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指挥官的命令怎么传达给士兵?

作者&投稿:顾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古代通讯条件较差,在环境复杂的战场之上,将军是很难凭借自己个人的喊话动作去传达指令的。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时候,战争的失败,不是“打不过”,而是因为错误的信息,导致了溃败。

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大军渡河进攻,还没怎么打呢,结果前秦军中有人高呼秦军败了,结果后面的前秦大军以为真的败了,就开始溃退。号称百万之众的前秦大军,面对八万北府军,兵败如山倒。

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所以,在战场上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得,特别是将领与士兵之间,这样才能做到指挥协同,令行兵至!

所以古代战场上,将领为了能向士兵传达军令来指挥战斗,想出了不少办法。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在战场上通过特殊的声音来传达军令。

为了达到指挥部队的目的,可以采用击鼓或者敲锣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通过击鼓的次数就可以判断上级的军令是什么,这些都是提前规定好的,但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命令,毕竟在战场上太复杂的命令是不太有利的,如果需要撤退,就会击锣。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第二种是在战场上设置专门的传令兵。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上级军令,还要设置不同级别的士兵,从最高级别到最小官职的士兵,这样通过分层的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令传达的时间成本,做到了有效指挥。

在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就有这样一段场景,司马懿和诸葛亮战场对话,底下都有一排士兵,负责传话。他们就相当于传令兵。


所以,传令兵得嗓门大!

当然了,传令兵更多得是“动作传令”,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战场上得嘈杂环境,很容听错的,搞错了指令可就麻烦了。

所以传令兵传递的动作指令是比较简单的,只有向前,向后,向左或者向右这样比较简单的命令,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士兵不认识字,只是接受指令,并采取行动,所以在指挥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出什么差错;

第三种,在战场上通过旗帜的颜色来传达军令

根据《通典》记载,在军中有5中颜色的旗帜,白色表示向右或向西,青色表示向左或向东,黑色表示向后或向北,红色表示向前或向南,黄色则代表中部方位,当士兵们看到不同颜色的旗帜升起时就得到了上级的军令,从而采取行动。

如果军中的大的旗帜倒下,则表明开始逃跑,无需再战。



可以通过敲击战鼓传达给士兵,通过击鼓的强弱旋律等从而达到指挥的作用,在一些距离较远的地方,还会通过烽火台点燃狼烟来传递信息。

通过指挥官身边的士兵去传达给其他士兵,因为指挥官身边是有人去传达信息的。

将军的命令都会下达给各个队伍的队长,由队长将命令传达给士兵。

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答:要我说的话,古代军队没有通讯设备而又可以传达军令。他们传达军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飞鸽传书,还有就是士兵骑着马去报信。还有就是烽火戏诸侯,说的是西周的末代皇帝周幽王宠爱他的妻子,但褒姒不爱笑,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哄褒姒笑的方法,就是假装有敌人进攻,命令点燃烽火。各诸侯看到狼烟之后赶...

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时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答: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他们大多依靠的传讯方式由:风筝、书信(飞鸽传书、快马驿站)、烽火台、击鼓传声等等。我们大众所了解的最多的当属飞鸽传书、快马驿站以及烽火台了吧。其中烽火台传递信息这种方式始于商周,结束于晚清,历经了几千年的光景,关于这个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烽火...

古代军队打仗时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他们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答:古代最出名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应该就是烽火台了,在白天,如果有敌情的话,烽火台的士兵就会放狼烟,晚上就是靠举火,这样一般会比直接让士兵去传递军情要快得多,士兵或者是将领看到烽火台的信号,就会马上做好迎接军令或者是应对敌方进攻的准备,这就好像是我们现代的烟雾警报器一样,它的作用就是预警。...

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古代,两军交战用什么传达军令?
答:第一设置专门的传令兵,主帅发布命令,有时是层层传达,有时是临阵通过传令兵骑着马在军队中来回奔走大声喊出重复主帅的训话,从而达到上传下达的效果。第二是令旗和军旗,令旗配备专门的令旗兵。我们看三国时期黄忠阵斩夏侯渊,就是根据法正的令旗指挥抓住时机的。宋朝时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最后就是将...

古人打仗时是怎么指挥的?
答:在夜晚,他们则根据不同的灯笼颜色来辨别指令。4. 指挥官根据不同的级别使用不同的鼓声和旗帜来传达指令。例如,汉以后,大军的统帅会在营帐前竖立“纛”字大旗。5. 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旃”的军旗,用于指示军队的进退。后来,号角因其高亢的声音取代了铜钲,成为发号施令的主要工具。

古代将军面对几十万人喊话,士兵们真能听到吗?
答:第三:利用旗语。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中看到打仗的时候有将领会拿着一个旗子,其实这个时候的旗子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在战场上没有办法及时的交流,也不能临时的通知对方战术,所以就会利用旗语来传递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这也是在战场上很重要的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指挥官接收到了信息以后就可以通过旗语...

古人打仗时是怎么指挥的?
答:士兵耳朵听金鼓,一种长得很像铜钟的乐器,士兵听到鼓声,就冲锋陷阵;听到金声,就要赶紧撤退;眼睛看着旗帜,夜晚则看双灯。对不同级别的指挥官使用的鼓声不同,不同的颜色、种类和方式的旗,代表下达的指令不同。自汉以后,大军的统帅,营帐之前常立有“纛”字大旗。古代有大军进兵时用的旗,称之...

如何看待古代两军对垒时打仗前都会发出信号?
答:古人打仗,那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指挥官的言论难以急时告知作战的军人,因此指挥官就用鼓声来传递指挥官的信息,根据鼓声是强弱、节拍,次数告知士兵是前进还是后退,还是左行右行,是收兵还是冲锋等信息。因此古人打仗要敲鼓,用鼓声来指挥军队的行动。

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
答:在战场上时间就是一切,如果用别的替代就没有铜锣这么好的效果,如果远处的士兵没听见撤退的命令,还在奋力战斗,那就会跟主力部队脱节,他们的命也不保了。《东周列国传》中也提到了鸣金收兵这一词,古人讲五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鸣金收兵这一词也是指战争就像太阳要从西方落下一样,征战的人...

古代如何指挥号令军队士兵
答:不同的部队有不同的旗帜。掌旗手就跟在各部队指挥官之后,普通士兵只要跟着自己部队的旗帜就行了。战争之前阵型已经演练了很多遍了。指挥官,小队长,士兵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和作用,阵型就能够很好的保持并在实战中发挥作用了。击鼓代表前进,鸣金代表后退,敲击的频率代表行动的步伐速度。古代的阵型总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