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

作者&投稿:徵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3,简述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可以这样说,诗行整齐、一致的建筑美,色彩绚丽的绘画美,和节奏和谐、声调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使得《再别康桥》成为最能显示诗人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的一首诗,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别康桥》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闻一多诗歌的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先说音乐美。在新文化运动中,新诗大量涌现,旧式的诗词,特别是格律性较强的诗词被许多人严厉批判,但闻一多先生却大胆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他还认为整齐的字句,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比如《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再说绘画美。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鲜明,富有色彩感,特别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力争让人看到某词,就能在头脑中想象出相应的形状与颜色,以达到印象深刻的目的。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同样,《死水》中的绘画美也非常明显,“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最后是建筑美。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闻一多先生曾说:“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虽然古代律诗的形式也是非常整齐匀称的,但闻一多认为古代律诗的形式与内容是脱离的,像《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非常整齐匀称,可谓不可多得的建筑美典范。

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
答: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 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仿佛不拘是男人,女 人,大人,小,非得穿一种样式的衣服不可。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闻一多)《死水》分析 这首诗从第一行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起...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艺术追求
答:前期为1922年7月留美之前及其后数月内,这一时期美学思想接近于朴素唯物主义美学观,比较倾向于社会功利主义。中期从1922年下半年至1931年,闻一多在美的本质特性,美的理想,美感分析等较抽象的理论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但是,他同时又强调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的联系,他的诗歌创作理论与...

什么是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说”?
答:三美说是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三美说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闻一多诗作特色?
答: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

《死水》怎样体现了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主张?
答: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他的第一本新诗集是?他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答: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他的第一本新诗集是《红烛》。他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提出相对完整的理论,即“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月诗派的的理论
答: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的诗 1.对美的追求 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

闻一多的诗歌中的精神追求是什么
答: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诗的格律》被后人称为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以闻一多主张的三美理论分析�0�0死水�0�3
答:《死水》真正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所主张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 《死水》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

简述闻一多在中国新诗上的贡献
答: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和创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他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就是奠定了中国现代诗学和诗艺发展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