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作者&投稿:阴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列表方法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编辑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他主张“兼爱”、“非攻”。
  [编辑本段]各大“家”——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利包含著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各大“家”——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编辑本段]各大“家”——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自从西周大封天下后,人的地位有了根本区别,视为贵族的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伯是最小的国级别贵族,男是有自己耕地的人民。以下就是奴隶了,没有自己的耕地,没有自己的人生自由。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自封爵位大有人在,最厉害的就是楚国,楚庄王自封为王,最次的就是自封子。家里有土地,有一点影响力和凝聚力就可以自封为子,以显示其尊贵。奴隶是没有办法,没有机会自封。后来有知识,识字的人为了显示自己与这帮愚民不同就自封为子,比如孟子。他完全就是仗着孔子的信仰自封的。孔子的老爸是武士,是贵族最次应该也是子。所以孔子称子是合情合理的。老子没法考证,应该是暴发户,不然怎么不称李子?他姓李呀。墨子也应该是暴发户,韩非子应该是贵族。子就是个地位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有:

1、孔子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2)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3)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其基本内容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1)民本: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要制民之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子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准则,“道”的运行规则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人只有顺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与天地融合,达到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目的。

在“道”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用,对百姓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减轻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涉,对恢复战国以来因战争造成破坏的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小到“鸡犬之声相闻”。虽然小,但老子不主张百姓之间频繁的往来,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属于比较消极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对于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5、韩非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但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1、孔子。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2)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3)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其基本内容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1)民本: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要制民之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则,“道”的运行规则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人只有顺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与天地融合,达到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目的。在“道”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用,对百姓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减轻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涉,对恢复战国以来因战争造成破坏的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小到“鸡犬之声相闻”。虽然小,但老子不主张百姓之间频繁的往来,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属于比较消极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对于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墨子主张“兼爱”,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要求“节葬”、“节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孔子。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2)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3)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其基本内容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1)民本: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要制民之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则,“道”的运行规则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人只有顺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与天地融合,达到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目的。在“道”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用,对百姓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减轻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涉,对恢复战国以来因战争造成破坏的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小到“鸡犬之声相闻”。虽然小,但老子不主张百姓之间频繁的往来,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属于比较消极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对于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墨子主张“兼爱”,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5、韩非。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但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春秋战国最著名的就是这四个:儒墨道法
  还有一些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答:2、道家:“无为而治”,提倡不扰民,让人民自由发展,是一种鼓励经济发展,不扰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代表人物老子。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对和平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墨翟。4、法家: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李悝。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有哪些人?
答: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幼年丧父,家中贫困,青年时曾为委吏、乘田等官职。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公元前500年,相定公...

春秋有哪些思想家和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答:春秋时期有四大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著名的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商鞅。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道家具有辩证法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刚柔并济等策略。墨家...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学派?
答:“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3、法家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灿烂、碰撞火花最炫目的时期。各种思想及代表人物如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当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思想和代表人物有:道家 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之规律变化 代表人物老子;纵横家(亦为阴阳家) 信仰权术谋略、纵横捭阖之法 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法家 性恶之说,...

谁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事迹及其思想的评价
答: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

春秋战国时代有多少个学派和思想家
答: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都有哪些?主要的思想是什么。
答: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庄子》主要思想: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有哪些?
答:姓名时期著作主 要 思 想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孟子战国《孟子》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荀子战国荀子认为人能认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