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5:军统真有八大金刚吗?郑耀先原型是谁?

作者&投稿:宁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电视剧《风筝》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成功地塑造、生动地再现了一批优秀的特工形象。
特别是潜入敌人内部长达18年的军统六哥郑耀先,更是特工领域的天花板、教科书。
这部剧的导演加主演,被人称为“谍战教父”的枊云龙出门在外,叫他“六哥”的人比叫他名字的还多,还有人亲切而戏谑地称他为“鬼子六”。
那么,军统内部真有八大金刚吗?“六哥”郑耀先的原型到底是谁?他的故事是真是假?
军统“八大金刚”纯属子虚乌有
作为一部历史片,如果没有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参照,那么无论编剧再会写、导演再会拍、演员再会演,都是苍白而没有说服力的,也不可能被观众认可。
比如《亮剑》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李云龙的主要原型,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中将王近山将军,他19岁当团长,21岁就成为了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
此公外号“王疯子”,是个打起仗来冲锋在前不要命,又足智多谋不拘一格屡建奇功的传奇人物,李云龙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他的真实事迹。
在《风筝》中,许多剧中人物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比如曾墨怡的原型,就是打入军统电讯处的红色美女特工张露萍,她的故事曾经被拍成同名电视剧搬上屏幕。
再比如宫庶的原型,就是因精明强干、狡诈善谋而被称为军统第一杀手的陈恭澍,名字取了后面两个字的谐音,宫庶即恭澍。
那么军统六哥郑耀先有特定的原型人物吗?据史料分析并参考军统高层人员的回忆录文章,在军统及其前身复兴社(蓝衣社)的特务组织中,并无郑耀先这个人。
剧中在军统内部,徐百川被称为“四哥”,郑耀先被称为“六哥”,是军统八大金刚中硕果仅存的两位,其他六位都已经在与日寇的斗争中牺牲了。
然而在军统内部,事实上并没有“八大金刚”的说法,在国民党高层倒是有“八大金刚”的说法,即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钱大均、张治中、蒋鼎文、陈继承。
不过在戴笠手下,早期确实有号称“四大金刚”的几个心腹,分别是陈恭澍、赵理君、沈醉、王天木。
这几个人虽然都属于军统高层人物,但是据其所作所为和生平史实,显然和打入军统内部的红色特工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由此可见,郑耀先是一个根据文学创作和剧情需要虚构的人物。即便如此,也并不是随意捏造,而是有一定根据的。
郑耀先的名字来源于烈士车耀先
郑耀先这个名字,来自于一位同名不同姓的革命烈士,他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川康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
这是一位活跃在四川各地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杰出地下工作者,也是曾墨怡的原型、红色特工张露萍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车耀先1894年出生于四川大邑,早年曾投身川军并一路升任团长,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愤而离开川军,并于1929年加入我党地下组织,任川康特委军事委员。
后来,车耀先在成都以经营“努力餐”饭馆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并创办《大声》、《图存》等刊物,向民众传播真理的声音,引导许多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张露萍就是其中之一。
1933年,车耀先在获取敌人将对我地下组织进行搜捕的名单后,冒着巨大的危险想尽一切办法通知大家及时转移,为保护革命有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段史实,与郑耀先在获取特务将对山城地下组织进行大搜捕的情报后,在千钧一发之际采取“死投”的方式通知袁农进行转移极为相似。
1940年3月18日,在军统特务一手炮制的“抢米事件”中,车耀先和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不幸被捕,先后关押于重庆白公馆和贵州息烽集中营。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明确要求蒋介石释放罗世文、车耀先等人,蒋介石谎称罗、车已被枪决,拒不释放,并于1946年7月将他们悄悄转移到重庆渣滓洞监狱。
1946年8月18日,车耀先和罗世文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被特务秘密杀害并焚尸灭迹,时年52岁,他以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1956年,车耀先烈士的头骨、遗骸历经周折终于被找到并确认,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题写了墓碑碑文。
郑耀先是一群优秀红色特工缩影
《风筝》中郑耀先的形象,是一个打入敌人内部18年,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王牌特工。
他身居军统高层,坚毅隐忍、狡黠机智且心狠手辣,然而真实身份则是代号"风筝"的红色谍报人员,终其一生都战斗在隐蔽斗争战线,为了信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多个现实原型的聚集版,郑耀先也不例外。
在郑耀先的身上,凝聚和融合了一大批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比如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将军,比如当时的国民党中央社记者刘尊棋,再比如程一鸣和闫又文等等。
在郑耀先解放前和解放后的经历中,在他身上都能找到这些真实历史原型人物的影子。
《风筝》原著作者肖锚曾说,在这本小说的创作中,“为了体现隐秘战线的真实性、残酷性,便将某些真实的历史事件融合其中。”
事实上,郑耀先不是一个具体历史人物的缩影,而是隐蔽战线历史上一批杰出高级红色特工的聚合体,是一群奋战在敌人心脏的英雄群体的缩影。
经历过生死考验和人性抉择,依然选择呵护着心里的一抹星火,这就是信仰,也是电视剧《风筝》反映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