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地方岩溶十分发育,但岩溶水却不十分丰富?

作者&投稿:战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岩溶发育的分带与分层~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可溶岩地区岩溶发育呈现某种分带特点。
8.2.3.1 岩溶水动力垂直分带
在厚层可溶岩分布区,在不同的岩溶发育和岩溶水系统演化时期,特别是在早期,依据岩溶水的运动特征可以在垂向上大体上分为四个带(图8.10)。

图8.10 岩溶水动力垂直分带示意图(剖面图)

A—垂直入渗带;B—季节变动带;C—水平径流带;D—深部缓流带
(1)垂直入渗带
此带位于地表以下,丰水期的潜水面以上。这里平时没有多少水,只是在阵雨的时候,大量的水才从地表入渗到岩溶地块中,所以又称充气带。水流主要是沿着岩层中的垂直裂隙和管道向下渗透。如果在向下运动过程中,遇到局部的近似水平的阻水岩层或水平孔洞,也会局部作水平流动,在岩体中形成含水透镜体,在谷坡上可以形成悬挂泉。大部分的入渗水一直渗透到潜水面为止。充气带的厚度取决于潜水面的高低,而潜水面的高低又受控于主干河流河床的位置。在被大河深切的岩溶高原中,垂直入渗带的厚度很大,在河谷宽大、潜水面埋藏不深的岩溶平原中,其厚度就比较小。在垂直入渗带中发育垂向岩溶形态为主,例如垂向溶隙、溶洞和落水洞等。
(2)季节变动带
由于潜水面是随季节而升降的,因此存在一个水位变动带,称为季节变动带。在该带中,雨季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在旱季潜水面下降,地下水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也就是说,当潜水面升高时,此带并入水平径流带,当潜水面下降时,此带并入垂直入渗带,因此出现了水平流动与垂直渗透的周期性交替。在不同的岩溶地区和同一岩溶地区的不同年份,季节变动带的厚度是变化不定的,降水的季节分配越不均匀,其厚度就越大。同时,可溶岩地块的岩溶化程度越强,该带的厚度也就越小。在季节变动带既发育垂向岩溶形态,也存在水平岩溶形态。
(3)水平径流带
此带的上限是枯水期的潜水面,下界位于河床下某一定深度,因水动力条件而异。水平径流带常年处于饱水状态,岩溶水以近似水平运动为主。在接近主河谷的地方,径流量增大。可溶岩中多数溶洞都是在水平径流带形成。在水平径流带中发育近似水平的岩溶形态为主。
(4)深部缓流带
水平径流带下部的岩溶化岩层仍然是饱水的,但在深部岩层中的地下水运动极为缓慢,岩溶作用也因此变得非常微弱,故称深部缓流带。此带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运动方向也不受当地排泄基准面控制,而是极缓慢地流向远处,参与到更大尺度的区域地下水循环中。如果地下深处有较大的构造裂隙或古岩溶或硫化矿床的氧化带,深层地下水也可以在这些局部地段有较大的流速,形成深部岩溶。在深部缓流带以发育水平岩溶形态为主。
8.2.3.2 岩溶发育的水平分带
在同一个可溶岩地区的岩溶水系统中,经过较长时期的岩溶作用后,在岩溶发育和岩溶水系统演化的晚期,常是在靠近排泄基准河流地带形成岩溶平原,地表有孤峰、残丘,典型的例子是广西桂林市区附近地表为岩溶平原,有叠彩山、独秀峰、伏波山和象鼻山等孤峰或残丘,地下多处有水平的岩溶形态,而在远离排泄基准河流(漓江)靠近分水岭地带则形成峰丛山区,多有垂向岩溶形态。
在接近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受控于区域地形和水文条件,可溶岩的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形态在区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我国西南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地区地势高,多发育峰丛山区的岩溶形态,而地形地势较低的广西和广东,则多有岩溶平原分布。
大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对岩溶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形成大区域的岩溶分带。例如,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分别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无论是在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形态,还是在岩溶水系统的特点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西部青藏高原等高山高寒地区的岩溶也不同于南方和北方的岩溶。
8.2.3.3 岩溶发育的多层性
由于岩溶作用和岩溶水系统演化的特点以及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在可溶岩分布区常存在多层岩溶现象。不同高程的夷平面是不同岩溶旋回的产物,即使是同一岩溶旋回也会形成高度不同的洞穴。结果,在一些地区可以见到不同高程的数个岩溶夷平面或者不同高程的数层溶洞(图8.11),通过钻孔揭露也能发现在地下不同的几个深度处溶洞明显发育。例如,在湖南省洛塔岩溶盆地面积约119km2内下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岩溶化碳酸盐岩共有大小溶洞340个,大体上呈4层分布,标高分别为1300m,1100m,900m,640m,其中位于中间的两层溶洞占全区溶洞的84.11%,各溶洞层之间又常为落水洞、岩溶竖井、垂向溶隙等垂向岩溶形态所沟通,构成层楼式溶洞系统(梁彬等,2006)。

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含水又极不均匀。因岩溶水并不是均匀地遍及整个可溶岩的分布范围,而是埋藏于可溶岩的溶蚀裂隙、溶洞中,所以往往同一岩溶含水层在同一标高范围内,或者同一地段,甚至相距几米,富水性可相差数十倍至数百倍。例如在广西拔良附近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在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利用人工开挖的方法,两个点上都被找到了丰富的集中涌出的地下水。一个点水位下降8m是出水量为15600m3/d;另一点水位下降5.2m出水量仍达2600m3/d。两点相距1000m左右。而在两点之间打的7个钻孔,降深大于5m时出水量都不到40m3/d,富水性之差达60~360倍。岩溶的发育具有向深部逐渐减弱的规律,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应也具有强弱的分带性。昆明附近钻探结果说明,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地段,深度不超过100m范围内地下水较丰富。岩溶水在水力联系上也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广西某矿在疏干煤层底板岩溶水时,所形成的疏干漏斗为椭圆形,长短轴相差在3倍以上;最特殊的是距离水位下降中心很近的一个钻孔,水位不受疏干影响,成为没有水力联系的“孤岛”。可见,岩溶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富水性及水力联系变化都很大。

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是指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地区,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洞穴,或在岩层的表面形成奇峰异石等独特的地貌景观。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典型地区,并因此得名"喀斯特"。1966年5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岩溶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典型的分布区有广西桂林、阳朔、柳州以及云南东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这些奇异的景观都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区。整个西南石灰岩地区连成一片,面积共达km2;全国石灰岩分布面积约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

就整个岩溶地区来说,地貌的发育与地下水面有密切关系,而地下水面又随当地河流或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整个岩溶地区地貌发育的基面是河流或海平面,但就岩溶地区地下岩溶来说,其发展深度是以可溶性岩石底板为下限。因此,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基面。假定有一个上升的宽平高地,地壳上升以后,长期稳定,且由产状平缓、岩性致密和厚层的石灰岩所构成,则岩溶地貌的发育大致如下:

开始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优势。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在较大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低;较小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高,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面。随着地下洞穴充分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内有地下河。此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十分明显,地面河流已大部转入地下,成为非常缺水的蜂窝状地面。后来,由于长期的溶蚀和侵蚀,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因洞顶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地下河不断扩大和顶板的崩塌,出露地表,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

最后,地下河就逐渐转变为地面河。在地下河转化为地面河的过程中,地下河的顶板崩塌愈多,破坏及搬运作用也愈强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地貌。由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盆地不断蚀低扩大,这时地面降低了,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平原上堆积石灰岩残余堆积物——红土,溶蚀平原上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已很小,接近于准平原。

由于岩溶的发育致使建筑物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大为恶化,因此在岩溶地区修建各类工程建筑物时必须对岩溶进行工程地质研究,以预测和解决因岩溶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归纳起来,岩溶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地基稳定性及塌陷问题

  2. 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岩体内部有暗河、溶洞,建筑物的地基通常是很不均匀的。上覆土层还常因下部岩溶水的潜蚀作用而塌陷,形成土洞。土洞的塌陷作用常常是突然发生的。土洞出现的地区往往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区域。

  3.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范围多在地面以下10m左右。所以,建筑物的地基既涉及上覆土层,也涉及下伏基岩。岩溶区的土层特点是厚度变化大,孔隙比高。因此,地基很容易产生不均匀下降,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甚至破坏。

  4. 根据岩溶发育的特点,岩溶地区可能遇到以下几类地基:

  5. (1)石芽地基

  6. 由于地表岩溶作用,石灰岩表层溶沟发育。纵横交错的溶沟之间多残留有锥状或尖棱状的石芽,致使石灰岩基面高低不平,形成石芽地基。石芽间的溶沟常被土充填,因此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易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因此,在石芽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时,必须查清基岩的埋深、起伏情况、覆盖土层的压缩性及石芽的强度。

  7. (2)溶洞地基

  8. 溶洞地基的稳定性取决于溶洞的规模、埋深及充填情况。当溶洞的规模大、埋深浅、溶洞顶板承受不了建筑物的荷载时,就会使溶洞顶板坍塌、地基失稳。当建筑物地基直接遇到溶洞时,可视溶洞的规模及充填物情况,进行适当处理。规模小,可采用清除或堵塞,或盖板跨越;规模大,则不宜作为建筑物的地基。为了确保溶洞地基的稳定性,必须根据溶洞的规模、溶洞顶板岩层的性质确定洞穴离地面的安全深度,即溶洞顶板的安全厚度。当溶洞埋深大于安全厚度时,地基是稳定的;否则地基不稳定,必须进行处理。实践中,对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确定常采用以下方法:

  9. a.对洞顶完整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采用厚跨比法确定。认为当溶洞顶板厚度h与建筑物跨过溶洞的长度L之比h/L>0.5时,溶洞顶板安全。

  10. b.对顶板不完整、洞顶坍塌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洞顶板坍塌堵塞计算法。所需塌落高度(H)按下式计算:

  11. H=H0/(K-1)

  12. 式中   H0——洞体最大高度(m);

  13. K——岩体松散(涨余)系数,石灰岩K=1.2,粘土K=1.05。

  14. c.若溶洞顶板不完整,裂隙、节理发育,则可按裂隙节理分布特征采用受力的梁(板)计算弯矩,根据弯矩和岩体应力求洞顶板的厚度。

  15. (3)土洞地基

  16. 在覆盖型岩溶地区,可溶岩的上覆土层中常常发育着空洞,一般叫土洞。当土洞顶板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失去平衡而产生下陷或塌落时,则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凡是岩溶地区有第四纪土层分布的地段,都要注意土洞发育的可能性,应查明土洞的成因、形成条件,土洞的位置、埋深、大小,以及与土洞发育有关的溶洞、溶沟的分布。

  17. 由于溶洞的形成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极为密切,土洞的处理首先措施是治水,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8. a.当土洞埋深较浅时,可采用挖填和梁板跨越;

  19. b.对直径较小的深埋土洞,因其稳定性好,危害性小,故可不处理洞体,而仅在洞顶上部采取梁板跨越;

  20. c.对直径较大的深埋土洞,可采用顶部钻孔灌砂(砾)或灌碎石混凝土以充填空间。

  21. 渗漏和突水问题

  22. 地区的岩体中有许多裂隙、管道和溶洞,在进行水库、大坝、隧道、基坑等工由于岩溶程活动时,如存在承压水并有富水优势断裂作为通道,则可能会遇到地下突水而导致基坑、隧道等工程的排水困难甚至淹没,也可能因岩溶渗漏而造成水库无法蓄水。

  23. 库区应选在地势低洼,四周地下水位较高,上游有大泉出露而下游无大泉出露,上下游流量没有显著差异的河段上,要避免邻区有深谷大河。如果发现库底有渗漏,可采用堵(堵落水洞)、铺(铺盖粘土)、截(筑截水墙)、围(在落水洞四周建围墙)、引(引入库内或导出库外)等方法进行处理。

  24. 对岩溶突水的处理,原则上以疏导为主。对隧道中的岩溶水,可用水管引入隧道边沟或中心排水沟排出。水量过大时,可用平行导坑排水。

  25. 岩溶地基变形破坏主要形式有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地表坍塌等。目前对岩溶洞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有定性、半定量和定量之分。对稳定围岩,将洞体顶板视作结构自承重体系,可用结构力学分析法;对不稳定围岩,一般用散体理论分析法。岩溶地基处理方法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处理”、“绕避”、“处理”三类措施。

  26. 1 岩溶地基可不加处理的场合

  27. 属于下列情况的,岩溶地基可不加处理:

  28. 岩溶在基础影响范围以外;溶洞处于地基压缩层深度以下或垂直附加应力与洞顶地层自重应力之比≤10%时,洞顶板无破碎现象,受力地基边缘无土洞、漏斗、落水洞地段;基础位于微风化硬质岩表面且宽度小于1m的竖向洞隙旁,洞隙被密实充填且无被水冲蚀可能地段;洞体厚跨比大于1,围岩完整性好或洞体小于基础底面。

  29. 2 可采取绕避措施的场合

  30.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宜采取“绕避”措施:

  31. 岩溶区。断裂、孔隙发育,宽度和密度较大,其底与溶洞、暗河相通的地段;溶洞、暗河发育地区,溶洞的洞径大、顶板薄、裂隙发育、基岩破碎,暗河水流较大且洞内无或少充填物的地段;岩溶水以表流和暗流交替出现,岩溶发育复杂无规律;落水洞分布较密且漏水严重,塌陷时常发生的地段;基岩起伏、流塑或可塑软土分布广且厚度变化大、地下水活动强烈地段;地基处理费用太高的地段。

  32. 土洞区。土层薄、裂隙发育且地表水入渗条件好,其下伏基岩有通道、暗河或呈负岩面的地段;石芽或出露岩体与上覆土体交接处,岩体裂隙、通道发育为地表水集中入渗的地段;地层下岩体两组结构面交汇或处于宽大裂隙带上的地段;隐伏深大岩溶洞、隙、沟、槽、漏斗等,其临近基岩面以上有软弱土层分布地段;人工降水降落漏斗的中心地段及地面低洼、地面水体近旁的地段。

  33. 当岩溶体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常据岩溶具体情况、工程要求、施工条件,按照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

  34. 3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

  35. 3.1 填垫法

  36. 该法可分为充填法、换填法、挖填法、垫褥法等几类。

  37. 充填法适用于裸露岩溶土洞,其上部附加荷载不大的情况。最底部须用块石、片石作填料,中部用碎石,上层用土或混凝土填塞,以保持地下水的原始流通状况,使其形成自然的反滤层。

  38. 当已被充填的岩溶土洞,如充填物物理力学性质不好,可采用换填法。须清除洞中充填物,再全部用块石、片石、砂、混凝土等材料进行换填。石横电厂厂房岩溶地基处理采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39. 对浅埋的岩溶土洞,将其挖开或爆破揭顶,如洞内有塌陷松软土体,应将其挖除,再以块石、片石、砂等填入,然后覆盖粘性土并夯实,称挖填法。此法适用于轻型建筑物,并且要估计到地下水活动再度掏空的可能性。为提高堵体强度和整体性,在填入块石、片石填料时,注入水泥浆液;对于重要工程基础下或较近的溶洞、土洞,除去洞中软土后,将钢筋或废钢打入洞体裂隙后再用混凝土填洞,对四周的岩石裂隙注入水泥浆液,以粘结成整体,并阻断地下水。

  40. 对岩溶洞、隙、沟、槽、石芽等岩溶突出物,可能引起地基沉降不均匀,将突出物凿去后做30-50 cm砂土垫褥处理,称为垫褥法。

  41. 3.2 加固法

  42. 该法通常包括灌浆法、顶柱法、强夯法、挤密法、浆砌法等。

  43. 对埋深较大的岩溶土洞,宜采用密钻灌浆法加固。应视岩溶洞隙含水程度和处理目的来选择材料。用于填塞时,可用粘土、砂石、混凝土、水泥砂浆等;用于防渗时,可用水泥浆和沥青作帷幕,灌浆顺序可先外围后中间,先地下水上游后下游;用于充填加固时,用快干材料或砂石等将洞隙先行填塞,开始时压力不宜过高,以免浆料大量流出加固范围。在对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楼扩建工程岩溶地基处理过程中,程鉴基运用双液化学硅化法对复杂多层含水溶洞成功进行加固。

  44. 当洞顶板较薄、裂隙较多、洞跨较大,顶板强度不足以承担上部荷载时,为保持地下水通畅,条件许可时采用附加支撑减少洞跨,称顶柱法。一般在洞内做浆砌块石填补加固洞顶并砌筑支墩作附加支柱。贵州一铁路构筑物以半挖半填形式通过一顶板厚2~3.2 m的大型溶洞上方,在洞内砌筑4根浆砌片石柱以支撑溶洞顶板,即获解决顶板稳定问题。

  45. 在覆盖形岩溶区,处理大面积土洞和塌陷时,强夯法是一种省工省料、快速经济且能根治整个场地岩溶地基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一般夯击遍数1~8遍,夯点距3 m。如无地下水影响,两遍夯击间歇时间可不受限制,在夯击过程中,如果夯锤突然下陷,说明下部有隐伏土洞,此时可随夯随填土或砂砾土料处理。

  46. 对岩洞土洞中软土较深地段,适宜于挤密性。采用砂柱、石灰柱、松土桩、混凝土桩或者钢管等打入洞内,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稳定性和强度。贵州六盘市师范单身住宅楼应用此法处理效果甚佳。

  47. 3.3 跨越法

  48. 此法包括板跨法、梁跨法、拱跨法等。

  49. 深度较大、洞径较小不便入内施工或洞径虽大、但因有水的溶洞,可据建筑物性质和基底受力情况,用混凝土板或钢筋混凝土板封顶,称板跨法。桂林某厂车间柱基基础下面采用钢筋凝土板跨越下伏溶洞或土洞,在各杯口周围同样预留灌浆孔,保证了各柱沉降比较均匀;宜春市张坊大桥3号桥台也用钢筋混凝土板跨越溶沟,处理效果良好。

  50. 对埋藏较深但仍位于地基持力层内的规模较小的塌陷或土洞,可用弹性地基梁或钢筋混凝土梁跨越土洞或塌陷体。贵州某影剧院岩溶地基的处理采用倒挂式沉井墩式基础作支承,然后在沉井、墩基及基岩上架设20.6 m的弹性地基梁跨越溶洞处理效果甚佳[8]。

  51. 在地下建筑工程的边墙、堑式挡墙、堤式坡脚挡墙及桥墩、桥台等地基下常见洞身较宽、深度又大、洞形复杂或有水流的岩溶地基,宜采用拱跨形式。拱分浆砌片石拱、混凝土拱、钢筋混凝土拱。

  52. 3.4 桩基法

  53. 溶洞、塌陷漏斗较深较大或溶洞多层发育,可采用桩基础。在基岩起伏处,其上覆土层性质较软弱、厚度又大、不易清除时,宜采用钻孔或冲孔灌注桩、爆扩桩,视工程需要作支承桩或摩擦桩,桩头锚入基岩内;采用打入桩时,桩尖应锚入基岩,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多数情况开挖时宜设护壁。湖南某厂锅炉房采用钻孔灌注桩有效处理了深达12.3 m、宽4.8 m的溶洞。广西某市中心广场24层贸易大厦采用冲孔和挖孔要结合,解决复杂、多层、含水岩溶地基强度和稳定性问题。



为什么热带地区的岩溶地貌特别发育
答:这是由于:①溶蚀速度较快。②植被繁密,同时微生物作用强烈,植物腐殖质分解完全,使土壤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较高,增加岩溶发育的强度。③年降水量大,常达1500~2000毫米,且多是暴雨。降雨强度大,故溶蚀率高。此外由于暴雨多,使河流泛滥,特别在有外源水的条件下,地表河旁蚀作用强,加强了岩溶作用。④从古...

我国南三省岩溶发育的原因是什么
答:1.岩性,以灰岩为主。2.地形,高地起伏大,亦有沟谷发育。为地表水下渗和地下径流提供条件。3.降雨量大。4.整体海拔较高。

岩溶地质性因素
答:由于地处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岩溶发育强烈,岩溶系统表层的岩溶化极强,岩层裸露、溶蚀沟槽、溶蚀缝隙、溶潭溶洼、渗(塌)坑、落水洞、竖井、漏斗、溶洞、岩溶管道和地下河等构成地表物质与能量迅速渗漏转移的复杂介质结构系统。降水和地表水容易渗入地下,水文动态变化剧烈,因此造成所谓“地表滴水贵如油...

岩溶发育的地带性
答:从大范围来说,岩溶发育特征受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同时也与区域的地质条件有关。随着这些条件的不同,岩溶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因此,世界各地的岩溶发育特征不同。我国南、北方岩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育程度。我国南方气温高,雨量多,水的径流交替强烈,可溶岩以泥盆系、...

我国岩溶南北方发育条件分析 具体点
答:南方: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CO2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植被覆盖率高,加快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北方: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答: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岩溶及其发育条件
答:风化裂隙破坏着可溶性岩石的表面,可以直接促进地表岩溶的发育。河岸剪切裂隙和其他局部因素产生的裂隙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促进岩溶的发育。 可溶性岩石的孔隙度一般很小,但是在贝壳灰岩、珊瑚礁灰岩、其他有机碎屑岩和含有可溶性胶结物的碎屑岩中,孔隙大而多,对岩溶发育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溶蚀能力 水中...

岩溶发育程度
答:由于“地表和地下多重复合结构”与“成土条件极差”等特点,岩溶地区往往容易诱发一系列特殊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如水源漏失、土壤薄瘠、石漠化、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等[25]。我国境内碳酸盐岩类岩层纵深横广,岩溶现象普遍,类型繁杂,形式多样,发育强烈。按含可溶岩的地层分布面积计算,我国岩溶地区...

是不是有石灰岩的地方就能形成岩溶地形呢?
答:在这种条件下,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植物的枯枝落叶腐解迅速,土壤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这都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所以,气候越潮湿,越热,石灰岩被溶蚀的速度也越快,岩溶地形也就能发育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了解到这一点,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岩溶地形在我国南方特别多,而北方比较少见的道理了。当然...

岩溶是怎样形成的?
答: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岩溶的外形往往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林、溶洞、地下河等。这种地貌地区,常常是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在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都有这种地貌分布。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现的奇峰异洞就是这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