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呢?

作者&投稿:乔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大名著原著-京东图书,知识尽在掌握!~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当前网路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如此霸气的话,到底是谁说的呢?其实是西汉时期的陈汤说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来源:

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反击匈奴的三次大规模战役,经过这三次大战,匈奴人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他们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已经解除了,正如《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随着匈奴人军事实力的日益衰败,匈奴贵族之间发生了分裂,汉昭帝时,有五单于争立事件,至此,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正式投降汉朝,宣帝亲往长安郊外迎接,呼韩邪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来长安朝见汉朝皇帝的匈奴单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从此以后,南匈奴逐渐归附汉朝,一部分匈奴人甚至开始定居并从事农耕活动。

而呼韩邪单于的哥哥郅支单于则杀害了汉朝使臣谷吉,为防止汉廷的报复,郅支单于带领北匈奴的部分族人一路逃到了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和咸海附近,这一片区域在当时叫做康居国,郅支单于逃到康居国以后,受到了康居人的庇护,因为康居想借匈奴之兵称霸西域。

康居就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图为哈萨克斯坦的军队。

当时的郅支单于想在西域地区重建强大的匈奴帝国,屡次派兵攻打本已归附汉朝的乌孙和大宛。

建昭三年(前36年),汉元帝任命陈汤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当时的西域都护府正校尉是甘延寿,陈汤向甘延寿建言,应该联合西域诸国打击北匈奴,但遭到甘延寿的拒绝,甘延寿坚持认为应该先上奏汉元帝,获得朝廷的许可,方可出兵,无奈之下,陈汤只好趁甘延寿生病期间,矫诏发兵。

陈汤伪造了汉元帝的圣旨,征发汉朝在车师国的屯田兵以及西域属国的士卒,共计4万余人,兵分六路,沿塔里木盆地,翻越葱岭,到达康居国,进军至郅支城下,围困郅支城,自知无路可退的郅支单于只好死守城内,等待康居骑兵的救援,但汉朝军队很快就打败了1万多康居骑兵,康居援兵被打退以后,汉军攻入郅支城,城内四面起火,郅支单于在乱兵之中被斩杀。

公元前36年发生的这场战役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为郅支围城战,郅支围城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军队远征至最西端的一次战役,此役,汉朝军队大获全胜,俘虏了1万多名匈奴士兵。

西域诸国形势图

公元前35年,甘延寿与陈汤带着郅支单于的首级来到长安,向西汉朝廷告捷,汉元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也没有追究陈汤矫诏发兵的罪行,还把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了“槀街”之上示众十日,槀街是当时西汉接待各藩属国使臣的邸第,汉朝的这一举动对远在万里之遥的西域各国起到了震慑作用,正如甘延寿和陈汤在昭书中所说的那样,“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所部因为归附汉朝而得到了妥善安置,北匈奴郅支单于因为反抗汉朝而被斩杀,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东汉时期的人所说的那样,“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

从太空中俯瞰巴尔喀什湖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可以说是汉廷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汉武帝时期,卫氏朝鲜杀害了汉朝使臣,阻止周边小国入贡汉朝,武帝遂发兵五万攻灭了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大宛国盛产汗血马,当时的汉朝正在与匈奴交战,汉武帝想得到汗血宝马,用来改良汉朝的马匹品种,以取得对匈奴作战的优势地位,遂派遣使臣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出使大宛国,换取汗血宝马,大宛国国王毋寡以汗血马是国之瑰宝为理由拒绝交换,汉朝使臣为维护汉廷的声誉,反把武帝送给大宛国国王的一匹以黄金铸造的金马给打碎了,并准备回归汉朝,但是呢,大宛国国王却把汉朝使臣给杀害了,抢走了汉朝带来的大量的金银财宝。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愤怒,派遣大将李广利远征大宛,汉军围困大宛贵山城达40余日,自知不敌的大宛贵族只好杀害了国王毋寡向汉朝求和,大宛国国王“头悬北阙”,这是一场因为汗血马而发生的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也被称为“汗血马之战”。

汉朝军队果断出击北匈奴,灭了北匈奴在郅支城重建的国家,解除了郅支单于所部对汉朝的威胁,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现在网上流传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即来源于此。



犯我中华者 虽…… 不好意思 走错片场了什么意思
答:分析:热爱祖国的中国人;在看到关于我国南海的新闻时;不论是什么新闻内容;总喜欢用(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南海的热爱;可是这种愤怒的心情难以平复;所以出现了某些网友;不管什么新闻;开始在后面评论都会加上这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来体现自己对于男孩问题的热切关心;时时...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答: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国,有四句话让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这句话就是:“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生不后悔生在了华夏,来世还要再做中国人。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  这四句话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民的...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谁说的
答: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班固说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原文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意思是:对冒犯我强汉的行为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中的“虽远必诛”是什么意思?
答:读音:suī yuǎn bì zhū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整句话的意思为:那些侵犯强大汉王朝的敌人,你们不管跑多远,我们都把你诛杀掉!跑不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出处为(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该句的历史背景如下:1、从公元前...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下一句是什么
答:是“辱我天威者虽难必报”。(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悬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这句话最早出现在 陈汤给朝廷发的信函中:“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又称《前汉书》,...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没有下一句了,这是根据《汉书》中的名句:“宜县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

战狼的最后谁说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诸”?
答:我们将要守护的这个地方 终年荒无人烟 如果没有发生这场战斗 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来到这里 这里没有青山绿水 没有金银宝藏 可是在我们军人眼里 这里是最美的地方 因为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线 是我们必须用生命和鲜血誓死捍卫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以军人的尊严宣誓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犯中华者,虽...

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答:"犯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原文是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什么意思
答:就是欺负我们中国人或是威胁我们的领土、主权,哪怕是逃到天边,也会被我们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