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代古琴发展

作者&投稿:笪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古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其代表曲目~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千年以上历史
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先秦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

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甲骨文中有琴字,不过它可能从像箜篌这种中东竖琴发展而来,而箜篌最早出土样本是在新疆省且末县,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与琴相似的最古实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筑和十弦琴。筑长度与现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琴的一半,琴体较厚,琴面不平,无徽位。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琴头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有一足,很像单足的夔,有礼器的象征。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1]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而在先琴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当时琴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而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后人附会作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两汉

古琴(7张)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 此外还有刘向所著《说苑·琴录》,扬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和恒谭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乐谱可追溯到汉朝。
魏晋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嵇氏四弄”,现存同名琴谱载于明代琴谱,可能并非原作;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隋唐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唐代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期间著名琴人还有李白、白居易、韩愈、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元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1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耶律楚材和苗实等。宋季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明清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汪芝、蒋克谦、杨抡、严澄、徐常遇和乾隆等。[2]
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查阜西带领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等书,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传授琴艺。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历代琴书
古琴琴谱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古琴打谱,是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由于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只是记明弦位和指法,其节奏又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因此,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
打谱非常费时,所以琴界用“大曲三年,小曲三月”来形容这个过程。
从前的琴家,在打谱后会在琴谱上标注工尺谱以及断句。当代打谱已经结合西方的五线谱或简谱,这比工尺谱更快捷和易推广。
十大名曲
1.广陵散
2.高山流水(唐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酒狂
5.关山月
6.潇湘水云
7.阳关三叠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兰
11.忆故人
其他名曲
普庵咒
长门怨
阳春
白雪
长清
离骚
龙翔操
梧叶舞秋风
墨子悲丝
孔子读易
秋塞吟
雉朝飞
孤馆遇神
凤求凰
秋江夜泊
捣衣
鸥鹭忘机
乌夜啼
神人畅

名派
(一)浙派
派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始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三)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孔山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朱默涵、丁承运等。
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庵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七)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九)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传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连珠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独幽琴·灵机式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龙吟琴·响泉式   一池波琴·神农式   飞泉琴·连珠式   宋 代   玉壶冰琴·神农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万壑松琴·仲尼式   铁客琴·凤势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叶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然而,与繁盛的歌舞燕乐相比,古琴音乐在唐代多少显得有点落寞。白居易在《废琴诗》中不无感叹地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可知古琴音乐在唐代不为时人所重的遭遇。
尽管如此,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知音。不仅不少文人与琴人之间有着很深的交往,而且不少著名的文人本身也弹奏古琴并参与琴曲的创作,著名的如王绩、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温庭筠等等。由于他们对琴曲有着深较层次的理解,在他们的诗篇中的一些生动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对于理解琴曲的内在含义和了解当时琴乐发展的状况,均有着一定的意义。唐诗和唐文中保存的有关琴曲、琴家、演奏、欣赏等方面的评论,是研究唐代古琴音乐的珍贵资料。从这些诗文的生动描绘中,使后人得以领略当时象董庭兰、蜀僧睿、陆僧辩、李山人、蜀道土等人的精妙演奏,以及古琴音乐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古琴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涌现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琴家,如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颖师等,这些琴家不仅以其高超的演奏技术获得当时人们的尊重,而且在搜集、整理、加工传统曲目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唐代琴家在继承传统的琴曲的基础上,还有许多新的创作。晚唐琴家陈康士据屈原同名长诗创作的《离骚》,就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琴经典名曲。晚唐琴家陈拙和陈康士大体同时,撰有《大唐正声新徵琴谱》十卷,《琴籍》九卷和《琴法数勾剔谱》等,可惜均已不存。随着唐代大量传统琴曲的整理、新琴曲的创作传世,以及琴曲谱集的刊传和编纂,这一切促使唐代古琴的记谱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与发展。一般认为,古琴由文字谱到减字谱的划时代的变革,也由中唐时期琴家曹柔完成的。
唐代琴曲艺术的提高也推进了造琴工艺的发展。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来看,隋唐时期在古琴的斫制工艺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唐代最为著名的斫琴家是四川雷氏家族,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雷家世代造琴,有名的琴匠有雷威、雷俨、雷绍、雷会、雷珏、雷文、雷迅、雷霄等。今故宫博物院所藏唐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枯木龙吟”琴等,经专家考证,皆为雷琴。其它有名的唐代斫琴名家还有郭谅、沈镣、张越、冯昭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然而,与繁盛的歌舞燕乐相比,古琴音乐在唐代多少显得有点落寞。白居易在《废琴诗》中不无感叹地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可知古琴音乐在唐代不为时人所重的遭遇。
  尽管如此,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知音。不仅不少文人与琴人之间有着很深的交往,而且不少著名的文人本身也弹奏古琴并参与琴曲的创作,著名的如王绩、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温庭筠等等。由于他们对琴曲有着深较层次的理解,在他们的诗篇中的一些生动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对于理解琴曲的内在含义和了解当时琴乐发展的状况,均有着一定的意义。唐诗和唐文中保存的有关琴曲、琴家、演奏、欣赏等方面的评论,是研究唐代古琴音乐的珍贵资料。从这些诗文的生动描绘中,使后人得以领略当时象董庭兰、蜀僧睿、陆僧辩、李山人、蜀道土等人的精妙演奏,以及古琴音乐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古琴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涌现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琴家,如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颖师等,这些琴家不仅以其高超的演奏技术获得当时人们的尊重,而且在搜集、整理、加工传统曲目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初唐琴家赵耶利(563—639年),曹州济阴人(今山东曹县),史载他“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因其琴艺而被时人称为“赵师”。董庭兰(约695—765年)是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琴家,他和唐代不少文人都有着很深的友情,如高适、李颀、房琯等。《神奇秘谱》中有《颐真》一曲,传为董庭兰所作。薛易简是天宝年间翰林院的古琴待诏,著有《琴诀》一卷,主张弹琴应“声韵皆有所主”,强调演奏时要“定神绝虑,情意专注”。指出了古琴演奏的“七病”,如不得“瞻顾左右”、“摇身动手”等,这些琴论均为后世所沿用。

  唐代琴家在继承传统的琴曲的基础上,还有许多新的创作。晚唐琴家陈康士据屈原同名长诗创作的《离骚》,就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琴经典名曲。晚唐琴家陈拙和陈康士大体同时,撰有《大唐正声新徵琴谱》十卷,《琴籍》九卷和《琴法数勾剔谱》等,可惜均已不存。随着唐代大量传统琴曲的整理、新琴曲的创作传世,以及琴曲谱集的刊传和编纂,这一切促使唐代古琴的记谱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与发展。一般认为,古琴由文字谱到减字谱的划时代的变革,也由中唐时期琴家曹柔完成的。

  唐代琴曲艺术的提高也推进了造琴工艺的发展。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来看,隋唐时期在古琴的斫制工艺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唐代最为著名的斫琴家是四川雷氏家族,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雷家世代造琴,有名的琴匠有雷威、雷俨、雷绍、雷会、雷珏、雷文、雷迅、雷霄等。今故宫博物院所藏唐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枯木龙吟”琴等,经专家考证,皆为雷琴。其它有名的唐代斫琴名家还有郭谅、沈镣、张越、冯昭等。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什么
答:古琴的发展:1、古琴的起源。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大约公元前7世纪。起初,古琴是用木材制成的简单乐器,由几根弦组成。2、唐宋时期。古琴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专属乐器。唐代的大曲乐曲《高山流水》被视为古琴音乐发展的里程碑,至今...

唐代古琴的形制特征
答: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自古以来广受文人、 士大夫的重视和喜爱。古琴的历史至少有 3000多年, 唐代是古琴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唐代古琴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模仿。本文结合已经公开的、 并被相关专家或机构鉴定过的唐代古琴的实物资料, 对唐代古琴琴体的长、 宽、 厚和肩、 腰、 足位置等的...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今日来看有何启示?
答:兼善琴家的活动也颇重要并为人所重,文人中许多爱琴者、能琴者,在其音乐思想上大体形成的七种类型,都有相当深的程度。艺术琴以及文人琴所形成的演奏美学「十三象」,也体现着唐代古琴音乐艺术的高度发展,而且对我们如何对待古琴艺术传统有着重要的启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琴的艺术性作用於人的...

古琴史巡礼(上海缦学堂艺楠老师讲座笔记)
答:魏晋时期对古琴贡献最多的是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嵇康的《广陵散》、阮籍的《酒狂》。【唐代古琴】唐代是古琴向专业发展时期,专注于技巧的专业琴人开始出现。唐代的很多琴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演奏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赵耶利(539-639):初唐琴师,曹州济阴(今山乐曹县)人,...

古琴距今多少年历史
答: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 《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的历史(要详细一些)
答:古琴,又称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甲骨文中有琴字,不过它可能从像箜篌这种中东竖琴发展而来,而箜篌最早出土...

古今中外音乐和乐器的发展史(急)
答:晚唐时曹柔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传承。琵琶在唐代尤为重要,宫廷燕乐以琵琶音乐为代表。此时,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四、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弓弦乐器的广泛传入和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出现多个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

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答: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

古琴介绍
答:汉魏六朝是汉族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有大量的器乐曲问世。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则是本时期的代表作品。唐代是汉族古琴艺术的鼎盛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古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宋、元时期的汉族古琴音乐发展显著,琴坛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最...

古琴有几根弦?
答:它最初的形式是五弦琴,后来逐渐演变为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等不同形式。到了汉代,古琴逐渐从军队的演奏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乐器。二、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逐渐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流派。唐代是古琴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古琴制作技艺精湛,音色优美,成为文人墨客的心头好。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