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生活中的原型是哪几种动物?

作者&投稿:舟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龙的原型是动物还是什么~

2012年1月4日笔者应邀出席“首届中国龙文化北大论坛”并发言,指出龙文化、凤文化均源于生肖文化,生肖文化源于木星十二年一周天对地球生物圈产生的周期性影响,是中国古人创造的非常先进而又务实的文化。21世纪中国人要承担重构人类知识体系的任务,2012年的龙年是西方理论霸主地位的终结年,欧美经济危机宣告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破产,随之而来的社会危机已使西方社会学理论黯然失色,所谓的时间隧道乃是西方科学界的集体无意识谎言,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问世和出版标志着达尔文随机进化论的霸主地位终结。有兴趣的读者可检索查阅笔者的《21世纪中国人要重构人类知识体系》、《2012是西方理论霸主地位终结年》、《重构的探索:我谦虚,所以我不是大师》等文。
与会者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为中国龙正名,由于笔者曾发表《正名中国龙、西方蠬、恐蠬(热蠬)》一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6期),因此会上没有再对此问题发表意见。会后感到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中国龙(Loongdm)与西方蠬(Dragon)的原型动物的角度予以澄清,故撰写本文供各界人士参考。
古人云,言不正,名不顺。由于中国人过去在把中国“龙”翻译成外文(英文)时,图一时方便,套用了一种西方邪恶怪兽的名称“Dragon”;与此同时,在把西方的Dragon翻译成中文时未加权衡利弊就使用了“龙”字;上述错误的翻译使中国龙在世界文化领域吃了大亏,稀里糊涂的给原本以吉祥、奋进为主体形象的中国龙,泼了一盆脏水、臭水。有鉴于此,现在是该给中国龙正名的时候了。
目前,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给中国龙正名,首先要从中国龙的翻译着手,即中国所说的“龙”应该翻译成英文的“Loong”(龙字的音译)或者“Loongdm”(意思是体型长的大鲵,其中‘dm’是英文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anus’的缩写),以便与“Dragon”区分开来。英文的“Dragon”(一种邪恶的多头怪兽),应该翻译成中文“蠬(虫龙)”,以便与中国龙区分开来。生物学中的“Dinosaur”过去翻译成中文“恐龙”,应该纠正为“恐蠬(虫龙)”,以示与中国龙没有关系。其它语种的翻译,也应该参照实行。
1989年笔者在撰写《神妙的生肖文化与游戏》一书时,认为在生肖文化里,所有的动物都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或曾经广泛存在过的真实动物;因为“生肖”的含义,就是人通过模仿某种动物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因此,龙应当是水族类动物的代表(龙王行雨、舞龙求雨的观念和习俗均源于此),正如鸡(凤凰)是飞禽类动物的代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器物;其鲵鱼图形,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造型人格化,有学者认为此即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事实上,古史传说所谓“伏羲蛇躯”,实际上当初很可能是指“鲵躯”,亦即后来所说的“龙躯”,表明龙的原形出自大鲵,龙的传人实出于此,古文字“龙”是对娃娃鱼的象形描绘。
娃娃鱼学名为鲵,分小鲵和大鲵两种,大鲵又称鰕,目前发现的大鲵体长2米,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头部疣粒显著,自颈侧至体侧有皮肤皱,以鱼、蛙、虾为食,为中国特产,分布在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地(2002年在我国赤峰市宁城县一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1·65亿年前的真螈类动物化石,这是最早的娃娃鱼祖先)。或许先夏时期的大鲵,它们的体型更长大,因此具有被后人神化为龙的资格。
《水经注·伊水》引《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所谓“可以治牛”,当是能够治服牛的意思,表明伊水的鲵鱼个头相当的大。屈原在《楚辞·天问》里问道:“焉有虬龙,负熊以游”?意思是哪里有这样大的无角龙,能够驮着黄熊在江河上出游?所谓虬龙可能指的也是大鲵,而人或神乘龙出游的传说当源于此。
《本草纲目·鳞部四》称:“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由于鲵鱼能爬上山椒树,因此又称山椒鱼;曾有人看到娃娃鱼爬到树上,张开大口,口中有水,吸引鸟类饮水并趁机吞食鸟类。娃娃鱼的这种兼具水行、陆行和树行的生存能力,有可能被后人夸张成龙的上天入地入水的神奇本领。
此外,中国龙还有两项特殊的习性,一是“二龙戏珠”,二是“烛龙送光”,它们也与娃娃鱼密切相关。雌娃娃鱼产下的卵是串珠状的,雄娃娃鱼会将其缠在身上加以保护,有时会发生两条雄娃娃鱼争夺串珠状卵的情况,即所谓的“二龙戏珠”。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参阅全三册《全本绘图山海经》,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人工光源的发明者是帝舜的两个女儿“宵明”和“烛光”,而娃娃鱼油是非常好的灯油,有关“烛龙送光”的记载实际上就是用娃娃鱼(龙)的油点灯照明的真实写照;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先民为了点灯照明而大量捕杀娃娃鱼,导致娃娃鱼几乎灭绝,以致一段时间里人们甚至忘掉了“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知道中国龙的原型动物是娃娃鱼,那么西方蠬(Dragon)的动物原型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山海经》记述的九头蛇身怪兽“相柳”(又称相繇),《海外北经》记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毋庸置疑,在这个远古治理洪水的故事里,禹是正义的拯救人类的英雄,而相柳则是邪恶的多头蛇身怪兽。显然,这与西方远古传说里有英雄人物战胜邪恶的多头蛇身怪兽“Dragon”如出一辙。进一步说,由于远古洪水泛滥是全球性的,当年曾经有多头蛇身怪兽在洪水泛滥过程中兴风作浪,很可能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因此,找到并确定西方蠬(Dragon)的动物原型就是中国先秦宝典《山海经》记述的九头蛇身怪兽“相柳”,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工作,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把“Dragon”翻译为汉语的“相柳”,无疑这有助于把西方蠬(Dragon)与中国龙明确的区分开来。
鉴于先前错误的把中国龙翻译成“Dragon”,在世界上对中国龙以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人都造成了不好的负面的误解。从吃一堑长一智角度来说,我国非常有必要制定“翻译法”,或者形成一种不成文的翻译习惯法,以便规范所有翻译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把中文词汇翻译成外文时,不得使用对中文词汇有贬义和曲解、误解的外文词汇;把外文词汇翻译成中文词汇时,不得对原来的中文词汇附加上原本没有的贬义内容,或者能够引起误解、曲解的内容。
与此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有一种非常不好的社会现象,笔者称之为“惧外学者现象”,就是有那么一批学者,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文化观念冲突时,他们总是要让中国文化屈从西方文化,一个例子就是有人主张放弃龙的形象以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这种现象在2012年的龙年应该纠正了!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有角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的模拟音。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人的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唯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诸如此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龙是祭神文化的特定产物,古籍中说:“水以龙。”可见龙是作为主水神灵被创造出来的(传说中的龙王),关于龙与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没有充分的依据。有文字记载以来,远古华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汉字姓氏作标志的,没有用动物图形作标志的记载。远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还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思考问题,只能用类比、表象的方法认识事物,要创造一种综合各种动物特征的虚拟动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难以做到的,因此,龙不是虚拟的动物。《尔雅·翼》中谈到龙有“九似”(角似鹿、颈似蛇、爪似鹰……)是指龙的局部形态与一些动物相似而已,并没有具体指龙是综合九种动物特点创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国民族的崇拜标志也都是实有动物(鹰、虎等)或人兽结合(狮身人面)的形象。

至于龙与其它实有动物一起出现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龙就是现实中的扬子鳄,而鳄是全球范围人们普遍关注崇拜的动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腊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鳄。

龙之原型说
王振复
关于龙的原型,目前学界尚无一致意见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十七种见解。

(一)蜥蜴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龙象蜥蜴戴角的形状。”
何新《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神龙之谜》,1988年)“其实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二)鳄鱼说。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1989年):“古中国大陆和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这种巨型爬行动物,以及与其形状相近的其他几种爬行动物,其实就是上古传说中所谓‘龙’的生物学原型。换句话说,‘龙’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

(三)恐龙说。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1988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

(四)蟒蛇说。
徐乃湘、崔岩峋《说龙》:“综合起来看,龙是以蛇为基础的。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像就是龙的形象。”
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龙可以豢养、驯化,为人服劳役可杀肉吃。”“其中的龙只能是蟒蛇,不是鳄鱼或蜥蜴。”

(五)马说。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马。”
《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

(六)河马说。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河马。”
刘城淮《略说龙的始作者和模特儿》:“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河马不仅把自己的部份形体贡献给了龙,而且把自己的部分性能——善于御水,也贡献给了龙。”

(七)闪电说。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1982年):“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八)云神说。
何新《诸神的起源》(1986年):“云从龙。。”“召云者龙。”(引自《易传》)据《淮南子·地形训》:“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何新说:“在上引文中,龙与云的关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我的看法是,‘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

(九)春天自然景观说。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的起源》:“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十)树神说。
尹荣方《龙为树神说——兼论龙之原型是松》:“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十一)物侯组合说。
陈绶祥《中国的龙》:“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侯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侯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十二)以蛇为原型的综合图腾说。
闻一多《伏羲考》:“它(引者注:龙)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龙起源于水牛”、“龙由猪演变而来”、“龙与犬有联系”、“龙源于鱼”与“龙形由星象而来”等五种看法,加上前述十二种,凡十七种见解。可能还有遗漏。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一书,搜集—了十二种有关龙之原型的言说。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一书,倡言“龙源于蟒蛇”说并简略转述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一文关于龙之原型说的十四种观点。本文总结龙原型十七见时,参阅了前述诸书、文有关内容。

凡此龙之原型诸说,有些为推测之见,缺乏扎实的考古与文字学依据。如所谓“恐龙”说,《龙凤文化源流》称“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这显然有悖于常识。据考古,恐龙生活的极盛年代为中生代,至中生代末期已全部绝灭,当时地球人类远未诞生,也谈不上中华文明的存在,中华“古人”当时如何可能“见到”?这样,恐龙又怎么可能成为中华先祖创构“龙”这文化意象的动物学原型呢?如果“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是出土的恐龙化石,那也必须要有考古学依据及其说明。

罗愿《尔雅·翼·释龙》所描述的龙之形象,是—个由多种动物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谓龙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关于龙的空间意象,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那个样子。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前述有些关于龙之原型的说法,实际是从这一关于龙的拼凑起来的角色形象中逻辑地反推出来的,是否确是龙之原型,颇值得商榷。

龙之原型说
王振复
关于龙的原型,目前学界尚无一致意见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十七种见解。

(一)蜥蜴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龙象蜥蜴戴角的形状。”
何新《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神龙之谜》,1988年)“其实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二)鳄鱼说。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1989年):“古中国大陆和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这种巨型爬行动物,以及与其形状相近的其他几种爬行动物,其实就是上古传说中所谓‘龙’的生物学原型。换句话说,‘龙’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

(三)恐龙说。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1988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

(四)蟒蛇说。
徐乃湘、崔岩峋《说龙》:“综合起来看,龙是以蛇为基础的。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像就是龙的形象。”
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龙可以豢养、驯化,为人服劳役可杀肉吃。”“其中的龙只能是蟒蛇,不是鳄鱼或蜥蜴。”

(五)马说。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马。”
《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

(六)河马说。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河马。”
刘城淮《略说龙的始作者和模特儿》:“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河马不仅把自己的部份形体贡献给了龙,而且把自己的部分性能——善于御水,也贡献给了龙。”

(七)闪电说。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1982年):“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八)云神说。
何新《诸神的起源》(1986年):“云从龙。。”“召云者龙。”(引自《易传》)据《淮南子·地形训》:“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何新说:“在上引文中,龙与云的关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我的看法是,‘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

(九)春天自然景观说。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的起源》:“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十)树神说。
尹荣方《龙为树神说——兼论龙之原型是松》:“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十一)物侯组合说。
陈绶祥《中国的龙》:“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侯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侯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十二)以蛇为原型的综合图腾说。
闻一多《伏羲考》:“它(引者注:龙)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龙起源于水牛”、“龙由猪演变而来”、“龙与犬有联系”、“龙源于鱼”与“龙形由星象而来”等五种看法,加上前述十二种,凡十七种见解。可能还有遗漏。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一书,搜集—了十二种有关龙之原型的言说。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一书,倡言“龙源于蟒蛇”说并简略转述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一文关于龙之原型说的十四种观点。本文总结龙原型十七见时,参阅了前述诸书、文有关内容。

凡此龙之原型诸说,有些为推测之见,缺乏扎实的考古与文字学依据。如所谓“恐龙”说,《龙凤文化源流》称“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这显然有悖于常识。据考古,恐龙生活的极盛年代为中生代,至中生代末期已全部绝灭,当时地球人类远未诞生,也谈不上中华文明的存在,中华“古人”当时如何可能“见到”?这样,恐龙又怎么可能成为中华先祖创构“龙”这文化意象的动物学原型呢?如果“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是出土的恐龙化石,那也必须要有考古学依据及其说明。

罗愿《尔雅·翼·释龙》所描述的龙之形象,是—个由多种动物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谓龙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关于龙的空间意象,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那个样子。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前述有些关于龙之原型的说法,实际是从这一关于龙的拼凑起来的角色形象中逻辑地反推出来的,是否确是龙之原型,颇值得商榷。

说法很多,有说狼的,有说蛇的,也有说杂合的。
我个人比较支持鳄鱼。
理由:1、整体形象相似,尤其是腿与鳞。
2、鳄鱼有类似角的突起。
3、古代称扬子鳄为鼍,而字典上鼍的释义是:似龙而小。扬子鳄恰好似一般的鳄鱼而小。
4、古代黄河流域有鳄鱼,但比较少见。如果是蛇,则比较多。易经有“见龙在田”的记载,说明是一种有而罕见的动物。

看了这么多的答案
我认为可以充分的运用顾颉刚的古史辩来解释,龙的形象已开始可能十分简单,经过古人的层层加工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形象。
至于已开始形象是什么,相信上面有足够的答案可以供出题者参考了

龙是有多少种动物组成
答: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

龙属于是什么动物?
答: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

世上到底有没有真的龙存在或者类似龙的生物?
答: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不少人仅依据某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多种关于龙的原型的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的原型为蛇说。据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

龙有哪几种动物的特征?
答: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

中国龙是由哪几种动物组合成的?
答:学者们积千百年来人们考证研究的成果,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龙只是古代人们想像中的和种象征美好生活的动物;龙起源泉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据专家们考证,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的古代吴越民族。证据之一是古代吴越普遍流行着一种断发纹身的风俗,以表示他们的“龙子”身分,祈求得到保护;...

龙是由哪几种动物组成
答: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

西方传说中的龙和中国的龙的原型
答:而且在《创世记》一章中,关于撒旦(路西法)的化身——出现在伊甸园的那条蛇的形态描写也足以证明当时在古希伯来语中龙和蛇是等价的:这条蛇有漂亮的四肢和翅膀,身体和尾巴细长,能够飞翔和直立行走!跟今天的蛇不是一回事吧?只是在它鼓惑人类的祖先偷吃禁果而受上帝诅咒之后才失去了四肢和翅膀,变成...

龙是哪九种动物合成的?
答:龙是由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这九种动物的身体组成的。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传说龙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

(1)龙身上的各个部位和哪些动物相似? (2)为什么龙是多种形象的复合体...
答: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龙是由哪些动物组合而成的?
答:在古人的眼里,龙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神奇动物:"欲小则化为蚕烛,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于人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潇"。这种神龙,大概只有神话故事中的太阳神东君、河神河伯他们才能驾驭了。图腾 远古时代,龙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