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资料

作者&投稿:尧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主革命。



  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动的清王朝就是被这次革命洪流冲垮的。1911年为旧历干支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孙中山领导的这次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缺少组织和领导。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吸取以往的教训,着手组织革命团体。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华兴会与光复会亦先后成立于长沙和上海。1905年7月,三者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政纲。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批判改良派的反动谬论;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和抢米风潮汹涌澎湃,抵制外货等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保路运动则为其高潮,规模之大遍及湘、粤、鄂、川四省,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和前奏曲。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定为政策”的上谕,20日,又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了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把鄂、湘、粤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利权运动中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赎回来的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的川汉铁路建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这就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湖南人民首先起来,长沙各界举行了一万多人的群众大会,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接着爆发了群众性的罢工罢课运动。保路运动最激烈的是四川省,全省有几十万人卷入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掀起了广泛的抗捐抗税运动。清政府对保路运动进行残酷镇压,酿成有名的“成都惨案”,激起群众的极大愤慨。于是,在四川同盟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清政府急忙抽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就使湖北防务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湖北位居长江腹地,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水陆交通中心。帝国主义各国早就在这里辟租界,开商阜,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这就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破产,人民被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继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在士兵中发展革命组织,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1/3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夏天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预示着武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计划。但实际起义并没有按预定计划进行。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国巡捕搜走,机关暴露。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湖广总督瑞澄下令搜捕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10月10日瑞澄继续按册捕人,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班长)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发难。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工程营左队队官(相当连长)吴兆麟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4000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澄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两个月内即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等14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1911年底17省代表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政府的统治遂告结束。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解职,让位于代表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据,中国依旧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败。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城内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福建省也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浪潮中。

一、辛亥革命时期福建革命党发展壮大的条件与特征
福建资产阶级革命党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年。在1906年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间,是福建革命党发展壮大的黄金时代。
  就福建革命党的状况来看,它是尾随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1905年的变化而于1906年开始发展并逐渐壮大起来的。从1906年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间,福建革命党的发展壮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国内外的福建革命党是以成立支会的形式整体地加入了同盟会的。这是福建革命党组织发展壮大的显著标志。
①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决定成立福建旅日同盟支会。
②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于1906年夏在福州成立。
③南洋各国闽省志士也发起组织同盟支会。
(2)出现不少由各地同盟支会控制和影响的革命社团、报刊。这些团体和新闻刊物,成为福建革命党发展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革命社团和报刊,范围遍及海内外,阶层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都是在各地同盟支会直接控制和影响下建立或创办起来的。它们的活跃显示了各地同盟支会势力的日益扩大和革命组织领导力量的日益加强。
(3)走武装推翻清王朝,夺取政权的道路。武装斗争成为福建革命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福建革命党人跟随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不同的方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上,积极筹措革命经费,不断积聚革命力量。
(4)福建的顺利光复,成为福建革命党发展壮大之实力的检验。

二、安海打响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
晋江市安海镇石狮巷45号是一座保存较好的闽南古大厝。这里是爱国华侨陈清机的故居。据史料记载,陈清机24岁时东渡日本,侨居神户。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陈清机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夕,陈清机回到晋江,与闽南同盟会骨干许卓然、陈少宝等组织革命军,开展秘密活动。1911年11月,陈清机与陈少宝通过“革命军”组织民众暴动,焚毁安海大小衙门。事后,陈清机被指控为主谋,避往福州,旋回日本。
这段史实是福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99年后,安海武衙门的旧址仍在,断瓦残垣间杂草横生,十分破敝。遥想当年,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革命者那前仆后继的身影。

三、福建辛亥革命首脑人物郑祖荫
郑祖荫,字兰荪,孺名维善,原籍福州永泰葛岭,在福州发动武装起义成功后。被推为参事员,组成全省最高议事机关参事会。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福建政务院,祖荫任副院长。随后,祖荫以民国成立,初志已成,通电辞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复电慰留。同年10月,改任中央参议院参议员。当时发生新议员反对旧议员之争,祖荫愤而辞职,致函京、津、沪各报,切劝议员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次年4月,任闽都督府秘书长。袁世凯窃国,祖荫于10月被捕,不久获释,遂致力于地方教育及禁烟事业。民国6年8月,军阀李厚基任闽督军,祖荫被迫出走广东。次年,任靖国军方声涛总指挥部秘书,转战潮、汕、诏安一带。民国9年12月,受林森之请,参加广州国会非常会议,任秘书厅秘书。民国11年,被聘为福建省长公署秘书。北伐胜利后,就任福建省建设厅秘书,历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设计委员、执行委员、监察委员等职。民国26年,兼任福建省社会军事训练委员会指导员、福建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后病逝于永泰。

四、宋渊源与福建辛亥革命
辛亥武昌起义,渊源奉派返闽协助孙道仁、彭寿松等光复闽省。福州光复后,渊源任都督府参事。
民国元年(1912年),渊源任福建省议会议长,并膺选为国会参议员。翌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闽省响应。“二次革命”失败后,渊源离开福州,转赴南洋各地,发动讨袁,并在香港成立讨袁军事统筹部。
民国ll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渊源谒孙中山于永丰舰,建议先入闽收编闽省民军为讨贼军,在闽省立足后再回师讨贼,为孙中山所采纳。渊源即委王荣光负责收编闽南民军。
民国l5年冬,何应钦率领东路北伐军入闽,渊源建议改编各地民军为福建国民军,参加北伐。何采纳其建议,并设参谋团负责统筹接应,以渊源为参谋团主任。北伐军统领福建全省后,渊源辞去军旅职务,就任国民政府委员。民国l7年,兼任侨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发动华侨捐资创办福州三民中学。
十九路军失败后,渊源任福建省政府顾问,协助保安处将各地民军整编为保安团。

五、福建华侨对辛亥革命的主要贡献
①积极建立革命组织,为国内革命者提供可靠的活动基地,培养大批革命志士.为辛亥革命最早献出生命的福建籍华侨是杨普云。
②筹办报刊杂志,成立各类书报社,积极传播革命思想
③筹备军需铜银,为革命解除后顾之忧
④积极参与国内革命,在革命胜利以后,或是进入新政府效力,保卫革命成果;或是兴办企业,参加经济建设。

六、辛亥革命与福建通宝
“福建通宝”钱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之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也纷纷响应。福建革命党人也于同年11月9日在福州举事。经过一天激战,革命军光复福州城。11月13日成立中华民国福建都督府。福建军政府成立后,积极推行新政,同时为“维持金融稳定”,闽军政府决定不发行纸币,设立印铸局,铸造钱币投放市面流通。当时铸造发行了“福建通宝”圆孔圆形铜钱,这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种手工铸造的有孔铜钱,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省铸造发行的货币中仅有的两种有孔铜钱之一。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武昌起义雕塑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1

辛亥革命的简介,100字左右
答: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

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辛亥革命是什么意思?
答: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

辛亥革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答:1、保路运动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答:后来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10月9日(八月十八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

辛亥革命的过程
答: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1911年旧历为辛亥年故名。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团体兴中会。1905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此后,资产阶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评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谬论,传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的...

辛亥革命过程...简单一点说..
答:辛亥革命过程: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答: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1、废除帝制: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辛亥革命的领袖们,则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要想救亡图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权...

辛亥革命什么时候开始的?地点在哪?谁发起的?结果是什么?
答:时间、地点、发起人: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