诸城市档案馆捐赠了11件珍贵的档案资料。
王愿坚(1929—1991)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一生作品丰富,有优秀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日,他的夫人翁亚尼回诸城探“家”,专程参观了市档案馆,并对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优越的保管条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当即将携带的有关王愿坚的珍贵档案资料11件捐赠给档案馆,其中包括王愿坚早期回忆录手稿3件,照片4张,短篇小说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

闪闪红星读后感
答:本书实实在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人民的大智大勇,忠诚无畏,他们为了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投身革命,奋勇杀敌。《闪闪的红星》感情很单纯,很强烈,在每当在正义战胜邪恶的时刻,都能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激情。想想那些奋战沙场的英雄战士,那些英勇献身英灵幽魂,都将随着革命的胜利流芳...

闪闪红星的读后感或观后感
答:本书实实在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人民的大智大勇,忠诚无畏,他们为了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投身革命,奋勇杀敌。《闪闪的红星》感情很单纯,很强烈,在每当在正义战胜邪恶的时刻,都能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激情。想想那些奋战沙场的英雄战士,那些英勇献身英灵幽魂,都将随着革命的胜利流芳百世!共产党,用正义...

红星闪闪观后感800---1000字
答:“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答:本书实实在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人民的大智大勇,忠诚无畏,他们为了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投身革命,奋勇杀敌。《闪闪的红星》感情很单纯,很强烈,在每当在正义战胜邪恶的时刻,都能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激情。想想那些奋战沙场的英雄战士,那些英勇献身英灵幽魂,都将随着革命的胜利流芳...

闪闪红星观后感10篇600字
答: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以顽强的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红星闪闪,闪闪红星,闪烁着革命的光辉,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更应当懂得付出、回报、感恩、体谅,做一名像潘冬子一样的红星。 闪闪红星观后感9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今天,我观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那段战争岁月里的往事,令...

红星闪闪照我心作文
答:望着他渐渐淡去的身影,手上却拿着那抹鲜红,偶然间,金色就在他身上闪耀,也许就像那国旗上的闪闪的红星吧,即使平庸,即使瘦小,即使佝偻。生活在和平年代00后的我们,太过安逸幸福,没有历经开国的大风大浪,不曾参与建国的坎坷曲折。国,在我们心中或许只是一个代号,或许你看到五星红旗,脑海中想起...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答:这颗红星给了潘冬子力量,给了他勇气和决心,发誓要做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保卫这个村庄,正如歌词所唱:“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满胸怀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潘冬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

红星闪闪歌曲原唱
答:2017年获得星光盛典娃娃春晚全国青少年新春文艺汇演表演金奖。同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快乐大巴”,且中国唱片公司收录个人专辑作品《点赞中国》。2018年10月,随中国少年之声艺术团进京参加“少年放歌新时代”演出,荣获“最佳演唱奖”。《红星闪闪》歌词:有一首歌最动听,温暖我的生命。有一颗星亮晶晶...

《红星闪闪》节目主持词
答:男:她让和谐发展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共鸣 女:啊,闪闪的红星你永放光彩 甲:啊,闪闪的红星你万代传承 女:你时刻照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刻闪烁在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中 男:你引领我们踏上时代发展的 合:新征程 男:请欣赏合唱《红星闪闪》《红星闪闪》节目主持词(二)男:回顾历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