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 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投稿:厍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电影海上钢琴师主旨是什么?不要皮毛的回答。~

“佛吉尼亚人号”是1900生活着的世外桃源,而陆地世界是他所恐俱着的“猛虎遍地的国度”。“我眼中的整个世界,美丽而可怕。
太过美丽。恐惧带我后退。重新回到船上,永远。”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使他产生了对陆地某种程度上的隔阂,甚至是敌意。越是恐惧,越是封闭,甚至连最美最纯的爱情,飞黄腾达的前途都无法激起他人生的支撑点。
恐惧把1900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里,让他忘却了外面冰冷的世界,这种另类美好人生是其恐惧心理的艺术升华。
但是,这种消极情绪并不能使现代人也去效仿,因为美好的人生只能存在于美好的社会中。虽然某种爱好使人们暂时享受着幸福,但这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手段,使人暂时忘却眼前的恐惧。

扩展资料:
其实定义1900的生活,不是单独的孤独与否就可以讲清楚的,就像无论是懦夫还是世外高人都不能完全概括得了1900的一生。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一切被社会所认可的规则,他藐视陆地上的人以及处事风格,他更看重自身的存在,更愿意为自己而活。
而相比之下,他人的认可对他来说则可有可无,这点从他与爵士乐开山鼻祖的比赛中便可看出,如果不触到他的底线,他同样是一个没有多少求胜欲望的人,他的音乐才能可以为他赚取无数名和利,但他却又拒绝将音乐和自身分离。
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别人的心灵,可以徜徉在音乐海洋中,可以寻着自己的爱情,但他又不如常人一般去追求,他轻轻将其丢入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诗人背景使朱塞佩的影片不但拥有优美抒情的电影语言,而且也有着独特的视角与异常冷静的深邃思考。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们的在冰冷的孤独中默默行走,从童年到老年。
他始终不曾给电影中的人物指出一个通向出口、到达彼岸的光明之路。惟有放逐,在路上永远的追寻,人生注定永远没有终点。这是导演对于生命与现实的最基本的诠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钢琴师

戏剧之所以为戏剧,便因为命运推动故事展开,而并非常理。戏剧不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会用一生去固守一样东西,更不会传奇的生活,并传奇的死去。所以戏剧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沉浸在大的悲喜中感动。海上钢琴师是戏剧,但又贴近人心。因为整篇故事充满着人情味,有对未来充满梦想的乘客,也有执着于音乐一生的钢琴师,有一生知己惺惺相惜的情谊,也有一见钟情,魂不守舍的浪漫爱情。

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另一个唯美的自我艺术化,他放大了纯洁灵魂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自由。至今无法忘记1900那孤独却不颓废的眼神,无辜,彷徨,令人同情。说同情1900,我们真没有资格,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陆地上纵横交错的令1900感到“恐惧”、“崩溃”的城市街道,不可确定的种种,是人类的欲望。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正是使艺术家们迷失自我的真实原因。但他表示拒绝,不愿陷于着巨大而虚无的漩涡。这是深层次理解《海上钢琴师》的重要线索。“欲望没有尽头”——这是1900下船时突然止步,继而终于回身的真实原因。如果下了这个船,他将会拥有一切:金钱,名望,地位,巨大豪华的房子,美丽高贵的妻子……种种种种。但他将失掉灵感,失掉他赖以驱动敲击琴键的灵敏手指的灵魂的敏感。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处身于无尽而不可知的欲望深渊之中,便失掉了真实的自己,也失掉了真正的音乐。于是便失去了其作为钢琴师的价值。这正是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恋旧情结之外,他不惜决定与船共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海上钢琴师》影评在豆瓣上有很多,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是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人,褒义的说是一个人执着的精神,贬义的说一个人固化在自己的环境中不能迈出前进的一步,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圈子。至于主旨还要看观众自己怎么理解和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