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五个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学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严格来说,这个不算春秋时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0、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光楚汉时候的典故就满大街:

一、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和项羽楚汉相争,除了富有传奇色彩之外,许多成语和典故都是源自这一段历史。话说秦末暴政,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等率
领百姓起义,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做兵器,这就是指平民老百姓起义的意思了。

二、市井之徒: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呢就是指混迹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夏候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三、斩白蛇起义:古代民智未开,民众大多很迷信,所以许多政治人物就利用这一点,编造出一些神话,提升自己的地位,坊间传闻袁世凯在称帝之前,静悄悄的把两片金鳞放进浴缸,让
人家觉得他是金龙化身,在洗澡时褪下龙鳞云云,结果当然是成为笑柄。而刘邦起义时,讹称自己是赤帝子也就是赤龙之子,上演了一幕“斩白蛇起义”,这个神话令他瞬间得到民众的认同,起义就更有成效了。

四、二世祖:经常听到人家说二世祖,其实二世祖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坊间流传是因为秦始皇死后,把帝位传给他儿子胡亥称为秦二世,大奸臣赵高指他年轻识浅,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赵高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指败尽家业的败家仔,就如秦二世这样败家的我们就称他为二世祖。

六、霸王别姬

七、胯下之辱:韩信半生潦倒,经常受到市井流氓的欺负,还逼他受胯下之辱,胯下就是指从人家裤裆底下爬过去,但韩信知道忍辱负重,留有用之躯终于成为一代名将,由此可知,要像韩信那样,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大事。


八、四面楚歌:当日项羽被汉军围攻於垓下,汉军响起四面楚歌,楚军思乡情切无心恋战,乘夜走个一空,此乃“一夜悲歌,吹散八千子弟兵”项羽亦因此而败亡,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说一个人四面受敌陷入困境,举个例子,如果他本身已是负资产,还遭公司解雇,老婆亦怀孕,妈妈接受手术,可以告诉大家他在经济上已陷入四面楚歌。

九、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十、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楚项羽当年英雄末路,兵败走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图谋再起,但楚项羽就说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现在就引申成为自惭,无面目见故人的意思,项羽自言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深究下去,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一生不曾受过重大挫败,他出身贵族,这一次,经过十面埋伏的重挫后,就再无勇气东山再起。

十一、卿子冠军:楚怀王派宋义去救赵国,并封他为卿子冠军,就是六国诸候之首,引申到后世,凡是在所有比赛中得第一名的就称为冠军,至于第二名叫亚军,“亚”字有次一等、第二
的意思,例如孟子,我们称他为亚圣,就是仅次于对孔子。项羽称范增为范亚父是尊称他为第二位父亲以示亲厚,至于第三名叫季军,刘邦有小名叫刘季,原因是因为他在众兄弟中排行第三,
所以兄弟就叫他刘三哥。


十二、破釜沉舟:项羽遇上人生中最艰苦的一场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在打这一场仗之前,项羽做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命所有出战的楚军破釜沉舟。所谓“釜”,就是煮食用的器皿,打碎所有的煮食的釜锅,凿沉所有的船,以示决一死战。后人形容人们先断了后路,决心勇往直前做好一件事的就叫破釜沉舟。在破釜沉舟这一战役中,其实还有各国的诸候军参战,但是他们都怕死,只是爬上壁垒上隔远观战,后世人形容只作局外观战,而不肯参与又不作表态的人,我们就说他“作壁上观”。


十三、指鹿为马:赵高是一个“天阉”,那是说他是生下来在生理上就是有缺陷的男人,他为人阴险好权谋,有一天他在秦二世胡亥面前,指著一只鹿说是一匹马,大多数的大臣因为怯於他
的权势,亦附和他说是一匹马,而小数正直的人就坚持说是一只鹿,后来,不肯顺从赵高指鹿为马的人就纷纷让他诛杀,后世人就形容恃持自己的权利,颠倒是非黑白的人,就说他是指鹿为马。

十四、约法三章:秦一统天下,独尊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国,在商鞅变法时曾有这样一条法例,是说如果不努力耕作,又或者弃农从商的话,就是犯罪,全家也要受罚,可见当时的法例是多么的严苛,终於弄致官逼民反,加速秦朝灭亡。及后刘邦入主咸阳,他听从萧何的意见,尽废秦法,只剩下三条,就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窃者论罪,此之为约法三章。现在我们和别人做事,订下一些简单而明确的规定互相遵守,称之为约法三章。
十五、鸿门宴:话说刘邦先入关中咸阳,而项羽就在鸿门阪设下夜宴,表面是庆祝灭亡秦朝,其实是希望在席间能刺杀沛公刘邦,后世人把一些场合,表面气氛欢乐而内里暗藏杀机就称之为鸿门宴。而在酒宴上,项庄假意舞剑娱宾,实际是想一剑把沛公刘邦刺死,后世人把这种有心人,巧立名目,而别有用心去针对某些人某些事,称之为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十六、沐猴而冠:项羽遭人骂他沐猴而冠,令他怒火中烧,要烹要杀,究竟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一只猴子洗过澡,穿上人的衣服,戴上冠帽走出来,虽然外观是改变了,但骨子里依然是一只猴子,始终是畜牲。所以后人形容一些人徒具外表,但缺乏内涵,又或者暴躁轻浮,做不了大事,就说他沐猴而冠,大家记住,千万不要形容你的朋友是这样,要不然只会翻脸。

十七、推陈出新:韩信在关中巴蜀的时候,曾做过治粟都尉,也就是现在的粮仓管理员,当时刘邦为了打仗,预备大量粮饷,但又怕粮饷变坏,于是韩信就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推陈出新。意思是说把旧的粮饷从另一边的门送出,新的粮饷从另一边门引入。周而复始,粮饷就不会因为储存的关系而变坏,推陈出新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很崭新的概念,引申到今天,摒弃旧有的方法或者事情,用崭新而又有用的方法去跟进,就叫推陈出新。

十八、萧何月下追韩信:话说当年韩信在汉军中,因为不受重用而出走,萧何知道后就连夜赶去把他追回来,并且说服了当时的汉王刘邦筑坛拜将,还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刘邦亦是因为得到韩信这个军事天才的帮助,才可以扭转形势,以弱胜强,改写历史。可惜事事多变,韩信可以成为大元帅是因为萧何,但最后步上断头台被斩头,亦因为萧何,所以后人会形容,某一件事因为一个人成功,最后又因为这一个人而失败,就会这样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年代,是要经由栈道出入巴蜀,而栈道在刘邦进入巴蜀后烧掉,后来刘邦听从韩信之计重修栈道,但栈道的修筑期起码需时三数年,令项羽错觉以为刘邦没这么快可以出巴蜀,其实汉军暗中经由陈仓小路偷出巴蜀,杀项羽一个措手不及,后世引申比譬为,对人用假象迷惑,其实另有所为的我们就称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二十、反间计:在刘邦众多智囊中,陈平是最爱争议的一个,相传陈平“常盗其嫂”而被判罪,盗嫂是说他和嫂子有暧昧关系,在注重礼教的古代,这种行为是为世所不容,当刘邦任用陈平时,四周的人都同声反对,说会令刘邦的声誉受损,刘邦就认为我用的是他的才智而非他的德行,事实证明陈平日后果然献出历史有名的离间计、美人计和反间计,协助刘邦得天下,亦成为有汉一代的开国功臣,由此可见,刘邦在用人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二十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是韩信对刘邦自夸之言,究竟韩信带兵有多能干?原来他很会量才而用,他把士兵分类,瘦弱的当步兵,强壮的当骑兵,如果力气好的就担旗,力弱的就鸣金击鼓,听力不好的就专门看风向和烟火,视力不好,看的不远的就专听号令,可以说是人尽其才,时至今日,多多益善这句话除了可以在筹款中听到外,在家用方面,你亦可以说多多益善。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

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

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

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

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

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

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

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

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

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

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

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

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

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

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

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

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

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

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

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

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

,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

,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

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

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

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

,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

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

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

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

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

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

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

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

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退避三舍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候,晋国国君献公宏爱妃子骊姬。骊姬借机让晋献公封自己为夫人,还要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但献公原来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为太子了,骊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杀重耳。重耳在楚国国君帮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问重耳说:“你将来若能回国当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你什么贵重东西、奴隶、美好都有了,我能给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晋国君王,万一日后同你在战场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为回报吧。”后来重耳果然做了晋国国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战场相遇了,重耳没食言,确实退避三会以报楚王!

一鸣惊人
〖释义〗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苛政猛于虎
〖解释〗政:政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出处〗《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卧薪尝胆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烽火戏诸侯,楚王问鼎,尊王攘夷,百家争鸣,牧野之战。

退避三舍,曹刿论战,管鲍之交,卧薪尝胆,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答: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那期间发生的典故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 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

春秋战国典故故事40则
答: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500多年间,虽然全国处于分裂状态,但却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使得当时的学术氛围十分高涨,所以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孔子、老子、孟子等。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首次完成了统一大业。这百年间发生了无数值得记载的事件...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答: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如下: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是发生在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了讨得宠妃褒姒的欢心,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后来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却不再前来救援,导致西周灭亡。这个典故揭示了信任的重要性,也警示人们不要随意欺骗他人。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发生在...

春秋战国时期20个有名的典故,你知道几个?
答: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答:2022-06-01 · TA获得超过10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那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 典故 呢?下面是我带来的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1.爱媵...

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
答:2022-08-23 · TA获得超过46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30.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 历史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
答: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  我来答 17个回答 #热议# 编剧史航被多人指控性骚扰,真实情况如何?梦幻的温馨 2011-10-04 · TA获得超过188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城濮之战: 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

春秋战国的故事
答: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知道团队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手机答题 我的 春秋战国的故事 5  我来答 7个回答 #热议# 消费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要简洁一些
答: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5、纸上谈兵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和典故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和典故如下:1、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恋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