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不投降清朝,是真有忠义之心,还是待价而沽?

作者&投稿:箕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644年-1645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明朝换了三个皇帝。

1644年,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

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攻占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殉国,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的弘光帝被清军所杀,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1645年7月,由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福州拥立隆武皇帝,使南明政权得以延续。

南明政权风雨飘摇,皇帝颠沛流离,半壁江山被清朝占领,朝廷栋梁大部分或投降清朝,如洪承畴、吴三桂等,或战死沙场,如孙传庭、史可法等,将星陨落,人才凋零。

隆武帝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忠于南明的人才,他看到少年英雄的郑成功,又是大权臣郑芝龙的儿子,自然会尽力拉拢,为己所用。郑芝龙对这一切看在眼里,心知肚明,也乐于让儿子得到皇帝的赏识。

但郑芝龙担心自己性格耿直,涉世未深的儿子被隆武帝利用,因为他很清楚,南明这艘大船已经是千疮百孔,随时都会沉没,郑芝龙不能让郑氏家族被拉着陪葬,他必须等待机会另寻出路。

很快机会就出现了。

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二月,清军大举南下,兵锋直指郑芝龙的势力范围福建,与此同时清朝派洪承畴前来招抚郑芝龙。

洪承畴和郑芝龙是福建同乡,也曾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在崇祯朝任兵部尚书和蓟辽总督,是郑芝龙的老上级,后来兵败被俘投降清朝。

洪承畴带着清朝顺治皇帝的圣旨来到福州,在总兵府内与郑芝龙彻夜密谈。顺治皇帝封郑芝龙为闽浙总督,是统领东南沿海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如果郑芝龙接受招抚,需亲自去京城谢恩。

此情此景,郑芝龙仿佛回到了18年前,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他接受明朝的招抚,从海盗头目变成为明朝的高级军事将领。

郑芝龙十八岁就闯荡江湖,浪迹于澳门,日本和菲律宾。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控制着几乎整个中国的海上国际贸易,与日本,荷兰和葡萄牙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当时在东南沿海进行贸易的商船都必须悬挂郑氏集团的令旗才能够出入,每艘商船需向郑氏集团上交2000两黄金的税,每年光这一项的收入就达到几千万两白银。

郑氏集团拥有军队40万,战船数千艘,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海军力量。郑芝龙掌握着这个史无前例的海商帝国,垄断了远东海上贸易,富可敌国。

眼下郑芝龙要做的选择,不止关乎他个人,更关系到整个郑氏家族和南明政权的命运。

深夜,窗外下着大雨,在总兵府摇曳的烛光中,洪承畴看出了郑芝龙的犹豫,他比郑芝龙年长11岁,历经明清两朝,宦海沉浮几十年,他以兄长的身份对郑芝龙说道:“以兄愚见,眼下有上中下三策,供君思量:

1. 力保东南,自立为王

废掉隆武帝,以闽浙为根本,广开航路,囤积军需粮饷,先保住地盘,发展势力,再自立为王。然强如李自成,张献忠等匪首都已被清军打败,贤弟一隅顽抗,不得天时,弑君篡位,不得民心,此下策也。

2. 抵抗清军,鱼死网破

誓死保卫南明政权,抵抗清军的进攻,虽得到明朝忠臣的名号,但福建战火一开,难免生灵涂炭,两败俱伤,郑氏家族也难以保全,此中策也。

3. 挟隆武帝,归顺清朝

挟持隆武帝归顺清朝,有了南明皇帝做投名状,贤弟又何止区区一个闽浙总督,封一个镇南王都不为过。沿海百姓也能够免于战火,功德无量,你就是大清的第一功臣,此为上策也。

洪承畴的这段话入情入理,让郑芝龙难以反驳,但郑芝龙也是混迹官场几十年的老狐狸,他知道洪承畴还有一段更重要的话没有说,如果郑芝龙挟持隆武帝归顺清朝,一旦大清统一了全国,郑芝龙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他手下几十万兵马反而成为朝廷的隐患,兔死狗烹的道理,郑芝龙当然明白。

郑芝龙该如何选择?

与清军决一死战,必定家破人亡,毕生心血建立的海商集团也付之东流。

投降清朝,又不甘心将手中几十万兵马和巨额财富拱手献出。

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郑芝龙终于想出了对策,为了走好这条路,他决定上演一场父子决裂的大戏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氏,他直到7岁才被父亲郑芝龙从日本接回福建。出生于这样的海盗兼军阀的大家族,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喜欢读《春秋左传》和《孙子兵法》。

他曾说过“挥尘谈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郑成功天资聪颖,文武兼备,其权谋术数受之于父,果敢刚毅传之自母。

郑芝龙也花了很大心思培养这个儿子作为自己一生事业的接班人。郑成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一直是父亲和家族的骄傲。

但是郑芝龙知道儿子性格刚烈有余而弹性不足,遇事容易热血冲动。他一定不会同意父亲投降清朝的选择,而郑芝龙恰恰就需要儿子郑成功坚持抵抗清军的决心来完成这出大戏。

第二天,一场父子决裂的大戏正式上演。

郑成功听说父亲要投降清朝,他来到父亲的房间,对郑芝龙说道:“儿子认为,闽浙之地不同于北方,这里地形易守难攻,清军的骑兵并没有优势,只要广开海道,备足粮饷,训练兵马,可以与清军一战。”

郑芝龙早已料到儿子会说这样的话,他故作严厉地对儿子说:“你年纪轻轻懂什么,隆武帝赐你国姓,你就要真的为他卖命吗?现在扬州和南京都已失守,如果福州再失守,我们还能退到哪里去?”

郑成功针锋相对地说道:“从来都是父亲叫儿子效忠国家,没有父亲让儿子叛国的”。

郑芝龙加重语气说道:“森儿,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清军势如破竹,明朝官兵望风而降,就连你的老师钱谦益也投降了清朝,我也是从大局考虑,这件事不要再说了。”

郑成功连忙跪在地上,抓着父亲的衣角,哭着说道:

“父亲,虎不可离山,鱼不能脱渊,希望父亲三思而行啊,如父亲此去京城有什么不测,儿子只有戴孝为您报仇了!”

郑芝龙没有回答,他转身拂袖而去,郑成功跪在门口,泪眼朦胧中望着父亲的背影慢慢淹没在大雨之中,没想到这竟是他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这就是郑芝龙选择的出路,自己投降清朝,去京城做人质。让儿子继续效忠南明,在福建坚持抵抗。只要郑成功在东南坚持抵抗清朝,郑芝龙在京城就没有生命危险,因为清朝也想利用郑芝龙来牵制,劝降郑成功。

如果把郑芝龙杀了,那么郑成功孤注一掷,发动手下几十万大军北伐,清朝也难以应对。清朝对郑成功边打边拉拢,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招抚郑氏家族的势力,统一全国。

这样,在郑芝龙--郑成功--清朝之间形成了一个势力稳定的三角关系,商人出身的郑芝龙精通这样的利益博弈,他让自己做叛徒,让儿子做忠臣,同时让儿子接管了郑氏家族的权力,保留了与清朝博弈的资本。父爱如山,郑芝龙这一步棋真是深谋远虑,用心良苦。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什么不投降清朝
答:他原先是在东南沿海活动,想反清复明的,但这终究不是办法啊,万一清军打来,没有屏障。于是就打败荷兰收复台湾,以台湾为根据地,与清朝作斗争。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什么不投降清朝
答:收复台湾后,郑并不想回归中央政府,清朝政府,即当时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他并不是像人们认为的民族大义什么的,而是包藏祸心,意图在台湾割据自守,分裂中国。所以他对付荷兰人,是民族英雄;割据自守,是千古罪人。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什么不投降清朝
答:郑成功之所以收复台湾是想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的。郑成功至死都在跟清政府做着斗争,希望复兴明王朝,怎么可能投降清朝呢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什么不投降清朝
答:郑成功北伐不成,才取台湾以为退路。所以就能判断出来,清政府当时三路作战,要灭西南的桂王,还要消灭浙江的鲁王,还要去对付郑成功效忠的唐王,所以清政府并不是容许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是根本腾不出收来管这档闲事。

郑成功为什么不投降清朝,是真有忠义之心,还是待价而沽呢?
答:郑成功听说父亲要投降清朝,他来到父亲的房间,对郑芝龙说道:“儿子认为,闽浙之地不同于北方,这里地形易守难攻,清军的骑兵并没有优势,只要广开海道,备足粮饷,训练兵马,可以与清军一战。”郑芝龙早已料到儿子会说这样的话,他故作严厉地对儿子说:“你年纪轻轻懂什么,隆武帝赐你...

郑成功为什么不归顺清朝?
答:他就是不想归顺清朝,但是又不知道到哪里可以栖身,所以才带着大军到台湾去的。

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郑成功却坚定反清呢?
答:第二年,田川松就为郑芝龙生下长子,也就是郑成功。当时郑芝龙正值事业高峰期,所以与妻儿聚少离多,田川松也很理解他,便独自一人抚养年幼的郑成功。郑芝龙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海上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加上他又做了日本女婿,这就令明朝感到很不安。于是,明朝先是派人围剿郑芝龙,失败之后,就以高官...

郑成功,为何没有随他的老爸郑芝龙一起向清朝投降?
答:郑成功是有名的孝子,和母亲感情深厚,曾用黄金为母亲铸像,用沉香做床,五色珠宝做帘,日日供奉。郑芝龙投降清兵,田川氏并未跟随,清兵进攻安平,田川氏不堪其辱,自刎身亡。郑成功听说清兵烧毁安平老家,母亲的金身也被清兵抢劫融化,所以大为震怒。母亲死后,更加坚定郑成功抗击清兵报仇的决心。1650年9...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什么不投降清朝
答:问你台湾至今还未回归大陆,是因为他不懂鸡蛋碰石头的道理吗?他原先是在东南沿海活动,想反清复明的,但这终究不是办法啊,万一清军打来,没有屏障。于是就打败荷兰收复台湾,以台湾为根据地,与清朝作斗争。

郑成功为什么不归顺清朝?
答:个人觉得是因为大明皇帝对他太好了,感恩吧,应该也有占地为王的野心。要是归顺了,一个太监也不见得被重用,说不好还会被大臣们弹劾成有反清的心。既然被猜忌,还不如忠贞于前朝,自己还能一方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