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 )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作者&投稿:哀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有哪些各种分配方式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生活1-3单元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


①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③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供求影响价格。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商品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二、价格和供求的辩证关系: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供求影响价格。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商品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2)价格影响供求。


①价格影响需求(价格影响生活)


A. 一般情况: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


B. 对于特殊商品:对于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较小;对于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较大


C. 对于相关商品:


a.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增加。(汽车和汽油)


b.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猪肉和鸡肉)


② 价格影响供给(价格影响生产)


A.调节生产规模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原因


(2)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3)物价的总体水平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五、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表现,如何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事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七、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成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八、如何扩大就业


(1)国家: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① 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扩大就业总量。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人数和就业领域。


③ 坚持“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创业”的方针,实行促进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解决就业困难。


④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2)个人:


①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② 加强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增强竞争力。


③ 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 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主创业,也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


九、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2)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


(4)加强社会宣传,增强劳动者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个人:


(1)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保证。(2)了解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等多项权利。


(3)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4)依法签订劳动和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5)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维护权益。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加以维护。


十一、 关于社会公平


(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实现收入公平的一点)


①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⑤ 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十二、 国家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市场投入不足的行业和地区的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二)其它知识


一、商品


(1)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和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


(3)其它职能:贮藏手段(足值的金银)、支付手段(现实的货币)、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5)纸币发行量公式(P7)


三、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和支票)


四、外汇和汇率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变化:






外币


本币


外币币值


本币币值


外汇汇率


本币汇率




不变


更多


升值


贬值


上升


下跌




不变


更少


贬值


升值


下跌


上升




更多


不变


贬值


升值


下跌


上升




更少


不变


升值


贬值


上升


下跌


(3)汇率变化的影响


①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的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的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吸引外资流入。


② 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增值),通常会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国内物价稳定,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对外投资增加。


(4)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P11/P10最后一段)


五、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含义、表现、危害


六、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劳动生产率


劳动时间


使用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升高


个别劳动时间缩短


增多


不变


增多




降低


个别劳动时间延长


减少


不变


减少




社会劳动生产率


升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增多


降低


不变




降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


减少


提高


不变


七、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八、影响价格的因素


(1)根本原因:价值的变化,一般来说与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2)主要原因:供求关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商品供求关系引起的


(3)其他原因:


① 货币本身的价值。一般来说货币本身的价值与价格成反比。


② 纸币发行量。通货膨胀时价格上涨,通货紧缩时价格下跌。


③ 国家宏观调控、地区差异、消费者的购买力、商品的新鲜程度、地区差异等。


九、消费


(1)消费的类型:


① 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② 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③ 消费对象: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2)恩格尔系数: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意义:P21/P19


(3)消费心理:特点(P22/P20)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 克服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提倡求实心理


②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消费,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十、生产


(1)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②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加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 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⑤ 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十一、 我国的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为主体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集体经济的作用:P34/P32


(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a.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


b.有利于增加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d.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 为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如何坚持: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如何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B. 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C.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② 我国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


A. 按劳分配为主体:


a.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 为什么坚持按劳分配


客观必然性: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B.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b.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要素


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第一,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十二、 企业


(1)企业的地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2)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3)公司含义:P38/P36


(4)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区别:P40/P38


(5)公司的组织机构及职能:P40/P38


(6)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7)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无限连带责任


十三、 投资


(1)利息计算:P49/P45


(2)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特点:P49/P46


(3)商业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① 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 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③ 作用:商业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A. 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B. 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C. 通过银行,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4)股票和债券和商业保险的特点、作用:P52-55/P48-52


十四、 国家财政


(1)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分配政策


② 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最主要、最稳定,凭借国家权力获得)、利润(凭借所有权获得),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财政支出:P71/P67


十五、 税收


(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必须依法)


②无偿性:不需返还


③固定性:税法,规定征税对象和税率


④三个特征的关系:P77/(P69)


(3)税收的种类


① 五类税收: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②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P78/-79/P70)


A.增值税:含义、纳税人、意义


B.个人所得税:含义、纳税人、税率、意义


(4)纳税人和负税人含义: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5)几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抗税、骗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骗取自然灾害税收减免)

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本书在一般场合把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统称为社会党)。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它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它实现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
民主社会主义是肇端于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体系。文艺复兴运动使得人的价值得以确立,思想启蒙运动则进一步使“人权”思想得以确立。思想启蒙运动不仅确立了“人权”思想,更确立了“人民主权”思想等一系列现代民主政治思想。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潮的继承者与发展者,这一系列的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正是民主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流派的最基本的思想。
为什么说民主社会主义是思想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潮的正统继承者呢?
首先,民主社会主义跟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精神本质完全一致。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精神本质是什么呢?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即把人的价值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一切以人为本,承认人的平等,强调人的团结互助作用。民主社会主义同样以人道主义作为最基本的世界观,它的最基本的理念如自由、平等、公正、团结互助,就是人道主义世界观的最全面系统的体现。其次,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所有杰出的进步思想,只有民主社会主义作了最全面的继承。民主社会主义几乎所有的政治主张、社会主张以及基本理念,都可以直接从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那里找到理论来源。比如自由理论、平等理论、阶级合作理论、权力制衡理论、法的理论等等。
正是因为民主社会主义是思想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潮的正统继承者,因此,民主社会主义又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是从“民主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长期以来和“民主社会主义”交替使用。并且“社会民主主义”这个名称要比“民主社会主义”这个词运用得早得多。伯恩施坦在1918年12月的一个《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演中,认为“社会民主主义者”产生于1848年的欧洲革命。(见伯恩施坦:《什么是社会主义》,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4页)在民主主义前面冠以“社会”,是为了表达与以前的民主主义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在于,传统的民主主义仅仅关心政治方面的民主(如普选权、自由选举制度等),但较少关心社会的平等,关心如何消除由于不公正的分配而带来的经济剥削。社会民主主义则更多的从社会底层阶级的观点出发,更多关心社会的平等,关心如何消除由于不公正的分配而带来的经济剥削。民主主义向社会民主主义的这一发展不是偶然的结果,它是欧洲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民主”进行更深思考的结果。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是,尽管资产阶级革命获得了成功,但是国家的权力却为大资产阶级攫取,小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阶级并未能获得民主,真正获得“民主”的,是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是大资产阶级压迫的对象,而社会最底层的无产阶级,尤为苦难深重,他们因为没有参政的权利,因而无法用立法的手段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虽然是生产者,却不能享有与资产者平等的经济分配权利,一方面社会劳动力大量剩余,另一方面新机器还在不断发明使用,工人大量失业,即使有工做的,工资也低得可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出一种主张整个社会实行民主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是很自然的。英国的宪章派和德国的拉萨尔派是最早的社会民主主义者。英国的宪章派认为,获得政治民主,享有广泛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确保社会分配公正的唯一手段。德国的拉萨尔派是较早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西方学者就这样认为,“在拉萨尔看来,民主应该是一种社会民主,正因为如此,德国工人协会的新日报定名为《社会民主报》。”(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民主社会主义又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最终的继承者。社会主义作为正式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在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它无论是其思想,还是运动,都可以看作一个多元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列举了很多他们所批判的社会主义流派。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不断涌现并相互争鸣,它的人物形形色色,理论千差万别。故而人们戏言“社会主义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其实,社会主义这个“筐”也并不是什么都能随便往里装的。如果我们纵览社会主义发展史,检点一下这“筐”中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发现,无论是基督教社会主义、工场社会主义、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农民社会主义、蒲如东主义、巴枯宁主义,还是后来的费边社会主义、基金社会主义等,它们的共同理想和主张都是人类的合作与共同进步,并且都反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社会主义原来是主张人类合作与共同进步,反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种思想理念、社会思潮及其社会运动的统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前的原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就是主张人类合作与共同进步,反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种思想理念、社会思潮及其社会运动。
严格地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反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同于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列举的并为他们所批判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明确指出他们的学说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用阶级论的观点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而不是像社会主义那样把人、社会以及平等与公正问题看成是超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后来成为社会主义的重要流派,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积极加入到社会主义运动中,做过社会主义的“同路人”。事实上,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个“同路人”在同路的过程中是不断发生严重的冲突的。由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欧洲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曾一度击败了“同路人”,占据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地位。但到了“十月革命”时期,这两个“同路人”最终还是正式彻底分道扬镳了,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重大分裂,“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流派走向了共产主义革命,而历来为马克思主所批判的各种其它流派的社会主义则继续走他们原来的路,并逐步统一到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党的旗下。
民主社会主义和除“科学社会主义”以外的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一样,以超阶级的观点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而它对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各流派的思想又吸收得最广泛(几乎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有益成份都被其吸收和发展),而其它流派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已经绝响或式微,所以,它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的批判的继承者。
社会主义的各流派并不都是把社会主义与民主思想相联系的,特别是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等人,都不是民主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者中把民主思想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那一部分人的思想,如毕舍、路易·勃朗、拉萨尔、肖伯纳等。而完成把民主思想与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体系化整合的,是德国的伯恩施坦。伯恩施坦考察了欧洲社会的实际情形,在重新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它民主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后,最早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并明确地提出了“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就是说,它既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手段,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形式”(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7页)的理论观点。是他完成了民主社会主义现代理论体系的奠定工作。
民主社会主义是对片面强调“自由至上”、漠视人类平等和社会公正的、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匡正,和对以“用金钱的特权代替以往的一切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48页) 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十八世纪后期,思想启蒙运动最终发展产生了两类反对专制的思潮,一是自由主义,一是民主主义。这两种思潮本来并没有显现多大的理念冲突。那时人们普遍以为,自由的价值是至上的,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获得自由,就会获得社会平等。所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以边沁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广泛流行。然而英、法、德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尽管人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是大资产阶级攫取了政权。这些大资产阶级政权实行以财产权至上的制度,规定只有拥有一定的资产者,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以限制大多数人民的参政权利,在经济上,分配由资产者决定,无产者没有经济权利,自由主义更是提倡企业主能够没有限制地进行自由竞争,国家不应干预经济生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也就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让人们认识到:获得自由并不意味着必然获得平等,人民不仅需要自由,还需要平等。这样,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民主主义不仅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价值,平等和公正同样具有人类的最高价值,没有平等和公正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为名,否定平等和公正,本质是在宣扬弱肉强食的反人道观念。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民主主义的发展,是把平等和公正放在与自由同等价值位置上的。它认为,人不只是抽象的,还是处于一定具体社会境地的人。处于一定具体社会境地的人本来就处于并不平等的地位,而让本来就处于并不平等的地位的人进行自由竞争,这种竞争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它要求社会先要给予社会中每一个人以尽可能平等的地位和机会,然后再展开社会竞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32793.htm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