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两个孩子总是争来争去,谁都不让着谁,有什么好的方法能改变吗?

作者&投稿:宾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对待不听话的孩子~

(一)向孩子解释行为规范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和成人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的是,在提醒孩子时.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记得吗?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才不会妨碍别人,”“记得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它东西一律不买!”

成人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二)以周围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成人的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除了语言,成人可以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来纠正他或引导他,或者可以建议孩子:“你看!可以照那个叔叔那样做”“你要像那个小孩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他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

(三)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其它不听话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满足他的愿望。父母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才去处理。

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响应坏行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但成人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小孩,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一味的称赞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礼貌”“很热心”……,使孩子的行为更具体性。

(四)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因素(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成人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说要纠正他的行为。

此时利用“严肃的谈话”,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的工作,请他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他的良知,思考自已的不当行为。

曾经有一位中班的小男孩告诉我,他前一个晚上和爸爸到书店喝茶,做“Man’stalk”,我问他谈了什么,他断断续续的告诉我“爸爸和他谈他和姐姐经常打架、吵架的事”,爸爸跟他说:“姐姐很爱你,经常照顾你、送你东西,但姐姐也有很多的苦恼,像一年级的功课很多,有很多的美劳要做,如果姐姐在做功课时,去烦她、动她的东西,姐姐也许会因此没完成功课而被老师责骂,你希望这样吗?”他还说爸爸给他很多的建议,例如,“姐姐写功课的时候,你可以打计算机,也可以陪小狗玩,向姐姐借东西时要有礼貌,并且用完要赶快还,不要霸占。”

很有意思的一个man’stalk,爸爸利用一个不错的场所,严肃的指出孩子不好的行为,并提供他可以做以及如何做的建议,以纠正孩子的行为。

(五)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成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而没有细心纠正他。事实上,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它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六)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和荣誉心、自尊心,很在意他人的观感,尤其是团体生活中,幼儿园幼生及小学生都很在乎学校老师对他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不好的行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时上床,并且都要胡闹一番,有时透过老师的指导与要求,利用说话课,谈一谈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并且称赞准时上床的孩子,这样比父母千叮万嘱还有效果。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好的行为或已纠正过的行为,老师不妨把赞美的话写在联络手册上,回家后让父母再一次称赞他、肯定他。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请园方老师留意这件事,并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里也要实行相同的规则,双方贯彻执行,一直到他习惯纠正为止。当然家、园双方要事先沟通好,规则也要相同。

(七)针对不同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还有属于孩子自己本身的气质,例如:对于动作迟缓的孩子,要利用机会给他容易达到的成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则需要激励。

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1、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做跟学校教育的价值观相违背事情和行为,简单说就是学校教孩子要有礼貌但是你在家里骂粗口那就是相违背;然后,家长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不要再孩子面对向学校一边倒,例如有时候孩子在学校受委屈,有的家长为了维护学校的权威不分青红皂白责怪孩子;还有,家长要使家庭的功能尽可能发挥出来,并让家庭成为学校的互补,例如孩子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家庭是孩子从学校的场景转移出来休息获得温暖的地方,不要让家庭变成第二个学校,甚至变成比学校还要学校的地方;最后,在孩子的学业上,家庭要充当学校的延伸,这跟第三条并不矛盾,因为学习上紧靠学校并不能成事,第三条和第四条是辨证的关系,需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希望能帮到你!
2、首先你要是与孩子是平等的关系,是朋友,参与意味着你们有同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正所谓你要蹲下身来跟孩子交流,这是其一;然后就是聆听,不要臆断,孩子很多时候有困惑,但是他们的阅历有限,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甚至有时候表达了相反的意思,给孩子时间就是给家长自己时间,耐心细心地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只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听到孩子最真切的想法,这是其二;家庭教育,之所以有家庭两个字,说明是家庭性质的,既不是普通教育也跟学校教育有所区别,家庭就应该有家庭的功能,给孩子安全,给孩子爱,给孩子理解和包容,不要把家庭变成第二个学校,不要越俎代庖,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在学习上是补充,不是替代,更不能是复制,这是其三;最后一点,孩子的成长成熟,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大很大的一部分是模仿的过程,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以身作则是家长参与孩子成长成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这是其四,也是最为精华的一点。

3、其实你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什么时候或者说满足什么条件的时候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孩子玩耍的时候总是很自觉,对不对,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要孩子自觉学习那么对孩子来说,学习一定不能是很难很难的,难度难到他们觉得痛苦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要适度,不要揠苗助长,胡乱给孩子增加学习任务,学习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智力发展规律,说到这条,你就需要去研读一些发展心理学的内容;然后,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是有明确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快乐,那么假如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就能源源不断产生动力,这里的目标对于大孩子来说,可以是理想,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就可以是家长带他们出去游玩,吃喜欢吃的东西,但是我必须提醒你,不能用物质条件来激励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偏差,他们会觉得我学习是为了拿到那些物质的奖励而不是为了自己,坚持用精神和口头的奖励作为孩子的目标和动力;最后,孩子在玩耍中之所以可以自动自觉是因为他们无时无刻都能体会到玩耍带来的成功感,这是一种正向的强化,那么在学习中,如果孩子能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不断的自我强化,他就能坚持自觉学习,同时,家长也可以给予孩子这样的成功感,家长要怎么给孩子带来这样的强化呢?那就是要做到积极关注,积极关注就是要看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跟前面提到的一样,以精神肯定为主,当然不是只说好不说坏,而是不能只说坏却看不到好。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4、首先是积极关注,也就是要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当然不是只说好不说话,而是要避免只说坏没有好;然后是换位思考,你要习惯于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做角色扮演,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希望爸妈怎么做,当然这不是说什么都顺着孩子,而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还有就是尊重,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无论何时何地都把孩子作为小屁孩来对待,其实孩子有时候很多事情他们想得比家长还要透彻,不要因为是孩子提出的意见就忽略;最后还有倾听,孩子的想法也好,孩子的不满也好,孩子的情绪也好,你必须要倾听才能理解,很多家长发觉当他们长期不倾听孩子的话,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他们很快就会永远失去跟孩子良好交流的机会,同时孩子也会习惯于不表达自己,造成叛逆等等现象。

5、对于这么小的孩子你必须蹲下来,在她的角度去想,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爸妈怎么跟我沟通,这招百试百灵,当然不是说家长不能管教孩子,但是方式可以很多样,例如孩子嘴馋忍不住吃零食,那么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用其他的奖励去替代吃零食带给她的满足感。另外还有些小技巧,假如孩子喜欢吃糖,一个一个的给孩子,孩子是不会满足的,但是如果你一次就给他五个,孩子就会很满足,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守恒,就跟那个很有名的给猴子酬劳的故事一样,一个一个给往往比一次给五个要给的多,但是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再譬如孩子喜欢喝饮料,在还没形成守恒的孩子看来,他们只知道看高度,他们没有底面积的概念,你拿个细细长长的杯子给孩子喝比那个扩口的杯子给孩子喝带给孩子的满足感更多些,细细长长杯子她喝一杯就满足了,实际上喝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扩口的杯子可能她喝十杯也不能满足。

6、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基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从家务开始,从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杂务开始,收拾自己的屋子,衣服就算自己洗不了,自己拿去洗衣机洗也是好的;然后是从培养孩子健康理财观开始,自己打理自己的金钱是独立的一个必须学会的技能;再有就是学会计划,一个孩子如果不会自己计划自己的生活或者学习,他就不可能可以独立,永远都会依赖别人;最后还有就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独立,那么他就肯定会有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如果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家长不尊重,那么家长怎么能奢望孩子独立思考呢?时间仓促不尽详尽,希望帮到你!

7、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和案例
1 婴儿前期(0-2)信任对怀疑(0-1.5)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生命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需要得到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指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对自己的信任感。对那些受到适当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如果儿童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基本需要的照料。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艾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婴儿可能认为世界是危险的,这里的人是不可信任或不可靠的。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照料者。
参考故事:
薛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坐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薛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薛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薛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薛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薛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婴儿后期(2-4)自主对羞怯(1.5-3)
一周岁以后,儿童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他们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在大人介绍自己时用手捂住自己脸的孩子,就是缺乏自主性的儿童。
这一阶段儿童出现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倾向,渴望自主,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自我照料外,他主要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探索新世界。幼儿能够更好的控制肌肉,肌肉能以自己的双脚走路,开始能够控制外部世界,凡事都喜欢自己动手而不愿他人的干预。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讲究卫生等等。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可能引起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耻。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父母。现代父母的特点:干预太多。
参考故事:
陈啸宇从小就喜欢黏着妈妈,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吃饭散步、穿衣洗澡都离不开妈妈,而且这些非要让妈妈为他做。妈妈虽然累一点,但看到孩子这样亲近自己,感觉非常幸福。可是孩子渐渐大了,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穿衣了,而他却不能,幼儿园老师为此总向父母告状。有一次吃鸡蛋,他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平时吃鸡蛋,都是妈妈剥好蛋壳送到他嘴边的。看到孩子没有自主能力,妈妈也很着急,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得不寻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诱因分析:
如今的孩子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掌中宝,自幼就在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他们包办,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这样不仅使孩子丧失自主的权利,长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极差。该阶段大多数儿童产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相反,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而这些正是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3 幼儿期(4-7)主动感对内疚(3-6、7)
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以外,开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这时如果成年人过多的干涉,儿童将会缺乏尝试和主动性。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有关。儿童试图象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责任。他们有时候采取的目标或活动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冲突的,这些冲突可能使他们感到内疚。成功地解决这些危机要求达到一个平衡:儿童保持这种主动性,但是要学会不侵犯他人的权利、权益和目标。主要的社会动因是家庭。成功形成主动性是产生雄心壮志和目标感的关键。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他们体会到一项任务完成的喜悦,否则,会产生内疚感,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这种主动感是指导儿童以后成功的关键。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参考故事:
判若两人的晶晶
3岁半的晶晶在2岁多一点就上幼儿园了,可是在家里活泼开朗的她,到了幼儿园就像换了一个人:她总是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接近任何人,不说也不笑,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老师提问题时她回答的声音小得只有她自己能够听见;别的小朋友在做操时,她却木木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晶晶妈的早期教育
讲故事、早期识字、培养英语语感、接触大自然,看见什么讲什么……只要是可借鉴的育儿资讯,能做到的她都努力实现,她的希望只有一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抓紧每一分钟的宝贵时间,给孩子的小脑袋里输入更多的东西,晶晶妈几乎很少带孩子去串门,因为她总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她常用别的孩子串门的时间,带晶晶唱歌、画画、听英语歌曲、玩识字卡片。晶晶妈自从有了孩子,再也不做美容、不逛街了,她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让她欣慰的是,晶晶在她的教育下聪明可爱,不但会说儿歌、背古诗,识字量也超过了500个,偶尔还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短句,各种形状、常见的颜色、百以内的数字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
晶晶妈的反思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晶晶妈开始发现晶晶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了:别的孩子在看到同龄的小朋友时都表现出喜悦与兴奋,而晶晶的脑子里却根本没有和别人交往的概念,更不懂得应该怎么与人交往。晶晶妈带晶晶进行饭后散步的时候,她总是拽着妈妈的手,从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当见了邻居或熟人,不论妈妈怎么让她打招呼,晶晶都总是躲在妈妈后面,着急地拉着妈妈走。
晶晶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她觉得自己只顾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却忘了孩子终究是社会中的人。一个没有交往能力的人,就算素质再高也没有用武之地!两年以来,晶晶接触的人除了爸爸妈妈就是一些亲戚,晶晶妈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想到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去过集体生活,把她送到幼儿园去。晶晶妈马上到网上查询了关于孩子入园的有关信息,她看到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可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由于晶晶已经达到了上述的能力,因此晶晶妈决定把晶晶送到幼儿园去。
晶晶在幼儿园的表现
由于公立幼儿园只招收3岁以上的孩子,晶晶妈为了早点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锻炼,最后选择了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私立幼儿园。晶晶所在的小班一共有20个孩子,年龄都在3、4岁左右,其中只有4个女孩。由于男孩子比较多,又调皮,而晶晶是最小的,所以男孩子们都喜欢围着她玩。从来没接触过生人的晶晶,突然接触了那么多的人,使得她整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看着别的小朋友都能很快就把碗里的饭吃干净,而自己总是把饭吃得到处都是,这使得晶晶感到很着急。回家后,晶晶经常一边玩玩具,一边嘴里一遍一遍地反复说道:“不去幼儿园,我怕。”有时夜里还会因此哭醒。但是晶晶的这种表现却没有让妈妈担心,并且这种情况很快就结束了,这倒不是因为晶晶适应了环境,而是因为小小的她已经学会了做“两面人”。在幼儿园里,面对着那些爱闹爱动的小朋友,晶晶怕到了极点,因此她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她从不和任何小朋友说话,幼儿园里有意思的活动她也不敢参加,因为她既跑不快,也跳不高,说话的速度也远不及其他小朋友快。在私立幼儿园里,晶晶的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一回到家里,晶晶很快就忘了幼儿园,一下就转换了角色,又重新变得活泼爱笑了。此时,妈妈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晶晶由以前不和小朋友接触,到现在变成了一见到同龄的小朋友就怕,甚至被吓哭。
晶晶满3岁时,妈妈将她转到了公立幼儿园。幼儿园老师每月都与家长就孩子的情况进行一次沟通,在沟通中晶晶妈了解到:晶晶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比较聪明的,记忆力也极强,但是晶晶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动作慢得就像电视里的分解镜头。她没有表现欲望,也看不到同龄孩子的活泼模样,并且从来不敢主动和老师说话。晶晶妈不禁愕然,她忽然觉得自己这么耗尽心血的早期潜能开发,为什么却使孩子成了这样?将来晶晶该怎样走进社会啊?别让孩子“与世隔绝”。
片面早期智力开发VS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在晶晶这个例子里,晶晶妈在孩子入园前片面地强调早期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晶晶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顾此失彼,使晶晶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当晶晶妈意识到孩子没有交往能力后又强硬地将自己的思想加给孩子,在晶晶完全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时,就将孩子送到了幼儿园里去“学习”与人相处的本领。由于晶晶在入园时的年龄只有2岁,而幼儿园里与晶晶同班的孩子都是大晶晶至少1~2岁的,晶晶与这些哥哥姐姐在体力、心智、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的悬殊,当她一次次地受挫之后,不仅没有学到任何的与人相处之道,反倒将自己本身所有的自信心、交往的快乐感都在幼儿园里消磨掉了。
4 童年期(7-12)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
儿童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竞争,不可避免到遇到成功或失败,如果体验到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为他们以后积极进取打下了基础。如果失败了,就会体验到一种无能感,对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这一时期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希望通过自己勤奋的活动以获得成功,这一阶段属于学龄期,儿童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这一阶段儿童经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如果很勤奋,儿童获得社会和学习技能,从而感到很自信。不能获得这些技能会使儿童感到自卑。主要的社会动因是老师和同伴。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5 青少年期(12-18)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对“我是谁”的回答,如果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建立了,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影响以后的职业选择。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更多的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的整合起来,个体遇会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研究表明,角色同一性建立的情况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获得角色同一性。第二种是拒斥,即个体未充分考虑到将来的各种可能性,而是把这种选择权利交给父母或其他人;第三种是同一性迷乱,未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将来的人生目标形成定论。最后一种为同一性延迟。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他们必须建立基本的社会和职业同一性,否则他们就对自己成年的角色感到困惑。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社区中的同伴。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艾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6 成年早期(18-25)友爱亲密对孤独(18-25)
如果发展得较顺利,找到比较满意的配偶,那么将会体会到亲密感,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将会体验到一种孤独。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或共有同一性)。没有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会使儿童感到孤独或孤立。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爱人、配偶或亲密朋友(同性或异性)。
7 成年中期(25-50)繁殖对停滞(25-60)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兴趣扩展到下一代。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成人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殖。他们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繁殖”的标准是由文化来界定的。不能或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会变得停滞或自我中心。主要的社会动因是配偶、孩子和文化规范。
8 成年后期(50以后)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以后)
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很充实,没有虚度,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认为自己的生命周期与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如果说达不到这种感觉凡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苦短,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老年人回眸生活,认为它既是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也是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和实现目标。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历,决定着最终的生活危机的结果。

亲爱的,老大叛逆,老二爱哭。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要么唱反调,要么叫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于是就成为我们眼中的叛逆了。看到别人家的两个孩子之间相处融洽,别提多羡慕啦。我来帮你出出主意。
1、家有大孩子,很可能妈妈怀孕时,他可能那一瞬间心里就不舒服了,然后有可能是在整个你怀孕的时候,他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他讲,你的爸爸妈妈可能不爱你了,因为现在整个这个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有的时候,大人只是为了逗逗孩子,无形当中伤害到了孩子,所以他可能对弟弟本来就是一种本能的排斥,那么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太喜欢弟弟,当然也不会让着弟弟。如果你还来指责他的话,他更加觉得爸爸妈妈对他的这种尤其是妈妈对他不接受,向着弟弟。
2、还有可能是觉得平时爸爸妈妈的行为让他难以接受,比如说:但凡家里出什么事会先质问是不是哥哥做的?久而久之,哥哥也懒得去解释了。他只会觉得妈妈很多事对待弟弟时没有原则,觉得弟弟小不会做出什么事。弟弟撒娇,妈妈很容易失去原则妥协了。反过来,妈妈又总说哥哥。这种情况也会对爸爸妈妈积怨。
3、再有呢,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家长以为孩子还小,孩子受同学和老师信息不同于家长,或看书越来越多了解世界信息越来越多了,孩子迅速成长,但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又没同步跟上,爱玩游戏等,但在父母眼里却是孩子不自觉,开始监控孩子,认为孩子有问题,于是孩子就想办法跟爸妈斗。
4、又或者说,当孩子要做某件事,妈妈是尊重孩子给他选择权还是控制孩子什么都帮他做主呢?孩子认为怎么做都是这样,怎么说家长都不会采纳自己的意见,不太敢和爸爸妈妈说心里话了,其实孩子挺可怜的,被打骂后只能自己去消化,爸妈又不能去沟通,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行为表现为破罐子破摔—既然你认为我做的不够好,我只能这样了,原因孩子唯一沟通的渠道被爸爸妈妈关闭了。孩子又认为造成这样的就是爸爸妈妈,有情绪,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
以上这么多情况怎么办呢?我把其中一个问题来具体说说怎么解决?
其实第一、二种情况可以把论语的一些内容给利用上的话,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论语上就讲到了: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其实讲的就是我们一个人想让别人听我们的。我们希望有自己有领导力,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哥哥对弟弟,他希望弟弟听她的,对不对?我们怎么办?就是像论语说的那样子,我们想让别人听我们的。通过强迫别人能有效吗?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真正达到效果得像论语这样去做,像这个众星拱之这样的方式去做。再通过论语: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告诉他怎样拥有领导力,那么当你能够表现出对哥哥这份尊重之后,有可能会达到这种效果:
我就拿我家两姐妹来说吧:我们经常都是告诉妹妹,要听姐姐的话,对姐姐经常说,你是大姐,妹妹肯定要听你的。而每次姐姐听到这话时,前一秒可能会因为妹妹无理有些生气,后面却又能耐心帮助妹妹。因为妹妹也喜欢跟在姐姐屁股后面,所以当姐姐跟她说道理时她会很容易接受,反之,爸爸妈妈都没有这效果。也就是说当我家姐姐感受到我们把她看成第一位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被爸爸妈妈重视了,当她知道原来她可以参与到自己的妹妹的成长的时候,她会建立起这种责任心。然后我们再指导她如何能够更加有能力去领导别人,去管理好妹妹,指导她这种责任心,那么这姐妹两个之间啊,就不是互相生气了,而是相亲相爱了。
其实上面这个解决办法以及以上这些叛逆的分析都是璐瑶妈妈在智慧人生课(原名:育儿课)、璐瑶妈妈的论语课讲到的。璐瑶妈妈常说: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两个孩子,先把大的带好了,小的就顺带了!多给孩子听论语,从小种下正能量!
我们遇到孩子叛逆,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好好跟孩子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最伤心,最尴尬的事情,让宝贝放下芥蒂;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转盘游戏,抓阄游戏等,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平等辩论重要的事,了解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让孩子给我们谋划策……具体怎么做,更多智慧都可以通过学习璐瑶妈妈的智慧人生课找到解决办法,让我们少走弯路。

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大程度来源于父母的态度。在家里老大应该有老大的地位,这个需要妈妈来给小宝多强调和巩固。同时要先把老大带好,老二就会有样学样。有个简单易操作的办法,可以慢慢去落实:
跟老大好好谈一谈,我们是最亲的亲人,弟弟让我们生气了,我们就哈哈一笑了之,生气不能超过10分钟,超过就拥抱一下算是结束。
习惯的养成,其实不需要理由,但是妈妈需要先以身作则。我们妈妈自己格局要大,我们首先能否做到一笑了之?妈妈遇事气定神闲,孩子们自然会有样学样。把唠叨换成和孩子们聊聊历史上名人的例子,让历史人物来影响孩子们。也可以和孩子们扮演生气双方来情境表演,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最后,不要忘记孩子们如果做到了分享彼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的表扬,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分享真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也是家有两宝,不过我家哥哥是处处疼着弟弟,弟弟哭了,哪怕我晚去两分钟,哥哥就急的不行不行的了。我想跟我从孕期就注重把哥哥放在首位是不无关系的。
您家孩子现在已经稍大一些,而且已经形成目前的状况,我认为妈妈首先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准备好去改变,孩子都是好孩子就在于我们家长如何引导,但这个引导和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妈妈一定不要着急,要有耐心一点点去改变。其次,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多给孩子们心灵上去种麦子,比如论语,比如三字经,也比如名人故事,从大的方面帮助孩子们培养格局和胸怀,另外,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温柔智慧坚定淡定,比如陪哥哥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小宝安排上一个“重要”角色,比如一起情景法玩起来,比如轮流当老师等等;至于什么吃的喝的这些零零碎碎,妈妈要一视同仁。
最后建议妈妈一定要注重营造欢乐的家庭氛围,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点,扬长避短,让孩子都争着抢着去成为那个有担当有责任人。其实这些我原来也不知道,不过自从学习璐瑶妈妈课程尤其学习璐瑶妈妈的智慧人生课程后我自己改变很大,家庭氛围都在改变。希望能帮助到你。

家里两个宝贝总是争来争去,谁都不让着谁,在很多二宝家庭中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对于宝贝们的争抢问题,一方面需要父母来引导,另一方面,父母对待宝贝争抢的态度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从引导方面看,可以从小给宝贝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比如历史中有很多谦让的故事,另外像很多国学经典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也需要给宝贝们熏陶,比如论语中讲到的如何做人的问题,在生活中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兄弟姐妹,如何对待他人,这些需要从小给宝贝们熏陶起来。另一方面,当宝贝们出现争吵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因为小宝年龄小就格外偏爱。在处理此类事情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在宝贝面前示弱,让两个宝贝自行解决此类纷争问题。

一个管一个啊。妈妈帮老大学习,爸爸就另老二去吃好吃的。互相别看见。

其实你们的问题。就是给他的零食不够分配。别舍不得。你们不吃小孩要吃。

家里两个宝宝经常会出现争抢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如何处理?_百度...
答: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家里是有规矩的,不要让他们总是争来争去的。有了一定的规则之后,相信两个人之间的吵闹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如果说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特别大的时候,父母也可以让两个孩子去商量如何解决事情。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孩子们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同时也会让他们知道如何遵守家里的规则。而且...

两个孩子在家里打架,该管吗?
答: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两个孩子总是有闹矛盾,父母应该分开养吗?
答:两个孩子总是有闹矛盾,父母应该分开养吗?其实对一个二胎家庭而言,孩子是不用分隔来养育的,因为他们是最不益于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有效的沟通,不益于他的健康快乐成长。如果把两个孩子分开来养得话,会有什么样的难题?1、两个孩子长久的分离,不在一起,针对两个孩子中间真情中间的塑造是有很大...

怎样处理两个孩子之间争一个东西?作为家长你是帮哪边?
答:对待孩子不能像和成人世界里面应酬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相提并论。不能硬来,要循序善诱。 第一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家长不要急着去解决问题,试着让孩子先去自己解决。 第二步: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当孩子在争夺一个东西时,我们可以试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呀?看起来你们都很喜欢呀。”...

两个孩子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如何避免他们之间的争吵?
答:比如说对于早餐的争论或者对于弟弟抢哥哥玩具的争论,如果双方突然之间吵得非常厉害的话,那么妈妈就要出来主持公道,这个玩具最开始是谁的,那么谁先玩几分钟再让给另一个,或者这个玩具是谁的那就属于谁,然后另一个去玩别的玩具。当妈妈学会帮助这两个孩子树立底线,提供一些解决争论的方式之后,孩子...

老大的脾气变大了,两个孩子经常争宠和打架怎么办?
答:兄弟姐妹原本就是最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相互尊重不,要对两个孩子区别对待,更不要随便的打骂。很多家长不敢单独让两个孩子在一起生,怕他们会打架,即使情况恰恰相反,有时候不妨放手让他们一起去玩儿。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总是一会儿哭闹一会儿打架,但是父母不在了,两个孩子反而...

两个孩子争一个玩具,大点的孩子该不该让着小点的孩子?
答:引言:国家三胎政策的开放,现在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有俩个孩子以上,父母们如何一碗水端平也是很令人头疼的问题。一、两个孩子争抢玩具,大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让着小的孩子?在两个孩子争抢物品时,家长们通常都会不问原因就让大一点的孩子让着弟弟妹妹。这对大一点的孩子是很不公平的,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

俩孩子总是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家长应该在中间调节吗?
答:俩孩子总是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家长应该在中间调节吗?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大人就应该没有必要去参与了。孩子之间有一个特定的相处模式。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要学会如何和身边人相处。即使孩子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妥当,大人也不要过多的参与。当孩子抱怨身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时,你只需静静地倾听...

两个孩子少不了打架争吵,家里两个孩子打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答:第三,将两个孩子分开,尽可能带他们到不同的房间,让他们有时间冷静下来。这也可以防止两个孩子在不了解情况的重要性的情况下互相伤害。第四,当他们停止哭泣或喊叫,情绪平静下来时,分别询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孩子虽小,但天性纯真美丽,所以内心其实明白他们是非斗争,作为父母,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去...

二胎家庭中两个孩子总是有矛盾,该如何教育?
答:而且大孩子的心思一般会比较敏感,父母要多想办法来安慰大孩子,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再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玩,这样大孩子的这里面也能够更好的去接受小孩子。三、给孩子制造很好的机会家里两个孩子总是有矛盾的话,家长在公平公正的处理完并且及时的安抚完大宝宝之后要尽量的给两个孩子制造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