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课件:《古诗三首》

作者&投稿:致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课件:《古诗三首》,欢迎阅读与借鉴。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 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 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 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 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答:三、作业 完成课后的习题 2.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灰雀》
答:“养”——注意倒数第二笔是撇。 “男”——上下结构,“力”的撇不能写到“田”里去。 5.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6.展示学生作品。 7.过关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的读音,生字的书写,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很多同学、多数小组都闯关成功,让我们用掌声再一次祝贺。期待大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及反思
答:4、二次设计: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导入新课节约出时间,在最后2分钟回顾全篇,总结学法和学习收获,并把拓展延伸中的练笔当堂练习,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5.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本教课教学中,我首先通过问学生在上学路上有什么发现,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PPT课件感受上学...

部编版《花钟》说课稿
答:部编版《花钟》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开头课文《花钟》,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察。二、教材分析与定位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课件【三篇】
答:【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考 网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滨、鸥”等12个生字,正确...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美丽的小兴安岭》
答: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美丽的小兴安岭》,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侧、欣”等13个生字,读正确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答:下面是我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参考资料【三篇】
答:【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要求: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

一块奶酪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一块奶酪》的中心思想是: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品质。《一块奶酪》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群蚂蚁搬运粮食的过程中,面对掉到地上的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下令让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