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的几种用法该怎么运用,什么情况下

作者&投稿:皇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的几种用法该怎么运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文:但我也后悔跟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种游览的乐趣。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那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所以)来这游玩并题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耐心地久立远视,(来)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

  (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老婆婆常对我说:“某个地方,你的母亲就站在那里。“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①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高中文言文中“而”字,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答: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

文言文中的而有几种用法
答:文言文中的而有6种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或动作同时存在或进行,且它们之间没有矛盾或冲突。例如,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示舍生和取义这两个动作同时存在,且它们之间没有矛盾。2、表示转折关系:这种用法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或动作之间有转折或变化。例如,人而无信,不知...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总共有哪些?
答: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

而如果文言文
答:4.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请举个例子
答:“而”是连词,它有三种主要用法:第一种用法等于现代的而且,如:国险而民附。(《三国志 隆中对》)但不是每个“而”字都能译成而且。有些“而”字只能不译,它只表示前后两件事的密切关系。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第二种用法等于现代的但是、可是,如:舟已...

文言文而字所有翻译
答:1. 高中文言文实词而字的翻译都有哪些 “而”是虚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的几种用法该怎么运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
答: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

求文言文中虚词“而”字的用法归纳
答: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动〉1. 如,好象 [seem;like]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1.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如优孟摇头...

而文言文承接
答:1. 文言文 而 的用法有时是承接,有时是并列,两者有何不同 不同:表示承接时,通常“而”的前后的动作存在时间的先后性 表示并列时,“而”前后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比较随意 但要求其前后词性质或是意思要有并列的关系。 比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举例
答:1、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作定语。 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2 . 副词,译为就、才。例句:然则何时而乐耶。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句: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