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求甚解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司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认为,“不求甚解”指反面的一种求知态度,意思是只追求表面肤浅的理解,而不进一步去理解。这种认知是不对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说的,但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它却常常作为一个不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陶渊明这句话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首先存在的是“书”与“人”的关系,其次则是“人”对“书”的两种接受方式。从“书”与“人”的关系而言,因为我们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是把“书”做为学生的教材看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对“书”的学习在品德和知识上有所提高的,所以我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就把“书”等同于“师”了。我们这种理解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须看到,我们这种对“人”与“书”的关系的看法,是受到了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的严重影响的,是同“人”与“书”的固有关系有很大参差的。

“书”是什么?“书”实际上是“一席话”。谁的“一席话”?

作者的“一席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一席话”?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或感触,有一种需要让别人理解和同情的愿望,也就是有表现的愿望,说话的愿望。这“一席话”是为了别人理解和同情的,而不是为了别人不能理解和同情的。它与日常的谈话有没有不同呢?当然有。但这种不同不在于让人不能理解、不能同情上,而在于它需要更多的人的理解和同情上。它不是仅仅告诉一个人的,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现实愿望和要求的,所以作者要把它写出来,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在这里,就产生了“书”的好坏的标准。什么是“好书”?“好书”就是读者仅仅通过它的这“一席话”就能让读者理解和同情的“书”,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都已经在他说的这“一席话”里,而不需要再添上其他的一些话。假若需要再添上其他一些话这部书才能更完整、更清楚,这部书就不是一部“好书” 了。也就是说,凡是那些通过这“一席话”就能让读者同情并理解他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的,就是“好”的作品,而凡是通过这“一席话”还不能让读者理解并同情他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的,就是不那么好的作品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因为时代、地域的关系产生的语言差异的问题,但这只是一个词语的解释的问题,词语都懂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存在于这“一席话”之中了。离开这一席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也没有了别的语言载体。

所以,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 是在读的过程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式,接受方式。老是觉着在作者这“一席话”的背后还有什么作者故意藏掖着的东西,像猜谜一样非得要猜出作者没有说的意思来,并不是作者的原意,也不是“好”作品的标志。从对学生的影响而言,这往往给学生一个印象,好像越是好的文章,越是让人不懂或不容易懂的文章,到他作文的时候,他也要故意卖关子了,也要故作高深了。这恰恰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以及怎样写的重要原因。
-

在这里,是不是就没有了一个“解”的问题了呢?也不是!但“解”的问题不是从作者那里发生的,而是从读者这里发生的。从作者那里,他是依照不必“甚解”也能让读者感到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的角度而写了这“一席话”的,并且离开了他的这“一席话”就不是他的话了,不是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他并不需要还要有一个“第三者”对他的读者解释自己的作品。不解释,读者就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他这个作品为什么不换一个写法?只有到了读者这里,才有了一个“解”的问题。这个“解”的问题首先产生在一个读者并非原来的作者所假想的读者对象的身上。譬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著作,是写给具有现代物理学知识的读者看的,我们这些不懂现代物理学知识的人是不通过别人的讲解就看不懂的,甚至通过别人的解释我们也看不懂。对于这一类的书,我的主张是不要去看,承认自己不懂就可以了。至多去看一看讲解这些书的书,但那已经不是读这些不易懂的书,而是那些易懂的讲解这些书的书。读这类的书,我们无法感到轻松感、愉悦感,读来读去,读书的趣味就荡然无存了,就不“好读书”了。而对于我们的学生,就更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凡是学生在阅读中感觉不到乐趣而只感到困难的书籍或文章,我们绝对不要逼着他们去看、去读,特别是在语文教材中,不论多么好的文章,只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读不出趣味来,原则上就不应选到这个年级的教材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只要他们喜欢上了读书,你让他读的他去读,你没有让他读的,他也会主动找来去读,假若他一生都是一个“好读书”的人,他的语言知识和才能就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你要是硬按着他的头皮读了几本书,学了几篇课文,而让他感到的却是读书的乏味乃至痛苦,就破坏了他读书的兴趣,而破坏了他的读书趣味,就是扼杀了他语文知识和才能进一步发展的机制。看似让他懂了一些原来不懂的东西,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对于这些需要大量讲解学生才能懂的作品,不是一个如何“解”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应要求他们读的问题。

除此之外,“解”的问题就是一个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了。那么,“理解”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深化呢?是在读者自己人生经验或审美经验的丰富化和深入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俞平伯说《红楼梦》表现的是作者的“色空”观念,李希凡、蓝翎说《红楼梦》表现的是反封建的意识,毛泽东说《红楼梦》表现的是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都是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有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感触之后对《红楼梦》做出的自己的理解。俞平伯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哀,李希凡、蓝翎作为两个青年知识分子更重视青年男女的自由和解放,毛泽东则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感受到了社会的矛盾和社会的斗争。他们的不同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投射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上,就有了各不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对于他们,都不是“甚解”的结果,而是在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结合中自然发生的。他们这些理解,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已经带有“甚解”的性质,而对于中学生来说,那就更像悬在高空的一种理论,无法在心灵中同《红楼梦》这部作品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自然的阅读中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联想。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结论,不但不会有助于他们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理解,同时也会堵塞他们在自己不断成长的道路上重新思考《红楼梦》的可能性,对于他们加深对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没有好处的,会阻断与所描写的人生现象发生经常性联想的途径,以及妨碍了他们深化对《红楼梦》理解的更大的可能性。理解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依靠的是读者本人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的不断丰富化,在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硬要理解作品更深刻的意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伴随着对作品的曲解。这是两种不同的接受方式,一种是感受方式,一种是理性归纳的方式。感受的方式是用整个心灵的,是欲望、情感、意志、理性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它接受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对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完全明确的结论。理性的接受方式运用的仅仅是人的理智的归纳方式,它强化了作品一个方面的意义,而淡化或舍弃了其余的更丰富的内涵。前一种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方式,后一种就是一定要求甚解的方式。我认为,对于我们一般的读者,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学生,还是前一种方式好些。总之,不要“求甚解”,但要“好读书”。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问题,历代很多人提出了见解:

1,元·李冶《敬斋古今黈》:“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2,明·杨慎《丹铅杂录》:“《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俗世之见,后世不晓也。余思其故,自两汉以来,训诂甚行,说五千之文,至于二三万言,陶心知厌之,故超然真见,独契古初,而晚废训诂,俗士不达,便谓不求甚解矣。”
3,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
4,清·方宗诚《陶诗真诠》:“渊明诗曰:‘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盖深嘉汉儒之抱残守缺及章句训诂之有功于六经也。然又曰:‘好读书,不求甚解。’盖又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会,失孔子之旨也。是真持平之论,真得读书之法。”
5,鲁迅《伪自由书·不求甚解》:“先生说:‘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
6,邓拓《燕山夜话·不求甚解》:“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7,词典里采用的解释:“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
8,钱锺书《管锥编》:“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从以上各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都以为“不求甚解”的字面意思是:

不要求(自己读得)“甚解”(书里的意思)。

如果“不求甚解”的字面意思是这样,那这就是陶渊明在谈自己“怎样读书”的问题,是在谈读书方法了。从晋朝到现在,似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理解“不求甚解”的,他们都毫无争议地把“不求甚解”当成陶渊明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了,并对这种所谓的读书方法褒贬不一:

1,清代诗人冯班《杂录》:“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
2,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3,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常的读书方式”。
4,首都师范大学鲁洪生《“不求甚解”误人子弟》:“不求甚解,误人子弟”。

其实,因为对其中“求”字的误解,导致他们都从根本上误会了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意思。他们都把这里的“求”字理解成“要求”,但“求”字还有另一种意思即“寻求”。这里的“求”字正是“寻求”的意思,用法跟“为什么”的“为”一样,是表目的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在说“好读书,不为甚解”,是陶渊明在谈读书目的,意思是: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不(是为了)寻求“甚解”(才喜欢读书的)。

为什么陶渊明在说起五柳先生“好读书”的时候,会特别强调他不是为了寻求“甚解”才“好读书”呢?历史上有很多用心读书的故事,在“欣然忘食”的五柳先生之前,就有“铁锥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结发悬梁”的孙敬、“囊萤夜读”的车胤等等。但是,他们都是在为了将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勤学苦读,他们之所以“好读书”,正是为了得到“甚解”。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言外之意是:五柳先生很喜欢读书,可他不像别人一样是为了学到什么才喜欢读书的。这是从反面来讲述五柳先生“好读书”的原因。接下来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从正面讲述五柳先生喜欢读书的原因。“每当他在读的过程中有所会意的时候,就会高兴得饭都忘了吃”。行文至此,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就交待清楚了,原来,他只是为了追求“会意”时产生的那种“欣然”,他只把读书当作消遣、自娱的一种方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只是在描述一种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的从容态度,从而强化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凡脱俗。持这种读书目的并以这种从容态度为美的人也不止陶渊明一个,同样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钱锺书,就在《写在人生边上》序言里说:“……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

另外,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五柳先生传》的主题是通过对五柳先生的介绍,来表现他“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脱。那么,陶渊明不可能在里面谈“读书方法”这样技术性的话题,这与全文主题无关。相反,陶渊明很可能在里面谈“读书目的”这样的关系到五柳先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不是为了“甚解”而是为了“欣然”才“好读书”,这突出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特点,也与后文“常著文章自娱”一句相呼应。

众所周知,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的别号,《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其实,如果我们对陶渊明稍加了解,就会发现,不是为了“求甚解”而是为了自娱才“好读书”,这正是陶渊明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他在《归去来兮辞》里也说:“乐琴书以消忧”,这几乎算得是同一个意思的另一种说法。

原文:好读书,不求甚解
出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释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追求心领神会,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

读到好书的时候,只求领会其精神,而不抠字眼,

马南邨写的不求甚解的观点是什么?
答:第三段,这一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基础则是好读书.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第四段,分析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本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

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
答:一代学人邓拓在《杂文四则》中对不求甚解这样评析: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会意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后贯通,了解其意。我颇同意此观点之提法,“不求甚解...

议论《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什么是“好书”?“好书”是读过就懂的,“读”与“解”同时完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 □“解”有两种方式:一是感受方式,一是理性归纳方式。第一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后一种是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常的读书方式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

"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分别是古代谁的读书方法?与之相反的读书...
答:第四,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由于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献、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以为他是天生的。他不同意,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锐和全神...

不求甚解最早在哪个朝代,谁说的
答:"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朝,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也不一定是“不求甚解”的出处,我们涉及这个成语都是在高中课本上,刚我问了一下历史的老师,他说这个最开始的出处无从考证,现在我们都认为是陶潜说的,但是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啊,真正第一个说...

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答: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怎样理解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答:我觉得是,只是喜欢读书的乐趣,并不刻意追求书本中的主旨内涵或写作手法之类的技术层面的知识,强调读书带来的那种美妙、舒适、快乐的感觉。注重潜移默化,不强求。

为什么五柳先生是一个读好书,不求甚解的形象
答:不求甚解原意为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今意为: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A陶渊明并非真是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下,不要死扣住不放。B陶渊明主张读书会意,但是真正会意又不容易,所以只好用不求甚解一笔带过。一、体现虚心品质。二、说明读书方法,不...

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答: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朱潜光的咬文嚼字与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应怎样看
答:节选文段的“咬文嚼字”专指读书,朱光潜的文章中的“咬文嚼字”兼指阅读和写作。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认为读书要“咬文嚼字”,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而马南邨先生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又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