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作者&投稿:钮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爱你,也爱这个世界,但是你的自私与冷漠无情抛弃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我恨你!我那么努力的去实现我们的未来,去实现对你的承诺,你竟然可以这样说不爱就不爱了。”在日记本上留下这些文字后,他扭头跳入了黑漆漆的珠江,这位29岁的男孩,其实刚刚完成学业没多久,进入了一家广州国企工作,他本该有着美好的前途和未来,但是一切,都因为这纵身一跃化为了泡影。

“名校硕士陈陆洋失恋跳江殉情”这一新闻一时间刷爆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大众的广泛热议。人们在为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而叹息的同时,不禁发问,爱情的极致,难道就是付出生命吗?用结束生命的形式来报复恋人,算得上是“爱”吗?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在其书《爱的艺术》中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他提出了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就是这本《爱的艺术》。希望能带给在亲密关系中痛苦和迷茫的人一些慰藉和感悟。

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把爱的问题看作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主动去爱或者爱的能力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爱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

《魔镜》这部剧的上映,带来了一个新的热搜词--容貌焦虑,通俗来讲,是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好看而产生的焦虑感。从深层次来讲,是因为社会的审美固化,即以白幼瘦为美,以及人们对于爱的错误认识—外貌会让我值得被爱,最终导致了这一热搜词引起了社会共鸣。正如弗洛姆曾说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如果我们把爱理解成被爱,可能会陷入自我焦虑的怪圈。我身边一些女孩子非常热衷于打扮:买各种大牌口红,衣服要穿最流行的,哪怕吃土也要抢购大牌护肤品和名牌包包,最终常常搞得自己入不敷出,你劝她稍微节制一点,她反而会义正言辞地反驳你:“如果我不注重自己外貌,以后就找不到一个优秀的他了,现在社会都看脸啊。”对于男生来说也是一样。他们不再费尽心思地追求女孩子,而是把精力更多花在赚钱和追求事业上。一个异性朋友曾说:只要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想找一个漂亮女朋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他们普遍觉得要收获爱的前提,是自己在同龄人中足够优秀。这样的观念,虽然能激励我们变得更好,但也忽略了爱是两个人一起踏出一步,越来越靠近彼此,彼此陪伴,一起创造美好的相处时光。

得到真爱的途径,或许并不是让自己变得被爱,而是愿意主动去爱一个人,与Ta一起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想要获取真爱,我们首先要有去爱人的能力。即使你很优秀,如果没有主动去爱的意愿,也可能会是单身状态。

奇葩说有一期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付出我便有喊停的权利,你索取你没有要求我继续的能力。”这句话一出来,台下掌声雷动。身边有不少朋友会发问“为什么我对Ta这么好,可是Ta却那样对我?其实这种付出不是给予,而是一种潜在的等价交换,你希望用自己的付出,来换取对方对你的好,从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真正的爱不是接受,而是给予,而这种给予,既不是痛苦或牺牲,也不是隐形的索取。因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认为是被别人夺走东西或做出牺牲。另一种误解则认为给予意味着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们来说就是欺骗。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发人深省--“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因为给不是一种牺牲,相反通过给予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给予并不简单指物质或情感上的给予,而是整体生命力的流露,一个人的乐观,勇敢,快乐,活力等精神力会不断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并不断地带给对方力量,通过给予,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爱一个人,你会不自觉地为Ta做些什么,因为去爱,去付出,去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你要是想获得什么,就要学会先给予什么。

爱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罗万象,在本书中,作者认为爱除了包含给予之外,还有其他基本要素:它们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包含着关心,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一个母亲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不关心他身体是否舒适,那么无论这位母亲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每个人都爱自己付出精力的事物,同时也会为爱的事物付出心力。而在关心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担负起责任,因为我关心你,所以对你的发展抱有期待,那么我对你就会像是对我自己一样负责。但如果没有第三个因素:尊重,责任就很容易变成控制。不少父母和长辈打着爱的旗号,干涉子女和晚辈的人生,甚至要求按照他们规划的道路发展。爱一个人应该是尊重对方,要接受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其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身。尊重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就像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是自由之子,从不是统治之后。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不少情侣争吵时喜欢说一句话:你一点都不了解我。所以我生气时你找不到原因,难过时不懂得安慰。在爱里总是会有一些时差,因为彼此都是从两个陌生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我们又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时刻猜到对方在想什么。但爱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因为爱的存在,所以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早期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意义重大的。那么身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他们的爱自然是直接作用力。

弗洛姆在本书中探讨了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达到成熟的基础。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把运用母爱中的力量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又利用父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

《爱的艺术》中有句经典的话: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幼稚的爱是因需要而产生的爱,其内核在于“需要”,这种需要由潜意识所控制,缺乏个人意识的主导,通常会伴有自私、不安与控制欲,双方一旦进入更深层的关系时,便很容易因为对方的形象现实清晰,与原本期待的不相符,而导致关系破灭。而成熟的爱,是因爱而需要,其内核和发源,在于爱。这种爱意味着我是一个成熟的人,是母爱与父爱的综合体,所以我既具有爱人的能力,又能够客观地去观察和欣赏另一半,其次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圆满我的人生,渗透我的生活。

成熟的爱会引导我们找到真正爱的人,而不是出于依赖、孤独而草草脱单。这种由衷的爱意能够引发出人真实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基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需要,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与接纳,是对两个自由的灵魂合二为一,从而彼此契合,彼此交融的期冀与想象。

弗洛姆强调:“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因此,“爱的艺术”没有什么捷径,它如同一切艺术实践一样,都有一定的基本要求。

首先,一门艺术的实践要求纪律。如果我不按照一定的纪律行事,就做不好任何事情。现代人似乎在守纪律方面做的特别好,毕竟一天八小时,都在守纪律地做着常规化的工作。然而事实上,现代人在工作的范围以外,极少有自我纪律。当人们不工作时,就变得懒散,躺在家里玩玩游戏,刷刷抖音,追追剧,饿了就点个外卖,熬夜到凌晨,睡到中午再起来吃个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实践纪律呢?作者认为,重要的是,纪律不应该像规定那样,从外面强加于人,它应该使人感到愉快,自发遵守纪律,而且,应该让自己慢慢地习惯于某类行为,一旦放弃它,便会怅然若失。

专注是精通一门艺术的重要条件。而与他人交往中的专注,首先意味着倾听。不认真听取对方的心声,又怎么能够了解对方,增进关系呢? 对于情侣来说,他们必须在相处时集中精力,认真倾听,感受彼此,学会互相亲近。但同时要注意,在专注时必须要有耐心。如果不懂得做成每件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是想强迫它快些完成,就确实不会做到精力集中,也不会在爱的艺术上获得成功。要想知道什么叫实践,只需看看孩子是怎样学走路的。孩子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了,再爬起来;还是跌倒了……然而,那孩子还是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直到有一天他学会了走路,不再跌倒了。一个成年人如果有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去追求他所重视的人或事,那么他能取得何等的成就啊!

李宗盛在歌里唱道:“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道尽了多少男女的伤痛与期许。爱,贯穿我们的一生,但是真正得到爱的人少之又少。不少人认为,爱是再容易不过的东西了,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像爱一样遍布荆棘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去学习知识,需要付出努力。它要求我们主动给予,要关心,尊重,了解对方。

“爱,本质上应是一门意志的艺术,一门决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人生命的艺术。”决定开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事,长久地喜欢一个人,本就是对人本性的挑战,所以那些白发苍苍的爱情,才会更容易让人动容。

愿大家都能遇到所爱之人,一起品味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答: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在练习前需要清楚理论知识。 取《圣经》亚当、夏娃的形象代表人类最初状态,他们吃了知晓善与恶的智慧之果以后从原始的动物本能解放了自己并变成人,他们看到自己是裸体的,产生了羞耻感。弗洛姆认为他们承认他们分离时,他们仍然是陌生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爱,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

什么是爱的艺术?
答:爱也可以带来类似的感受,使人们感到快乐、满足和成长。虽然爱和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要记住,爱是一种更加综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更多的情感、互动和承诺。每段爱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爱可以在艺术的框架下创造和发展,但它也超越了单一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人类最深刻和丰富的体验之一。

什么是爱的艺术?
答:最后,就像其他的艺术一样,爱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失败和挫折,以及站在世人的目光之下。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做得更好。总结来说,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创作。和其他的艺术一样,它需要敏感和创造力,以及耐心和勇气。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爱的艺术更加显得...

如何评价《爱的艺术》这本书?
答:评价《爱的艺术》这本书:《爱的艺术》一书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莫大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爱情观。爱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褊狭地指向男女之间的性别之爱。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

什么是爱的艺术?
答:包容和妥协,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爱的艺术水平。爱的艺术也涉及到创造美好的关系、培养深厚的情感连接,并在彼此的生活中创造愉悦和幸福。当然,每个人对于爱的定义和体验都可能不同,这使得它成为一门非常个体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爱确实具有艺术的元素,它需要创造力、表达和实践才能完美展现。

《爱的艺术》
答:弗洛姆晚年写了这本《爱的艺术》,1956年出版后被译成32种语言,经久不衰。笔者认为,其成功有一半取决于简单又诱人的书名。薄薄八万字,字字珠玑。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前言和第一章:爱是艺术么?重点辩证了爱不是什么,比如电石火花的激情,门当户对的交换都不是爱。爱的艺术性使其具有...

《爱的艺术》节选内容分享
答:《爱的艺术》于1956年初次出版 作者: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是什么意思?
答:全书立论的原点是人是孤独的,且一直在企图摆脱这种绝望的孤独。如何摆脱孤独?纵欲,和大多数人保持一样,创造性的劳动和爱。而爱是其中最持久和可行的办法。一个爱的艺术家要有耐心,要专心,要自省,要能移情,要克服自恋,保持客观,要自信,要肯于给予,最重要的是要有在爱的方面成为艺术家的...

什么是爱的艺术呢?
答:爱可以被视为一门艺术,因为它是一个需要精心经营和不断修炼的过程,需要情感、创造力和关怀。以下是为什么爱可以被视为一门艺术的几个原因:1. 创造力:就像艺术家创作作品一样,爱也需要创造力。爱需要创造出温暖、亲密和令人愉悦的氛围,使关系持续发展和成长。这包括发展新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以及...

什么是爱的艺术?
答:不能完全由人的意志控制。在艺术中,表达意图是首要目标。而在爱中,表达对另一个人的情感和关注则更为重要。因此,爱是否被视为一门艺术,可能会受到个人对于"爱"和"艺术"的定义和解释。 但不管怎样,无论何时,真正的爱应该来自于内心,不需要刻意诠释和演绎,这才是最美好的。爱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