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属国和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作者&投稿:巧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附属国和诸侯国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国中之国、中央政府(宗主国)都不进行直接的流官统治! 不同点是附属国一般都是名义上的附属关系、对宗主国的依赖性不是很强,诸侯国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比附属国与宗主国的联系一般更密切。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认同!

麻烦采纳,谢谢!

藩属国制度是古代中国强大王朝的主要外交手段,藩属国王必须臣服于中国皇帝,服从中国政治模式的影响和管理,同时中国也可以保护他们的领土完整。

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拥有了50多个藩属国,主要集中在西域(新疆、中亚)地区,同时也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藩属国王必须定期朝拜中国皇帝,下跪磕头,而且要‘触地有声’,他们还必须提供本国的土特产作为‘贡品’献给中国皇帝,当然中国皇帝回报的赠品比他们的贡品价值更高,以显示中华民族的富有、威严和礼仪。

周边国家之所以‘愿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一是羡慕渴望富裕的中国文明,希望成为中国这样的国家;二是畏惧和害怕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希望得到中国的政治、军事保护:汉朝的军威远播中亚、欧洲里海、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唐朝的富丽堂皇影响到印度、阿拉伯和东欧地区。

一直到明朝和清朝,中国还拥有40多个藩属国:新疆、西藏、蒙古实际上成为中国领土,只是名义上还属于藩属国地位,另外中亚的一些游牧民族国家、朝鲜、越南、日本、老挝、柬埔寨、缅甸、暹罗(泰国)、爪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锡兰(斯里兰卡)、马六甲(马来西亚)等都是中国的藩属国。


属国

中国汉代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族而设的行政区划。也指内属汉代的少数族部族或部落,或指属国都尉官。属国的设置始于战国,从汉武帝元狩二年( 前121)到汉末为止,北、西、东三边诸郡,都有属国的设置;大者领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边远县置属国,小郡则属国置于本郡之内,不另标名称。属国设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译令,又有属国长史、属国且渠、属国当户等官。各官由汉人或内属胡、羌的首领充任,直属中央。其治民领兵权如郡太守。属国官掌属国兵,称属国骑或属国胡骑,又称属国玄军,玄军即铁军。

藩属国制度是古代中国强大王朝的主要外交手段,藩属国王必须臣服于中国皇帝,服从中国政治模式的影响和管理,同时中国也可以保护他们的领土完整,这是中国人骄傲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中国人认为自己拥有最高的权利,是真正的文明,唯一的世界中心!

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拥有了50多个藩属国,主要集中在西域(新疆、中亚)地区,同时也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藩属国王必须定期朝拜中国皇帝,下跪磕头,而且要‘触地有声’,他们还必须提供本国的土特产作为‘贡品’献给中国皇帝,当然中国皇帝回报的赠品比他们的贡品价值更高,以显示中华民族的富有、威严和礼仪。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中国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分封制。中国自汉朝开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实行分封制,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行政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划,少数时期成为与中原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如五代时期的“十国”。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下面记录比较大的国家:

鲁——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齐——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氏,谓之吕侯。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自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周文、武师,号为师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营丘,为齐侯,列于五侯九伯之上。即今山东青州府是也。

燕——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于召,谓之召康。留相天子,主自陕以西之诸侯。乃封其子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蓟县是也。

魏——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镇魏国。即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是也。

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以监武庚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阳县是也。

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监武庚封于蔡。即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是也。

曹——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武王克商,封于曹。即今济阳定陶县是也。

郕——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武王克商,封于郕。即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是也。

霍——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武王克商,封于霍。即今山西平阳府是也。

卫——姬姓,侯爵。系武王同母少弟,封为大司寇,食采于康,谓之康叔,封于卫。即今北京冀州是也。

滕——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武王克商,封于滕。即今山东章邱县是也。

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即今山西平阳府降县东翼城是也。

吴——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遂封之为吴。即今之吴郡是也。

虞——姬姓,公爵。系周太王子仲雍之后。武王克商,求泰伯、伯雍之后,得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在河东太阳县是也。

虢——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于弘农。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芈姓,子爵。系颛帝之裔,曰鬻熊。为周文、武师,有勤劳于王家,封之于荆蛮;以子男之上居之。即今丹阳南郡枝江县是也。

许——姜姓,男爵。系尧四岳伯夷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文叔于许。即今之许州是也。

秦——嬴姓,伯爵。系颛帝之裔。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柏翳于秦。即今之陕西西安府是也。

莒——嬴姓,子爵。系小昊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兹与期于莒城。即今之莒县是也。

纪——姜姓,侯爵。系太公之次子。武王念太公之功,分封于纪。即今东莞剧县是也。

邾——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武王克商,封其裔曹挟于邾。即今之山东邹县是也。

薛——仕姓,侯爵。黄帝之后。因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裔奚仲于孽。即今山东泊州是也。

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因纣王不道,微子抱祭器归周。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即今之睢阳县是也。

�已——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封于�已,以奉禹祀。即今之开封府雍丘县是也。

陈——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其裔孙阏父作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实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其地在太皞之墟,即今之陈县是也。

焦——伊耆姓,侯爵。系神农之后。因先世之功,武王克商,封之于焦。即今之弘农陕县是也。

蓟——姬姓,侯爵。系帝尧之裔。武王克商,求其后,封之于蓟,以奉唐帝之祀。即今之北京顺天府是也。

高丽——子姓,乃殷贤臣,曰箕子,亦商王之裔。因不肯臣事于周,武王请见,乃陈《洪范九畴》一篇而去之辽东。武王即其地以封之。至今乃其子孙,即朝鲜国是也。

其余如越封于会稽,向封于谯国,凡封于汲郡,伯封于东平,郜封于济阴,邓封于赖川,戎封于陈留,芮封于冯翊,极封为附庸,谷封于南阳,牟封于泰山,葛封于梁国,�阝封为附庸,谭封于平陵,遂封于济北,滑封于河南,章阝封于东平,邢封于襄国,江封于汝南,冀封于皮县,徐封于下邳,舒封于庐江,弦封于弋阳,郐封于琅玡,厉封于义阳,项封于汝阴,英封于楚,申封于南阳,共封于汲郡,夷封于城阳等国,不悉详记。

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韩、赵、魏、楚、燕、齐、秦。

  藩属国
  藩属国制度是古代中国强大王朝的主要外交手段,藩属国王必须臣服于中国皇帝,服从中国政治模式的影响和管理,同时中国也可以保护他们的领土完整,这是中国人骄傲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中国人认为自己拥有最高的权利,是真正的文明,唯一的世界中心!

  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拥有了50多个藩属国,主要集中在西域(新疆、中亚)地区,同时也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藩属国王必须定期朝拜中国皇帝,下跪磕头,而且要‘触地有声’,他们还必须提供本国的土特产作为‘贡品’献给中国皇帝,当然中国皇帝回报的赠品比他们的贡品价值更高,以显示中华民族的富有、威严和礼仪。
  诸侯国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中国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分封制。中国自汉朝开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实行分封制,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行政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划,少数时期成为与中原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如五代时期的“十国”。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藩属国制度是古代中国强大王朝的主要外交手段,藩属国王必须臣服于中国皇帝,服从中国政治模式的影响和管理,同时中国也可以保护他们的领土完整,这是中国人骄傲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中国人认为自己拥有最高的权利,是真正的文明,唯一的世界中心!

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拥有了50多个藩属国,主要集中在西域(新疆、中亚)地区,同时也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藩属国王必须定期朝拜中国皇帝,下跪磕头,而且要‘触地有声’,他们还必须提供本国的土特产作为‘贡品’献给中国皇帝,当然中国皇帝回报的赠品比他们的贡品价值更高,以显示中华民族的富有、威严和礼仪。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中国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分封制。中国自汉朝开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实行分封制,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行政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划,少数时期成为与中原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如五代时期的“十国”。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藩属国其实就是诸侯国。诸侯国一词只有秦朝以前才有,秦朝统一后只要不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臣属国都属于藩属国,就是享有自治权的非中央直接管辖的诸侯国,从法理上仍属于中国所有。藩属国国王的地位和中央亲王的地位相同,见到皇帝必须行朝天子礼。

虽然都是册封的,但是不一样的。

藩属国是独立的王国,与之对应的是宗主国。如以前的朝鲜,越南等等。他们新国王即位是需要宗主国册封的,要不然就是非法。宗主国对其提供保护。藩属国向宗主国进贡。

诸侯国,是皇帝册封的。是在中央的管制之下。法理上不是独立的国家。先秦时期和秦后的诸侯国有点不同。

古代朝鲜是诸侯国吗?
答:古朝鲜是诸侯国/藩属国。古朝鲜是对在汉武帝设置汉四郡(公元前108年)以前,古代位于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早期国家的称谓,主要指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两个前后相接的诸侯国,藩属国。但是它们并不属于韩国/朝鲜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权,无论文化还是血统都不属于韩国/朝鲜历史的范畴。...

东周列国与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里的列国算诸侯国还是藩国等级的?
答:东周列国里面的列国算是诸侯国,因为他们原先就是属于诸侯国,所以说他们属于诸侯国,没有什么问题,古代十国里面的列国当时的这些国家应该不是列国,也不是藩国,这国家有一部分是先后出现的,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所以就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些国家的发展事实上都是相互的,代替十国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并存的...

周朝分封有800年基业,为何汉朝分封有七国之乱,晋朝分封有八王之乱?
答:周朝在立国的同时,后期也不断靠分封诸侯国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要向周天子进行例行朝拜与进献贡品,严格来说,周朝是诸侯国的宗主国,诸侯国是周天子的藩属国。 除了分封制,周朝还发明了一整套的周礼作为周朝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但最为关键的是:周朝想要维持宗主国地位,就必须靠强大的政治、经济与军...

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
答:西周时,王室是分封诸侯,而非分封“诸侯国”,诸侯的封地尚不能算“国”,而是领地,与西方中世纪的某些贵族领相似。到春秋战国后,周王室衰落,才有“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征税权,司法权,领事裁判权,行政权与军权等。不过这些是有限制的。诸侯必须将每年的赋税上缴一定到中央,剩下才...

王朝,朝代是什么
答:王朝(wáng cháo):指朝代、朝廷。与皇朝有区别。(能统一区域文明的封建皇朝且最高统治者拥有皇帝称号的政权宜用皇朝;区域小国、分封诸侯国、藩属国或割据政权且无论统治者称帝称王宜用王朝。)两种用法:1、“王”名称为最高统治者的政权,例如先秦时代的周王朝,周天子亦称大王。2、“皇帝”名称为...

韩国是中国古代的诸侯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
答:韩国不是中国诸侯国,古代朝鲜半岛被诸多小国占据,如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没有韩国一说。他们依附中国王朝,一般被称作藩属国,年年进贡。但领土还是他们自己的,这边的王朝也没想要过。

朝鲜等藩属国主要向大清国进贡什么?
答:在乾隆皇帝统治的第50年,乾隆皇帝甚至下令从那时起,所有来自朝鲜的贡品都应免除。“如果是普通的贡品,如祝贺、感激和吊唁,只需准备一个铭文,并附上贡品。国王准备表达他的意见,但会遵守他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它。”由于清代诸侯国众多,朝鲜等国的贡品频繁,许多贡品,尤其是纺织品堆积起来。...

古代为何都称朝,而不称为国?
答:再到后来,“国”不仅仅指的是诸侯国了,他还特指一些“藩属国”,就比如说明朝时候出现的朝鲜,那时候明朝势力最大,拥有最高的政权,所以出现了“藩属国”,这些国家的地位要比明朝的中央地位小得多,所以每年都要向明朝进贡,献上一些礼品。这就是古代“朝&...

从秦至清,为何各代王朝都称“朝”,而不叫“国”?
答:至于从秦朝至清朝,为何不使用“国”字,其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点:与古人的传统思想有关。《周礼》中曾有记载:“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西周的周天子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追溯“国”的最早的本意,就能够知道它指的是分封以后的诸侯国。...

谁能告诉我五代十国的历史???
答:大多史学家及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对中原王朝称臣的部分“十国”国家,以及其余诸多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政权,可以定位为中原王朝的诸侯国或者藩属国以及地方割据政区,甚至其余未臣服政权和它们一样也被视为割据势力,而五代的主体地位也因此更加坚定。这同时也是将“五代十国”简称为“五代”,或将这一时期直接称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