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者 都有那些意思?

作者&投稿:仉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文言文中,者……也 是什么意思呢?~

的……,用“者……也”表判断,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话文:廉颇,赵国大将)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白话文:陈胜,阳城人)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白话文: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者:如果放在陈述句末,可作为语气词,可助终结、比拟等语气 。
也:“也”也为语气词,可助判断、强调、将然等语气。


扩展资料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拥立的是公子扶苏。)
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功劳。)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坟墓里的人。)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地前来了,他们是谁?)
5、审谛之,顿非前物。(成名仔细看它,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特殊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句式

代词,指“......”的人。(例:食肉的人)
2.表示假设,假设“民不足而可治”这种情况。
3.放在数词之后。(例:这三件事)
4.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5.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6.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用法: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4) 用在句末表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1. 代词,指“......”的人。(例:食肉的人)

2.表示假设,假设“民不足而可治”这种情况。

3.放在数词之后。(例:这三件事)

4.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5.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6.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即已纳其自托。(他)
2、并自为其名。(自己)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4、其文理皆有可观着。(那)

者 zhě
1. 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数词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指代人或事物。
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2. 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例:《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3. 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例:《礼记•檀弓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4. 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5. 助词。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例:《礼记•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6.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例:《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
7.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拟度。
例:《汉书•石奋传》:「建奏事于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8.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晓示或祈使语气。
例:唐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令钦溆奏来者。」
9. 助词。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因果关系。
例:《孙子•虚实》:「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0. 助词。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关系。
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1. 连词。相当于则。
例:《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12 。轻狂。
例: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辨讹》:「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
13. 假借,藉口。
例:《西游记》第二六回:「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着,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
14. 通「诸」。众。
例:《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
15. 通「诸」。相当于之。
例:《吕氏春秋•离谓》:「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然有亡者国,无二道矣。」

这是古代的一种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