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年对华的投资资金大概是多少?位居各国中第几?

作者&投稿:欧阳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在的日本海外资产规模有多少啊?~

据说很庞大,这些资产创造的价值,超过日本国内 GDP 。

9月17日电香港电影有过一段黄金岁月,一年拍片三百多部,戏院增至二百家,当红影星人人十部八部影片在身,可是,物极必反,这种盛况是否正埋藏着危机,导致今日港片衰落的因由呢?香港文汇报长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六十年代之前,香港电影票房难有正确统计,因为戏院商会连会址也没有——非但没有自置会址,连租的也没有,直到六十年代初,已故戏院商会会长江祖贻先生,才借出当时位于华人行的安乐公司一个约八十呎的房间供商会使用,当时商会只有一位秘书和一位杂务,而票房收入日报表,就是由商会这两位职员合作印发(写针笔版的油印),香港电影票房较具系统性的统计,就是由那时开始。 美国公司占据院线 香港电影的兴衰,在此之前只有个别电影卖座与否的概念,几乎完全没有具体数字可据,记得偶有一部粤语片能收近十万,已经轰动全行,影市好坏也就凭此作理据(现时很多人仍然是这样)。那时候,特别重视影片收入数据的是美国各大驻港公司,因为公司经理主要任务的其中一项,是每日向美国总公司报告本公司发行影片的票房收入。 那时候,美国八大公司在港都设有独立写字楼,而每家公司也各拥一条院线,每一条院线至少签有四十六周上映合约,所以当时美国片收入,占了全港电影院收入百分之七十以上。直至七十年代初,经营西片的独立公司兴起,以低分账(相对于美国公司)及不必院商分担宣传费用,动摇了美国公司长期占据院线的根基,再加上一些制作认真的港产片,开始被西片院线所接受,港产电影才真正的兴起来。 黄金时期三足鼎立 不过虽说是兴起,但仍只限于一向经营电影的人拍电影,行外资金的投入绝无仅有,所以电影制作能够稳步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初,新艺城的崛起与金公主院线如鱼得水的配合(同一财团,这财团原就是几家旺市大戏院的业权公司,但一向租予他人放映西片,这次收回经营,并大展拳脚搞制作,可说完全不假外求),所以非常成功。新艺城的成功,直接刺激了制作发行联机的邵氏与嘉禾不得不奋起直追,这就是香港电影业真正的黄金时期。香港电影界许多优越的成绩都是那个时候创出来。 邵氏、嘉禾、新艺城鼎足而立,支持了香港电影业的繁荣足足十年以上(其间德宝成立,接管了邵氏的院线也做得有声有色,只可惜拍了三十九部影片后就突然宣布全面撤出),究竟什么原因令电影业从高处滑下?许多人连想都不想就说因为金融风暴经济衰退。其实,香港电影的衰落,早于九十年代初已开始呈现,只是人们不发觉,或者发觉了也不当一回事。 产销失衡危机深藏 在分析电影业衰落之前,先要说明一下,绝大部分产品,产与销必须要平衡,否则,无论是求过于供或供过于求,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偏偏我们的电影业的衰落,就由产销的严重失衡开始。 最初的失衡是戏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戏院由九十九间,增至一百九十九间,幸而九四年开始,独立建筑的戏院地皮有价,于是纷纷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筑物内的组合戏院还是动弹不得,这时候许多“埋”不到线的戏院叫苦连天。 戏院过剩劣片充斥 戏院的过剩,惹起电影界一些人的见猎心喜,强不可行而行的相继组成第四院线及第五院线,须知观众不会因为多一条院线而多看一部电影,三条院线已足够电影观众稳定地选择,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绝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条院线,他们只不过多了两个选择而已,票房数字不会因此而增加,每条院线及每部影片只会因被“分薄”而缩减。 本来稳定的制作品质和数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报滑落,不得不将预算大幅削减而影响品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多了两条院线,在求过于供的情况下,多年来无法排映的影片都倾仓而出,在好片难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观众不渐渐失去走进戏院的信心? 粗制滥造意兴阑珊 也许有人会说,仓底的劣片出尽,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样,实情却非如此,因为院线多,需求多,发行公司选片就难再严格,于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没有映期,这鼓励了圈中人纷纷成立兄弟班,记忆中成立第五院线的那个月,有近四十家制片公司相继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势,在此种追赶抢占之下,又怎会拍出好的影片来。笔者曾经感叹:香港电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长期以来像摊档式经营的电影,扶持为企业化的经营,却被业内一些缺乏远见之人,一个错误的抉择,就将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电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转业的转业,少数伫足下来的,亦已意兴阑珊,行外的资金早闻电影界一些张牙舞爪的搞手而却步,面对连特区政府亦难预料何时复苏的香港经济,香港电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认清前路,这个深谷究竟还有多深,实未可知也。 建立制度重拾信心 不过,勿论前景如何,作好准备总是要的,笔者曾在专栏中指出,香港电影界之急务,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作制度,不要老羡慕人家荷里活,人家的制度缜密得不容有任何浪费,不容有一分钱落入不该得的人的手,时间永远要等同为金钱,无论演员多红,都不能轧戏,如果这观念不确立和贯彻执行,就不要再谈香港电影业的前途。 记得不久前有资深导演说,香港一些红演员动辄几组戏在身,是牵累了影业发展(全组人等开工),想不到竟遭一位意气风发的影人斥责,指他的言论已经OUT了,事实上真正OUT的是这位得意忘形的影人。 电影市况不好是事实,但资金不落行,是电影界制作开支透明度低所致,本来做生意嘛,盈或亏很平常,最重要是知得到看得见,切忌不明不白,所以笔者认为,重建观众入戏院信心之前,应该先重建电影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否则说什么都不管用。 今天的电影界已经有个具规模的组织,“电影工作者总会”已经成立,应该要为建立一个制作制度认真地去做点事,也许难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假以时日必见成绩。 戏院十年倍增滥而衰 由八三年至九三年这短短十年间,香港的电影院由九十九间增至一百九十九间,足足多了一百间,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前的电影院,多是独立兴建,而且是业主经营的多,所以因影市兴衰而作存废决定时,问题比较简单:少了租约的束缚是其一,重要是戏院少与商住建筑物连结,拆卸改建或将地皮卖出,不必受小业主的牵制。 可是八、九十年代疯狂兴建的戏院,多数不是因实际需要的,地产商大量兴建屋?商厦,于是也附建了许多戏院在里面。他们相信,戏院贴邻必是旺铺,有了店铺的汇聚,住宅就会畅销。地产发展商懂得建戏院,却不懂经营戏院,以为有了戏院,就会有影片上映,殊不知,好片固然难求,而戏院行许多行之已久的保护惯规,也会使到一些不知就里的戏院会无片可映。 譬如,同一地区,绝少有超过一家戏院放映同一部首轮影片。皆因区内位置最佳的戏院,多在与影片公司所签的放映合约上注明这一点,所以很多新戏院便“埋”不到院线,迫于无奈放映一些二、三轮旧片。影市好的时候,这些戏院已经营不易,影市不好时其困难可知,弊的是别的商铺可以转营别业,但这些“寄生院”却是改不得拆不能。 这种情况,看在圈中某些机会主义者的眼里,反而认为是发财之道,于是号召这些戏院组成院线,实行与原来的院线“分饼仔”,最后导致整个影市因多(但求量的供应,无暇质的钻研)而滥,由滥而衰,但愿不会出现因衰而竭就好了。 港人看戏次数胜美国 香港影市虽云衰落,但香港人进戏院看电影的次数不比美国人少,不相信吗?跟你算算数: 二○○一年香港电影票房总收逾十亿港元,香港人口六百五十万,即平均每人花在到电影院看戏的开支一百五十三元,以平均每张戏票三十六元计算,每人一年看电影四点二五次。 美国去年电影票房总收入,是破纪录的八十二亿美元。由三亿三千万美国人去摊分,平均每人全年花在进电影院看戏的开支为二十四元八角,以平均每票六美元计算,即等于每人年看电影四点一三次。 事实上,日本人多年来,平均每人年看电影不足二次也。 以香港人看电影不比人家少,但影市却衰残得这么厉害呢?无他者,我们人口不足七百万耳,一个这样数量人口的城市,本就不足以支撑一部象样电影的拍摄,可幸我们在海外有三千多万华人,所以勉强还可以撑得住。 大家又可知道香港人看电影最多是哪些年头?是八十年代初至中期,那时候,票房经常可以年收十三亿数千万,破纪录的一年为十五亿三千多万,以当年的票值和五百六十万人口伸算,平均每人年看电影逾十一次。 我们的观众从每年看十一次跌至现在每年看四次多,所以觉得很惨。可以阿Q地告慰的是,我们七百万人口,勉强还挺得住这个市,二千二百万人口的台湾,早已经撑不住了。

世界主要国家2007GDP预测排名

名次 国家 GDP(亿美元)人均(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国 32800 39710

4 中国 30100 228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11 韩国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兰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亚 7460 3590

17 比利时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国台湾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亚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兰 3750 9840

25 奥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特阿拉伯3690 14250

27 丹麦 3060 56380

28 希腊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爱尔兰 2480 58020

32 芬兰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国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国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内瑞拉 2020 7360

38 捷克 1690 16560

39 马来西亚 1620 5950

40 智利 1570 9450


中日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分析
答:日本对华投资不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刚刚起步,投资的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而且初期也将投资的主导对象定位于港澳和海外华侨;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走向也有很多不同看法,日方对直接投资也仍然有或多或少的顾虑。 (三)、政府开发援助及其他资金合作 1、政府开发援助。日本政府自1979年开始...

日本还对中国援助是个什么意思?
答:日本对华援助(ODA)始于1979年,援助形式包括有偿援助(即低息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援助三部分。截至2009年底,援助总额约达36412亿日元(相当于350亿美元),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40%左右。其中,约90%的对华援助属于低息贷款,中国将资金用于铁路和发电站等基础项目的建设。2008年,日本政府终止了...

日本给了中国多少援助
答:77亿美元,无偿资金援助约为11.1亿美元,技术合作约为46.64亿美元(参见附表)。另据中国外交部统计,自1979年到2006年6月,日本政府累计向我国承诺提供日元贷款约32078.54亿日元(协议金额),用于242个项目的建设。截至2006年5月底,我国实际使用日元贷款约23864.13亿日元,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占我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50%左右。

日本现在总找中国麻烦,为什么中国不给日本来个经济封锁呢。让他经济...
答: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无论哪一方封锁了另一方,自己肯定也会跟着遭殃。新加坡的经济衰退可不是经济封锁造成的,而且只是暂时的。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一旦进入国际经济领域,就和同领域的其他国家脱不了干系。经济越强的国家,顾虑就越多。像叙利亚、委内瑞拉都是与国际经济...

有关中日贸易赤字。
答: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毛巾行业围绕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出现了坚持在国内生产的赞成派和已经将生产转到海外的反对派。而在家电行业,大部分企业既在国内生产,又对华投资,自然听不到他们要求实施进口限制的呼声。同样,中美摩擦中的“美美摩擦”成分也很大,在美国国会中竭力避免与中国发生摩擦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

2008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答:(二) 日本对华投资 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07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914个,同比下降20.6%,实际到位金额35.9亿美元,同比下降20.8%。截至2007年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为39628个,实际到位金额617.2亿美元。(三) 日本对华资金合作 1、日元贷款 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始于1979年,...

日本对中国有多少援助
答:最大一笔外国政府贷款。 日本某些新生代政治家,并不了解对华ODA的背景,在这个问题上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事实上,日本对华援助绝不仅仅是贷款的问题。正如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答记者问时所说:“众所周知,对华日元贷款是一种有特殊政治和历史背景的互惠资金合作。

问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答:一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高还是低,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63个国家中,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程度排第158位,归根结底是内需型经济模式。“无对华贸易,日本经济将破绽”、“中国应贸易制裁日本”等说法都言过其实。反映出对日本经济真实情况的误读,也没有认清中日经济高度互补的现实。为防止政治、领土纷争走向...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机遇与展望分析?
答:也成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内涵。在不断扩大的日本对华投资的带动下,两国经贸关系业已形成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目前,在华的2万多家日资企业采取与中 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合作经营或设立独资企业等各种形式在中国进行经营,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经济。随着日本对华ODA的结束,日本民间企业对华...

为什么《辛丑条约》的赔款日本得到的最多
答:日本以所得庚款每年380万元投资对华文化交流演讲及互派学生旅行费、留日中国学生补助费等。《中日文化协定》签订后,北京政府教育部在1924年颁布了《庚款补助留日学生学费分配办法》,规定各省按众议院议员名额,确定留日生人数。但中国学术界则从一开始就对日本的“对华文化事业”持反对态度,教育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