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在沙漠里打仗,后勤是怎么保障的呢?

作者&投稿:满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时期打仗后勤都是怎么保障的?~

1.军队会配备大量的民夫负责修路和运输物资,由于古代交通和运输工具效率低,需要好几名民夫才能保证一名战兵的物资补给。2.在战区就近屯田,以缩短补给路线,减少物资在长途运输过程的损耗。3.在敌国进行劫掠,补充所需。

古代出征打仗,后勤补给主要来自随军运输,当地军用粮仓,临时征用等。

随军出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军队后面有负责后勤补给运输的后勤兵,民夫等。利用的交通工具有车、马、船等,因地制宜。所以中国古代动不动就几十万兵马,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少人马是后方的后勤部队,民夫等。古代运粮官很重要,很多时候是皇帝来任命。粮道是很重要的,源源不断的补给是保证胜利的一大要素。古代常见的战术截粮道就由此可见后勤的重要性了。
粮仓:古代在多地设有军用粮仓,为马囤积草的草料场等。水浒传上林冲看守的就是当地的草料场。 堡寨是北宋用来囤积粮食的建筑,在很多要地建立,就是为了战争需要。据说堡寨建立需要皇帝的批准,可见其重要性。
临时征用:战争期间,粮草不够是常有的事,这时就可能在当地购买,征用等。不过很多时候会有抢劫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兵灾了。

像汉武帝采用的粗暴的军粮供给办法。

就是用钱砸。当时的两个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北伐的军队总人数没有超过10万的。但是他们每一次北伐所要直接运用到的人力,却往往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因为汉武帝需要给卫青、霍去病他们组建一条人力构成的粮食供给线。当然,除了出人力之外,还得要出粮食。所以这是一种消耗非常大的粮食供给办法。

不过在与匈奴的战争过程中,卫青、霍去病他们逐渐也找到了一些缓解他们军粮压力的办法。比如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带着800人深入匈奴的腹地,俘虏了匈奴数千人。那么他带着的800人是如何在这数千里的路途当中就食的呢?其中当然要带一些干粮了,但是骑兵快速奔袭,不可能带太多的粮食,他们吃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卫青部将突袭匈奴的战果:
“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突然出现的卫青部将郭成一下子搞到了“畜数千百万”,这是不是给了卫青他们极大的想像呢?是的,如果汉朝的军队能够像匈奴掳掠汉朝的粮食、蔬菜那样掳掠他们的牛羊,其实汉朝的军粮供给也可以大大的减少。霍去病打仗都以突然袭击、长途奔袭为手段,我们有理由猜想,他们确实是盯上了匈奴人的牛羊。
那么,如何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匈奴人牛羊汇聚的地方呢?这时候博望侯张骞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认得匈奴的路。为了保证精准的打击匈奴人的牧场,汉朝出兵也往往在冬天或者春天,这时候北方大部分草场都枯萎了,留下的唯一的水草丰美的草原必然是少数,而且都被富裕的部落所占领。那么张骞只要带着大家去找那几个最丰盛的草场就可以了。
所以到了后面我们看到汉朝的战绩当中往往都有牛羊数十万、数百万这样的记载。这些东西大大减轻了汉朝的军粮补给压力,而且给士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毕竟牛羊肉在南方可不是随便能吃得到的。到了后来,汉朝甚至学习匈奴人,直接在出征的时候带上牛,一方面可以拉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当军粮。比如李广利打大宛时: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

主要靠人背马驮骆驼送,但沙漠里不会持续很久,敌对双方都熬不起。

古代打仗,士兵长途奔袭千里,那他们都吃什么?
答:古时战事不断,将军带着士卒们在前线打仗,部分负责运送粮草的士兵则提供后勤补给,在现今一些热门的古装电视剧中,士兵安扎营地,打仗时,吃的还是白米饭,然而真实历史并非如此,那士兵吃的都是什么?别再被电视剧骗了。许多人都听过“江山社稷”,“江山”指的是山川河流,也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古代军队对后勤的重视,那么古代的军队都吃...
答:民以食为天,普通老百姓如此,行军打仗中的士兵更是如此。古代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这里的粮草是广义上的,还包括军队的后勤调度。军队中的将军和士兵都吃什么呢?我认为这和生产力水平有脱不开的联系。当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的时候,军队打仗吃的必然是猎物,就地取材。而农耕文明...

蒙古军队如何解决后勤问题?把马直接当粮仓
答:我们经常看到古代军队打仗,都会把对方的后勤当做一个攻击重点,只要切断补给那前线的士兵立马就会陷入被动。蒙古军经常要远征,那他们是如何解决后勤问题的呢?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大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西征,打得欧洲时至今日仍心有余悸。蒙古骑兵在军事编制、战略战术上的先进性让欧洲人大开眼界,...

古代的战争与后勤
答:古代的战争与后勤 战争就如同一台“烧钱”的机器,一旦开动,那么要“烧”的钱,没有人可以预知。古代的战争模式其实可以说是后勤模式,在开战动兵之前,总是会在全国征集粮草,其次是考虑如何随同军队一并出征。在汉武帝发兵十八万,远征大宛(今阿富汗),其中真正能打的也就六万,剩下的全部都是...

为什么古代军队一打仗就缺粮?
答:这些后勤部队也不是永动的,他们也要吃饭啊,不仅人要吃,运输的牲畜也要吃。这就导致了要运输的粮食,不仅要满足前线部队的供给,还要满足运输部队的消耗。一旦战线拉长,运输的路线也要拉长,运输部队所需要的人力、时间也得增多,那粮食消耗更是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打仗中消耗粮食最多的,不是前线...

古代打仗十万大军吃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答:军队的后勤人员特别多,一只十万人的作战部队,后勤人员普遍达到30万以上,他们也消耗不少粮食。古代往西部北部边疆运输完全依靠人力,也就是民夫。一般来说,民夫运输粮食的损耗会大于一比一,也就是说民夫带上一千斤上路,最后到达目的地,剩下五百斤就可以了。还有每个士兵身上要自带三天的干粮,汉人...

古代只要打仗,为何就缺粮草?士兵平时不吃饭吗?
答:说简单点,就是古代人少地多,士兵去打仗就要减少大量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意味着很多耕地由于无人劳作会停产,即使是某些朝代的职业军人制度,士兵平时不种田,但打仗也需要大量的劳工作为后勤,因此必然会减少耕地的产出。而且战时人和牲畜都是高负荷运作,需要的卡路里更多,平时可能吃两顿稀饭,战时要...

古代打仗真的严重依靠后勤么
答:没有后勤怎么打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只要是人打仗都必须严重依赖后勤。古代人不吃饭,马不吃料,攻城器械不需要制造保养运输?你也可以说全靠抢,马可以吃草,攻城器械对战没有用是吧。十万人要怎么个抢法才能抢饱肚子?马不吃料会掉膘的,时间长了就死给你看你信不,攻城器械没有的话,靠尸体堆...

历史:古代打仗时粮草问题!
答:说明要筹集一只十万大军的部队,后勤压力很大,这也是为什么英勇善战的志愿军在朝鲜战争初期为什么即使战略战术先进还屡屡吃亏的原因。古代缺乏现在的运输工具,平路一般是用车马运输,山地用人背马驮,最好能利用河道来运输粮秣。所以一般上游顺流而下的部队可以迅速击溃下游,这也是为什么荆州对于扬州是那么重要...

古代军队对后勤如此的重视,那么古代士兵吃的都是什么呢?
答:军队自古就是保护国家、民族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军队也是由人组成,人就是要吃饭的,有句俗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军队对后勤的重视程度。那么我国古代士兵吃的都是什么?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各个时间段,士兵的食物是不一样的。夏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军队口粮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