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纪地层区划有哪些?

作者&投稿:禄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新生代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有数百个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类型复杂。海相沉积分布局限,仅见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东南沿海、台湾和邻近南海诸岛屿等少数地区。由于古近系和新近系岩相复杂、横向变化大,以及沉积盆地分散,因此,其划分对比和界线的确定有一定困难。经综合分析,归纳划分为13个一级地层区。
第四纪地层分区,本次编典所选用的地层剖面有限,对以往二级地层分区作了调整,但其区划原则未变。根据第四系年代新而时间短的特点,首先以地质构造及地貌两个主要因素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4个地层区,由于生物地层分区的资料有限,尚不能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层典第三系(本书称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的地层区划资料见表3-3。

本文对上述2个区划图略作修改,合并为一个新生代区划图,为使文图相符,其序号古近系—新近系区划以罗马字Ⅰ、Ⅱ、Ⅲ……排列,第四系按罗马字外加括号表示(Ⅰ)、(Ⅱ)、(Ⅲ)、(Ⅳ)(图3-5)。

(一)第四系
(Ⅰ)西部地层区本区北起和叶尔阿木德向南沿贺兰山进川西至云南绿春附近的以西地区。本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南部为青藏高原区,包括喜马拉雅极高山和若干断陷盆地、高原湖盆,本区第四纪冰川及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北部为新疆区,有天山山系及相对沉降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本区在上新世既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表现为高山、高原周边地区堆积了巨厚磨拉石建造,沙漠、戈壁极发育,地层中生物化石稀少。
(Ⅱ)中部地层区
本区基本为高原区,包括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南部的云贵高原地区及两高原间的四川盆地地区。黄土高原区为中国特有的黄土发育最佳地区,区内有目前国际公认的全球黄土层型剖面“洛川黄土剖面”,其南界以渭河盆地南侧的秦岭山系为界;四川盆地为典型的丘陵盆地,又称“红色盆地”,第四系以成都平原为代表;云贵高原区为中国西部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部位,基岩裸露,属岩溶高原,第四系多零星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岩溶洞穴中,以元谋盆地第四系元谋组为代表,其所含动物群为中国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
我国第四系中部地层区是处于大陆中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西邻西部地层区,东界大致沿大兴安岭向南经北京、石家庄、郑州、潜江、横市至广西的古隆一线以西的中间地区。
(Ⅲ)东部地层区
东部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在大陆上最东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西界以中部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向东至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大区域,为中国东部的大平原区。
本区位于中国地形的最低阶梯部位,属于华北新构造区,在第四纪时期全面下沉,致使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第四系沉积物巨厚。东北平原区三面环山呈间歇性构造上升,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有多期火山喷发,形成广阔的熔岩台地,沿构造带分布有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群230座;中部松辽平原陆相白垩系含油、气,其上覆有厚层的冲积和湖积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整个东北三省的第四系研究较详,含“东北吉林榆树动物群”。华北平原区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共同塑造的大平原,在构造上为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坳陷盆地,新生界厚达5000m,其中第四系厚达数百米,为中国最大的冲积平原,本区有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研究详细的泥河湾动物群及周口店动物群为北方的标准动物群。河南平原及安徽淮北平原均覆盖有巨厚的黄河及淮河松散堆积物。长江流域是一个“华南 扬子”新构造区,新生代时期整体缓慢上升,在长江河谷及太湖一带第四系较厚。上海一带为长江三角洲河口滨海平原,自新近纪至今持续沉降。华南地区,除几个山间盆地及沿海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有第四纪沉积外,全区基本属于新构造上升的低山、丘陵地区,无第四系沉积;广东、广西滨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第四纪地层层序,适用于南海北部地区;滨海的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各自建立了第四纪岩石地层组。广东雷州半岛的田洋火山湖盆,第四系经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测定、孢粉带及硅藻带的研究以及气候期的划分可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标准层序。
(Ⅳ)海域及岛屿地层区
海域及岛屿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海域范围内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包括中国海域和中国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
渤海为华北地台上的断陷盆地,现今钻探深度仅揭露了晚更新世地层。黄海为半封闭的陆架浅海,海底向南缓倾,第四纪地层可划分出4个地层组。东海是太平洋西部边缘海盆之一,东海陆架的基底是华南地台的延伸部分,大致以60m等深线划分为内陆架与外陆架,内陆架区主要由长江水下三角洲所建立的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为代表,外陆架区则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划分若干地震层组。南海按海底地形划分为中央盆地、大陆坡和大陆架三部分,中央盆地北部由广东大陆架、珠江三角洲和北部湾三部分组成,含丰富的油、气资源。
(二)古近系—新近系
第四系西部地层区(Ⅰ)范围内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
第四系中部地层区(Ⅱ)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3个地层区(Ⅴ、Ⅵ、Ⅶ)。
第四系东部地层区(Ⅲ)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Ⅷ、Ⅸ、Ⅹ、Ⅺ、Ⅻ)。
第四系海域及岛屿地层区(Ⅳ)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只为一个地层区。
Ⅰ 北疆地层区
本区包括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山以北广大地区。
以准噶尔、吐鲁番—哈密两大盆地的河湖相沉积为代表,古近系为红色碎屑岩、泥灰岩,常夹有石膏。新近系以粗碎屑岩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新近系中含重要的油气资源。
Ⅱ 南疆地层区
本区为西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南缘和北缘的卡什、库车、库尔勒和和田、若羌等地。古近系由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碎屑岩和灰岩等组成;新近系以陆相地层为主,局部地区有海陆交互相地层分布,是我国重要产油区之一。
Ⅲ 祁连—贺兰地层区
该区为巴颜喀拉山以北,戈壁阿尔泰山、中蒙边界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和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在本区内分布很不均衡,一般发育不全,古近系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其中以含有渐新世党河动物群的河湖相层位尤为发育。新近系以湖相地层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常含有盐类和油气资源。
Ⅳ 青藏—滇西地层区
本区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西南的广大地区,东侧大致以横断山、哀牢山为界,包括西藏自治区及其与青海、四川毗邻地区和滇西。本区内古近系—新近系除西藏南部原为特提斯海区一部分,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地层分布外,古近系一般为陆相碎屑岩,出露零星。新近系多为含有褐煤的湖泊、沼泽相沉积以及土状堆积;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三趾马红土层。
Ⅴ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层区
本区北以中蒙边界为界,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以西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发育,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厚度一般较小,其中尤以二连、沙拉木伦和四子王旗等地出露广泛,是亚洲著名的第三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产区;局部地区有新近纪玄武岩分布。
Ⅵ 华北地层区
本区为秦岭以北,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东至沿海,北界大致自燕山向东经承德、锦州至丹东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晋、冀、鲁、豫等省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陇东临界区域。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在区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如山西、河北两省境内的古近系地表出露零星;而在山东省始新统、中新统和陕西蓝田、山西榆社等地区的中新统、上新统在区域对比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近系基本上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尤以三趾马红土分布更为广泛,个别地区有玄武岩出露。本区南部秦岭西侧的古近系—新近系中发现的生物群常具有南北类群混合的特点。
Ⅶ 西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贵州、四川盆地和滇东等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以滇东最发育,尤以始新统及中新统、上新统更为典型,是闻名于世的古猿化石产区;在贵州、四川境内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局限,古近系多由红色碎屑岩和灰岩组成,为河湖相沉积,局部地区为湖沼相沉积,新近系主要是含褐煤的湖相沉积,分布较广。
Ⅷ 东北地层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古近系较新近系更为发育,以湖沼相为主,普遍含煤和油页岩;新近系分布零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并有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出露,局部地区为土状堆积,古近系—新近系所含生物群与华北地区有较大相似性。
Ⅸ 扬子地层区
该区范围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诸省的部分地区:湖北江陵地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流域及苏皖沿江地区和鄂豫邻界地区。本区是我国古近系—新近系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地层发育齐全,具有国内外著名的层型剖面所在地和化石产地,同时也含有丰富的盐类和油气资源。古新统以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为主;始新统分布广,常为杂色碎屑岩或浅色钙质岩组成的湖相沉积和富含油气资源的湖沼相沉积,以及含有重要早期灵长类化石的洞穴或裂隙堆积;新近系为湖相或河流相沉积,常含有Brachypotherium,Anchitherium,Stephanocemas或Dicerorhinus,Hipparion等组成的哺乳动物群。
Ⅹ 南岭地层区
本区范围东以武夷山为界,西以西南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包括桂东、粤北、赣南和湖南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主要为河湖相红层,常含有盐类沉积,是亚洲古新统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层序齐全,生物群丰富,是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重要区域。新近系出露零星,分布局限,一般为河流相沉积,研究程度较低。
Ⅺ 岭南地层区
本区范围为南岭以南至两广海岸线(包括海南岛)的区域,大致包括珠江三角洲,广西右江地区和莺琼盆地。古近系为湖沼相沉积,濒海边缘区可能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新近系为河流相沉积,并常见有玄武岩出露,在雷琼地区分布有浅海相或滨海相沉积。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有油气资源和盐类沉积。
Ⅻ 东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粤东、浙东和福建省大部分以及浙沪交界地区。陆相古近系—新近系分布零星且不发育,研究程度亦不高,为山麓相或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新近系为河湖相沉积和火山岩;在沿海边缘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
ⅩⅢ 台湾地层区
该区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海相沉积及其变质岩及火山岩。古近系普遍变质为千枚岩、板岩和石英岩等。新近系为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台湾岛及其邻近岛屿发现的新生代晚期脊椎动物化石与大陆内地非常接近,表明台湾岛等岛屿在此期间曾与大陆相连接。

古近纪地层区划拟分为三级:大区、区和地区(图4-5)。图上大区界线和区的界线分别以双线和单线表示;地区一级大多无明确分界,以数字表示大体位置。
大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和化石类型及其反映出的古气候特征,即古气候带划分。如广泛发育暗色沉积、煤系和相应生物群的东北—华北大区(包括阿尔泰区);广泛发育红层与蒸发岩的华南—西北大区;以热带海相、滨海相地层为特征的雅鲁藏布—南海大区。但在大区界线走向上也适当考虑重要地层关系,有时也需照顾自然地理状况和行政区划。由于沉积和化石类型具有过渡性,大区界线只是大致控制线,如红层和蒸发岩也见于华北东北大区和南海—雅鲁藏布大区的某些邻界地区。

1.东北—华北大区
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南秦岭以北。大部地区广泛发育暗色沉积和煤系,但华北南部和西部以及下辽河地区也见有红层或膏盐沉积。太行山、大兴安岭以东常见火山岩。新疆北端阿勒泰地区产古近系的暖湿气候植物群,也应归入本大区(但至今的地层文献皆未提及)。本区的沉积与植物孢粉类型说明属亚热带、暖温带潮湿气候带,与该地现代温带气候有明显区别。
2.华南—西北大区
西段的南界沿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东段的南界沿右江上游至南岭以南,再沿闽浙近海北上并南折向台湾北部。广泛发育红层与膏盐或天然碱,但东西两端有海相与海陆交互相沉积(东海与塔里木西缘)。西南部与东部有火山岩。本大区属副热带干旱气候带,间有湿润气候期。白垩纪至古近纪发育的包括华南与西北的巨大斜向干旱带是一个突出的地质现象,古近纪的副热带干旱带向北偏移可能与新近纪以后西部的大幅度北移有关。
3.雅鲁藏布—南海大区
由于西南红层区的隔断,本大区东、西两段在我国境内不能连接,东、西两段的共同特征是以热带海相、滨海相沉积为主。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西南部以特提斯型灰岩为主,西北部以中酸性—偏基性火山岩夹海相灰岩为特征。南海区以海相、海陆交互相和滨海相碎屑岩为主,常含煤、油页岩、石油或菱铁矿,间有红色沉积或膏盐。本大区的古气候特征是热带潮湿气候带,但濒临副热带红层分布区。

新近纪地层区划采用三级区划:大区、区和地区(图4-6)。大区与区的界线分别以双线与单线表示;地区仅以数码表示大体位置。

大区的划分标志是沉积类型和综合生物群类型,以沉积气候标志和古生态气候标志所反映的气候带归属为主要依据。东北—华北大区常见褐煤层,植被类型为中生混交林(如山旺植物群)或北方硬木混交林(如吉林富锦组秋梨沟植物群、内蒙古老梁底植物群)(李浩敏、杨桂英,1984;刘裕生、郑亚惠,1995;陶君容,1992),主要反映的是温带湿润气候。西北大区多膏盐,大植物化石不多,孢粉谱反映中新世早中期尚较温暖但中新世晚期—上新世证明趋冷并荒漠化,属内陆干旱气候区(赵英娘等,1982;王大宁等,1990)。华南大区沉积以灰、灰黄色调为主,无明显膏盐层,局部地区有褐煤层,闽浙地区与东海植物孢粉类型为亚热带、副热带雨林,总的来看应属亚热带,如浙江宁海嵊县组的下南山植物群(Li Haomin,1984)和福建佛昙组的漳浦植物群(李浩敏,1978;李浩敏、郭双兴,1982)以及江西头陂组和黄桥组的植物群。青藏—南海大区普遍发育煤系、油藏或油页岩,台湾区和南海区有中新统大有孔虫灰岩;藏中地区有煤层与油页岩(乌郁组、芒乡组),但广大的藏北、羌塘地区地层与古生物资料缺乏。藏东芒康地区曲果组或拉屋拉群上部的芒康植物群与滇西双河组(三号沟组或相当地层)的剑川、临沧、景谷植物群以及滇东的小龙潭、多塘植物群均以壳斗科或樟科占优势,属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型,因此推断云南、藏东这一条带可能向羌塘、藏北方向延伸,有待将来研究证实;但青藏区在上新世已向趋冷方向转变。把南海区与云南、青藏联系起来划为统一的中新世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气候带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1.东北—华北大区

本大区南界东起东海与黄海之间,经长江口南,沿长江中下游再至西秦岭。西界北起内蒙古、宁夏之间,过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向西南折向西秦岭。如前述,本大区是新近纪的温带型湿润气候带,与古近纪时的亚热带、暖温带潮湿气候带相比,气温有了明显下降,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暖温潮湿气候记录也已消失,说明本大区有了大幅度收缩。本大区新近纪气候可与现代气候类比,但华北山东山旺地区由中生混交林植被演变为现代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反映古气温较现代低。山西上新世榆社植物群、太谷植物群为北方硬木混交林,现代该地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古气温也较现代低。徐准地区中新世下草湾植物群和长江下游南京地区的洞玄观植物群均以具柄豆荚植物为特征,与山东山旺植物群相似,也反映比现代该地亚热带气候的气温低。但吉林中新世的秋梨沟植物群为中生混交林或北方硬木混交林,现代却为混交针叶林,反映古气温较现代高。华北与东北这种气候演化趋势的不同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还是植被定性和对比方面有偏颇,有待查明。

2.西北大区

本大区东界即为东北—华北大区西界。南界为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北至西秦岭。如前述,本大区是新近纪的内陆干旱区,这种性质延续到现代,但干旱程度趋强。同时它也是古近纪华南—西北大区副热带干旱带的残留,只是气温与湿度有了进一步降低。新近系华南已不属于干旱区。

3.华南大区

本大区北界即东北—华北大区南界。南界东起台湾以北的东海南部,然后沿浙闽沿海折向南岭以南,向西沿珠江上游过滇东北折向西北,经川西达巴颜喀拉山脉以北至西秦岭。如前述,这是新近系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与古近系相比,解除了副热带干旱体制,因此我国白垩纪至古近纪的华南—西北斜向干旱带到此时解体。同时,新近纪也是现代华南亚热带气候开始确定的时期。

4.青藏—南海大区

本大区北界即西北大区与华南大区的南界。如前述,滇东以东地区的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性气候属性没有疑义,除煤系、油页岩等沉积证据和海相热带浮游与底栖大有孔虫外,台湾中新世的石底植物群、广西合浦相当灯楼角组的南康植物群、滇东的小龙潭和多塘植物群皆属热带植被类型。滇西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资料有些矛盾的记录。滇西双河组(三号沟组)所产的景谷、剑川、临沧植物群皆与滇东属同一气候类型,但腾冲植物群却是暖温带类型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这可能是上新世总体气候转凉的反映。藏中地区中新统乌郁组植物群以高山栎、杜鹃、野决明为主的常绿革叶灌丛,但比它稍早的芒乡组植物群的几种植物却为温带型落叶阔叶林,不过因为芒乡组发现化石太少,植物群总体面貌尚难确定。藏东曲果组(拉屋拉群上部)含泥灰岩与菱铁矿,所产芒康植物群与云南热带型相同。但藏南上新世噶尔植物群与希夏邦马北坡植物群却可有不同的概括。前者只有7种,可以认为是暖温带至温带湿润气候带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后者以高山栎为主,到底是否属于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还是更凉更干的气候有不同分析(徐仁等,1973;周浙昆,1990;刘裕生、郑亚惠,1995)。看来滇西与青藏高原地区中新世植物群,排除了化石采集不足的因素以后,属于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可以肯定,上新世开始转变为暖温带或温带气候的趋势也是明显的。另外叠加了(虽然高原尚未大幅度隆升)喜马拉雅期山系的形成和植物垂直分带的因素。但上新世的山脉不会超过2000m左右,这可由晚中新世至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存在作为佐证。青藏高原地区新近纪气候演变的上述规律可为今后完善地层对比系统和在藏北、羌塘进一步发现和建立地层系统的参照。

另外,除沉积特征与生物群特征外,各大区的火山岩分布情况需要提及。除西北大区基本为无火山活动区外,其他大区均有不同的火山活动显示。青藏区有大量玄武岩、碱性—强碱性、中酸性火山岩。南海区火山岩主要见于海南岛。台湾区有显著的玄武岩喷发,台东还有超基性岩。东北 华北大区玄武岩最发育,分布也最广泛。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答:新近纪地层分为临朐群、黄骅群和巴漏河组、白彦组。临朐群主要发育在鲁西地层分区的临朐、昌乐一带,上部及下部的尧山组及牛山组为基性火山岩,中部山旺组为一套以硅藻土为主的沉积地层,以含山旺动物群而闻名;黄骅群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为一套杂色调河湖相碎屑岩系;巴漏河组只见于鲁东地层分区的章丘附近,为一...

岩石地层
答:昌乐县方山新近纪尧山组实测地层剖面见图1-2-22。 火山岩喷发韵律特征:尧山组岩性为溢流相的碱性橄榄玄武岩,少量碧玄岩,包括多个韵律,韵律的底部为致密块状玄武岩,顶部为气孔状玄武岩。其喷发强度弱,规模小。 岩性特征及区域变化:尧山组岩性主要为灰黑色致密块状橄榄玄武岩,中下部夹气孔状玄武岩,局部地区底部为砂砾岩...

新生代岩石地层
答:1.古近纪五图群(Ew)仅在平度、龙口见有出露,甚少,分布于龙口、莱州及平度以南等地,多为被第四系覆盖的隐伏地层。钻孔揭示为一套含煤、油页岩的断陷盆地碎屑沉积,不整合盖于青山群之上,其上被新近纪地层不整合或第四纪所盖,自下而上划分为朱壁店组 、李家崖组(Ew L)和小楼组(Ew X...

火山岩地层类型有哪些?
答:中国古近纪和新近纪火山岩地层大致有4个分布区带或4个类型:碰撞火山弧安山岩型、青藏玄武岩型和东亚玄武岩型,另有一种混杂堆积中的外来岩块型。1.冈底斯—拉萨火山弧 青藏高原中南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分布着著名的冈底斯 拉萨(或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弧,代表地层是古新世至始新世的林子宗群...

新近地层是什么意思
答:上第三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新近系。概念含义新近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新生代盆-山构造地貌演化
答:古近纪末,由于该区裂谷作用进一步减弱,古近纪地层遭受剥蚀和轻微变形,在其顶部形成区域性剥蚀面(吴珍汉等,2001)。 新近纪(中新世—上新世)期间,华北地区的盆地范围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扩大。其中环鄂尔多斯地区的裂谷盆地在扩展过程中持续强烈断陷,最显著的是渭河地堑向北东方向的扩展过程,导致了呈北东向S形、长达...

广东省江门市高新区地质条件
答:其中,新近纪地层以砂岩、泥岩和砾石为主,中新世地层以粉砂岩为主,第四纪地层以砂土、粘土和砂砾混合物为主。在地质条件方面,江门市高新区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主要分布于第四纪和新近纪的砂层和砾石层中。另外,该区域地表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此外,高新区地块的地质条件对于工业和建设项目也相对有...

新近纪和第四纪
答:研究区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为陆相断陷盆地沉积。聂聂雄拉南坡新近系沃马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该套地层中采集到了三趾马:Hipparion gyizhongensis;双壳类:Unio tshiliensis,U.cf.douglaria,Posdium sp.,Adelinella sp.,Radia sp.;介形虫:Ilyocypris ...

第四纪以前地层
答:其中砂岩层面有大量的波痕发育,板岩中有硅质或粉砂质结核,个别地带曾采到双壳类、珊瑚、海百合茎等化石和遗迹化石,空间分布常处在向斜核部,集中分布于中、南巴颜喀拉山一带。3.新近系上新统曲果组(N2q)新近纪地层曲果组(N2q)呈长条状或短带状广布于研究区,主要分布于北巴颜喀拉山“...

学习任务中国新生界划分与对比
答:一、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与对比 (一)典型工作任务——认识和分析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特征 (1)阅读临朐盆地新近系系剖面资料(图9-17,图9-18),并参观山旺组硅藻土标本。 (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类型及古地理情况(图9-19,图9-20)。 (二)概述 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之前,我国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