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传的“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这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悟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冬至逢庚数九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冬至逢庚数九”,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进入寒冬,数九寒冬,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冬至后的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
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过了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的意思是,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进入一九。至于庚日和壬日,这些都是古代历法中的天干地支纪时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夏至三庚,是指夏至后的庚申,庚午,庚辰三日,而庚辰日就是第三庚,就是数伏的开始。冬至逢壬,就是冬至后第一个有“壬”的日子,如壬戌日就是冬至逢壬日,也就是数九的开始。

拓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属太阳历范畴,于先秦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的意思是,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进入一九。至于庚日和壬日,这些都是古代历法中的天干地支纪时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夏至三庚,是指夏至后的庚申,庚午,庚辰三日,而庚辰日就是第三庚,就是数伏的开始。冬至逢壬,就是冬至后第一个有“壬”的日子,如壬戌日就是冬至逢壬日,也就是数九的开始。

我们的祖先智慧聪明。即那时祖先就知道冬季气温低,对湿度变化影响不大,致使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数九从冬至开始。而夏天由于气温高,对空气湿度影响就格外明显,致使湿度对人体感觉温度不可忽略。而春季的干燥空气,即使是到了夏至,也余威未减,致使夏至空气依然比较干燥,适合人体表面散发热量,所以人体感觉温度并不是最高。但是到了小暑、大暑之间,湿空气就会来势汹汹,人体感觉温度就会直线上升,甚至汗流浃背,所以数伏不是从夏至开始。三伏天的开始,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的;而数九天的开始,则是从冬至的当天开始计算的。因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落在公历上并不一致,所以三伏天每年的日子都不一样,而三九天的日子则是固定的。

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则是不固定的,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的话,中伏就是20天。

三伏天的计算不仅仅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还取决于干支纪年。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的,年轻人不应该丢弃掉,而是要继续传承下去。对此大家怎样看待呢?



说的是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令作为节点的关系。夏至三庚入伏是指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初伏。冬至逢壬数九是指每年冬至以后第一个壬日开始就是一九的第一天。

冬至逢壬数九,夏至三庚入伏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施的干支纪法为背景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过程中,不断对自然界的观察、总结的经验积累,也是人们在综合掌握24节气中对全年的最冷和最热时段高度的规律性总结。

冬至逢壬数九和夏至三庚入伏恰到好处地总结反映出一年中处在最冷和最热两个阶段——即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令作为节点的关系。

根据天干纪日法,冬至逢壬数九是指每年冬至以后第一个壬日开始就是一九的第一天,并不是从冬至当天或次日开始算起的。

我国古代的年份、月份、日期、时间都以天干地支的组合排序进行记载的,比如2012年12月21日就是农历壬辰年壬子月丙辰日,所以从这一天开始后面的第一个壬日才是一九的第一天,也就是2012年12月27日是壬戌日。

同样,根据天干纪日法,夏至三庚入伏是指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初伏。如2012年夏至为癸丑日,2012年6月28日为第一庚(庚申日);第二个庚日为2012年7月8日的庚午日;第三个庚日2012年7月18日的庚辰日;也就是从第三个庚日(庚辰日)开始数伏。



意思是,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进入一九。

我国夏季有三伏天,冬季有九寒,夏至过后三个庚日进入伏天,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进入初寒。

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冬至逢壬以后就是好几个九,越来越冷。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答:夏至三庚便数伏,10天一伏。根据目前的计算方法,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但是还需要掌握一些注意事项,初伏与夏至这中间的天数显然并不一样,有时候是21天,有时候是30天。三伏的日期本来就是按照相配合来决定,一个就是干支的日期,一个就是节气的日期。夏至三庚便数伏,其实就是在夏至过后的第3个时间...

为什么夏至三更数伏?
答:“夏至三更便数伏”。这里“三更”应该是年庚的庚字。所谓“夏至三庚”就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天干带“庚”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开始数伏。一庚是十天,如果夏至那天是庚日,只要再过二十天就进伏了。如果庚日恰在夏至前一天,那么要过二十九天才能进伏。初伏的第一天,古人称为“伏,“伏”就是天气...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答:夏至三庚便数伏,10天一伏。根据目前的计算方法,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但是还需要掌握一些注意事项,初伏与夏至这中间的天数显然并不一样,有时候是21天,有时候是30天。三伏的日期本来就是按照相配合来决定,一个就是干支的日期,一个就是节气的日期。夏至三庚便数伏,其实就是在夏至过后的第3个时间...

2023年12月25日是几九
答:对应阳历的日子为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冬至的到来代表寒冷的冬季真正开始,大地万物进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瑰丽寒冬,冬至后地球吸收太阳的热量逐渐降低,外界温度越来越冷。数九的计算要从俗语说起,“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这句俗语指明了一年中最热与最冷两个时节的起始点,这里的“庚”、...

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哪数起?
答:第三庚当天,从夏至天起第三个庚日:是初伏。这里指的是农历的历书上有。他是和廿四节气扣合的。还有冬至逢壬数九,也是和廿四节气相扣合。

三伏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答: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

2025年入伏时间表 2025年入伏从哪一天开始
答:2025年入伏时间表 2025年入伏从哪一天开始 2025年入伏的日期:2025年07月20日,星期日,乙巳年(蛇年)六月廿六。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

入伏是怎么算的从哪一天开始
答: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从7月11日开始。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

入伏从哪天算起
答: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

2020入伏是哪一天 2020年7月16日入伏
答: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