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热爱学习和看书的老一辈革命家有哪些

作者&投稿:汉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应该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什么~

首先坚定的为大众服务的信仰,其次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再次就是严于律己、追求卓越的处事风格!总之很多老一辈都是非凡之人,品行好、本事大、非常善于学习,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1)陈毅小时候的故事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时,妈妈端来一盘饼和一碗芝麻酱,叫他蘸着吃。
陈毅的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因为每天都要用,所以墨盒经常是开着的。陈毅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不知不觉中,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还挺香的。
妈妈走进屋里,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起来:“你在吃什么?”这时,陈毅才发现自己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得拉他去漱口。陈毅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啊!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了呢!”
陈毅小时候读书非常专心,大家都夸他聪明。
一天,妈妈要井边洗菜回来,于是,她吩咐陈毅帮忙烧火,陈毅高兴的答应道:“放心吧!”
过了一会儿,陈毅觉得没事干,又想起新课文还没有预习就从书包里拿出语文书,预习起来。他看得太入迷了把饭烧糊了都不知晓。妈妈从井边洗菜回来,看见饭烧糊了,是气得火冒三丈抄起旁边的扫帚立刻向灶前冲去。
老师正巧来到陈毅家看见此情景,连忙劝阻。他问清缘由后,说:“饭烧糊了可以将就吃。这孩子专心用功,我就喜欢。”老师转过身,从陈毅手里拿过书一看,原来他正在他一篇还没教过的课文上面已经画了许多圈圈点点。
老师惊讶地问:“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陈毅回答说:“画圈圈的,是不明白的,加黑点的,是生字。”
原来,陈毅每次听课前总要先把新课预习一下,把生字和不懂的词句画出来。听课时,他格外留心,再不懂,便直接请教老师。
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绩好的学习秘诀。同学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
陈毅小时候学习很刻苦。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每天练大字100个,小字200个。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买纸。陈毅就用米汤在草纸上写字。写了干,干了再写,一张草纸可以反复用许多次。
塾师对于陈毅书包里有一大叠草纸感到很奇怪,通过问陈毅方才知道其中原委。用秤一称,足有一斤多重!他说:“这纸里的字不仅是米汤写的,更是凝聚着陈毅的心血啊!”
陈毅刻苦练字,没多久,在班里的一次写字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同学们问他练字有什么诀窍时,他在草纸上写了个“一”字。大家不明白他的意思,他笑了笑说:“练字就要从‘一’练起。老师说,写好汉字离不开横、竖两个一,一横一竖练好了,练其他的字就有基础了。练字也要一笔一画的练,一点也马虎不得。”
(2)陈毅的“补品”
1928年冬,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到二十八团传达红四军军委会议精神。他赶了一夜路,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二十八团党代表何长工笑着说:“陈毅同志,今天我请客。”这话被侦察班的战士听到了,其中有几个从旧军队改编过来的战士议论开了:“听见没有,陈主任来了,就特别招待”。“当官的总比当兵的吃的好一点嘛! ”“不会吧,”另一个战士严肃地说:“前不久,我们不是听说人家讲过陈主任和战士同甘共苦的故事吗?”
大家想起了那个故事:陈毅带着队伍来到一座高山上,正值下大雪,陈毅和战士们一样,一身单衣,一双草鞋,几天喝不上一口粥。这时炊事班不知从哪儿弄来了点米,大家高兴地围过去,七嘴八舌,都说应该给陈毅同志做一碗白米饭吃。陈毅却坚持要炊事员把这点米和野菜拌在一起煮,大家一样,都吃野菜拌饭。
“百闻不如一见,这回我们要亲眼看看”。大家把脚步放得很轻,赶至团部窗外,透过薄薄的窗户纸往里看,只见何长工拿出一个小纸包,笑着说:“吃吧,这东西你一定爱吃。”陈毅问:“什么呀?” “这是冬天最好的“补品。”我是湖南人,你是四川人,我晓得,都是爱吃这种“补品”的。”陈毅看了看小包里的东西,笑道:“我们一起补吧。”
他们究竟吃的是什么?有的战士急不可耐地用手指戳破窗户纸,一看全愣了,原来,陈毅、何长工和大家一样,吃的是南瓜汤、红米饭,小纸包里的是一些辣椒面……
陈毅的故事(3)
谈起陈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个骨子里有着满腔热血的好男儿。他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甘愿牺牲自己的人。
与社会作斗争时期,陈毅对那些为非作歹的外国人恨铁如钢。有一次与几个好友搭火车去上海,当他们走上码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突然发现在这“风景画”中居然有外国列强的旗帜,这是陈毅十分恼火,祖国的大好河山怎能容得外国列强的铁蹄任意践踏呢?他们回到客栈,这时联系船票的人回来了,他说:“有三家,一家是日本人办的,为旅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为旅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亏了本,什么都不送。”
有的人说:“坐外国人的吧,还能捞点东西.”
这时陈毅开口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