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为什么在敦刻尔克进行大撤退?

作者&投稿:尧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战 问题 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英法联军 为什么要撤退?他们兵力 很多啊,跑什么啊,,为什么啊~

英法联军之所以要在敦刻尔克地区大撤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
(1)德军采取了迂回战术,避开了马其诺防线,致使英法联军之前的战争准备计划彻底落空。
(2)德军的闪电战(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致使英法联军的兵团集群被分割、包围,战场形势非常不利。
(3)德军占据了绝对的空中优势,掌握了战场上空的绝对制空权。

在以上三点的共同作用下,如果英法联军再不进行及时、有效(有组织)的总退却,必然会遭到德军的全歼。这不仅对于当时的战局,甚至对于之后二战整体的态势发展也非常不利。当然,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英法对战争爆发的预测不足,再加上长期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德军新战法、战术的训练、实施,研究不到位,以致最终自食苦果。

1 戈林想要抢功,说自己用空军就能解决那些军队,事实是天气不好,空军很少出动,即使出动,也没消灭多少有价值的目标。
2 陆军经过长时间的连续作战,需要休整
3 所有人都认为英法联军能做的,只有突围和投降。没有考虑过他们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可能性。
4 一路的所向披靡,脆弱的英法联军让希特勒有些怀疑,这一切是不是陷阱

1940年5月22日,丘吉尔再飞巴黎参加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还在万森城堡的法军总司令部会见了魏刚,对他留下了“坚定、果断和出奇的活跃”的印象。丘吉尔与法国领导人进行了讨论后,同意了魏刚南北军队会合的计划,又于第2天飞回伦敦。

但是,从索姆河南部地区发起的攻势未能奏效,由戈特勋爵指挥的英国远征军的北翼阵地也因比利时军队的溃退而陷于困境;5月25日英法联合在阿腊斯北部举行的反攻被德军挫败;5月26日,临时被任命为准将的戴高乐率第四装甲师和6个营的步兵向阿布维尔发动了成功的进攻,但由于缺乏增援和空中掩护,他所取得的战果未能巩固;5月27日,比利时投降;5月30日,戴高乐被迫南撤。由于战事发展不利,英国陆军部已于5月26日命令戈特勋爵打开通向海边的通道,命令驻守加来的英军坚守到底,从南边给予保护,以便从敦刻尔克“撤出尽可能多的人”。此时,沿海的许多港口不是已落入德军手中就是处在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约有40万英法盟军被迫收缩在敦刻尔克周围的一小块袋形地区,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假若德军继续追击,40万英法联军就有可能被歼灭。但奇怪的是,在5月24日,希特勒发出了要坦克部队停留在运河一线,停止向前推进的命令,使盟军获得了一个意外的重要喘息机会,争取时间巩固了敦刻尔克周围的袋形阵地。

5月26日晚上7时许,英国海军部根据丘吉尔的指示,发出开始执行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通知。861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小帆船等各种类型、各种动力的船只都投入了从敦刻尔克撤退盟军的紧急行动。据统计,头四天总共撤退了13.1万人;5月27日7669人;28日1.7人;29日4.7万人;30日,5.8万人。这四天中,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曾反复宣称,“在阿托瓦的法军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被迫退入敦刻尔克周围地区的英军在我们集中进攻之下正走向毁灭”。德国人原以为,只有一些小船对希望撤离的盟军作用不大;但到了5月30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终于发现了这些小得可怜的船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在拼命进攻和猛烈轰炸下,盟军袋形阵地仍巍然不动,德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盟军部队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逃到英吉利海峡对岸去。

由于敌人已经察觉而无保密的必要了,英国海军部干脆公开号召沿海居民都投入营救活动。许多有船的人纷纷自愿前来,更加快了撤退速度,以及5月31日这一天撤退人数达到6.8万多人。同一天,丘吉尔第3次飞往巴黎出席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了盟军从挪威纳尔维克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以及一旦意大利参战就对其进行海空联合袭击的计划。丘吉尔在会上还努力避免法国人产生误会,强调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和法军“撤退必须相互臂挽着臂合力进行”。他发现,法国方面继续战斗的热情和信心比上次有所减弱,尤其是贝当元帅反应冷淡甚而怀有敌意。

敦刻尔克的撤退仍在继续进行。甚至海军部地图室主任皮姆海军上校和他的两三个同事也在四天时间里驾着一艘荷兰小船运回800多人。为了鼓舞大家的斗志,丘吉尔向政府官员们发出通令说:“在这黑暗的日子里,如果政府中所有的同僚以及重要官员能在他们的周围保持高昂的士气,首相将不胜感激;这不是说要缩小事态的严重性,而是要我们对我们的能力表示信心,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决心继续作战,直到把敌人企图统治整个欧洲的野心彻底粉碎为止。”到6月4日,共有33.8万名英法官兵从敦刻尔克撤到了英国。但由于条件所限,这些部队只携带了步枪等轻武器,而大部分重武器以及大批军需品和装备都不得不丢在了敦刻尔克。



明明是万人大逃亡,为何敦刻尔克却被英国当成胜利了呢?
答:无论任何一场战争都包括了进攻方和防守方。二战初期,德国无疑有着最强大的进攻部队,英法等同盟国被迫担任着防守的角色。在战略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因此,一个军队能使自身安然无恙的撤退也是一种胜利。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就做到了这一点,在前有德国装甲...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答: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被德军坦克部队的“闪电战”击败之后,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这9天里面,英法一共成功撤退到英国本土33.6万人,为未来的诺曼底登陆保存了有生力量。那么,希特勒为何下令停止追击,给了英国与法国9天的撤退时间?对此,趣评...

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30万大军成功逃离纳粹德国虎口
答: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 时间: 1940.5.26日 - 1940.6.4日 撤退地点: 法国敦刻尔克港口小城 参战双发: 同盟军:英国、法国、比利时(打酱油的)vs纳粹德国 双方兵力: 同盟军40万人vs纳粹德国80万人 伤亡情况: 盟军 2.8万余人阵亡,4万人被俘,纳粹德军1万余人阵亡。结果: 英法...

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西方事例
答:经典事例:二战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英军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在阿腊斯地区对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出其不意的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之中的德军。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这一命令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第...

当年希特勒为何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答: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德军在波兰战役中装甲部队尚不敢伸出太远,而法国战役中就大胆多了,到了苏联,德军就敢脱离步兵主力很远进行单独作战了,但是,德军统帅部始终担心装甲部队前进速度太快,以致于被分割包围。在法国,法军是战败了,但是法军的残余实力到底如何,德国人心里是没底的。希特勒不止一次叫嚣,...

在精锐德军的重围下,英法联军是如何创造奇迹?
答:▲为此我们还有幸请来了《敦刻尔克》导演诺兰 和军事专家局座一起来讲解这段历史 英法比利时等多国联军的行动资料稀少且混乱,军武的小伙伴们也是费了好大的力气去反复查阅考证,当时英军哪支部队在哪个地方,法军的哪支装甲部队在干什么,比利时军队在混乱中怎么抵抗的,争取做到真实、完整、无误。动图...

《敦刻尔克》在中国遭遇两极分化评价,你怎么看这部电影?
答:整个电影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

电影《敦刻尔克》主要讲了什么,海陆空战争有什么历史背景?
答:目前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4,被评为近几年最好看的战争片,看点还是很多。首先这部影片改编自二战时期比较具有传奇色彩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的战场有近四十万的英法联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通过8天的时间,顺利撤出三十三万八千人。外媒将这部电影的题材定义为宣传和平的大片,而导演诺兰则将兽性...

敦刻尔克英法联军撤退,德军为什么选择原地待命?
答: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时期,英法联军非常重要的一次撤离任务。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强势攻击下,英法联军迅速溃败,眼看法国东北部就要失守,如果不能让这些士兵快速撤离,可能英国本土也没办法进行防守了。好在英国和法国利用大量船只,将士兵们成功转移,还是将后期反击的力量保存了下来。不过德军为什么在英法...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
答:整个英国远征军和法军最好的那部分部队都被德军赶到了敦刻尔克,面临着被围歼的命运。1940年5月20日,德军先头部队抵达英吉利海峡,事实上切断了攻入比利时的英法联军70万人的退路。5月24日这一天晚些时候,希特勒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坦克部队停止追击。就这样,德国人的坦克在前线止步不前整整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