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怎样灭亡的

作者&投稿:茶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是如何灭亡的??~

清朝的灭亡过程:
在清朝后期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去过的外国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丧失严重,清朝政府被迫开始了变法革新,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由于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在后期又相继爆发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彻底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912的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引诱之下,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正式宣布退位,溥仪退位以后随即中国成立了民国政府,实现了五族共和,大清王朝从此彻底灭亡。

扩展资料:
公元一九一二年为民国元年。这一年的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随后,袁世凯与孙中山秘密协商,孙中山表示同意让位,由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二月十二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绵延了两百年多年的清朝统治从此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也结束了。隆裕太后授权袁世凯全权代表清廷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提出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随后,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了清廷提出的条件,并提出了清帝退位条件的修正案。
袁世凯再次提出清帝退位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随即提出了清帝退位条件的最后修正案。袁世凯召集内阁各部大臣及宗室王公会议,讨论南京临时政府的最后修正案,并最终通过了该修正案。二月十二日以宣统帝奉隆裕太皇懿旨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1912年,隆裕太后偕同皇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了 退位诏书。各位国务大臣在唐在礼、姚宝来、刘恩源、蔡成勋四个侍卫武官的护卫下,参加了接奉皇帝退位诏书的仪式。接受退位诏书那天,袁世凯并没有进宫,而是由胡惟德代替他带领各国务大臣入宫。
这是因为袁世凯在东华门发生遇炸事件,此后他就称病在家办公,暂不入朝,任何需入朝办理的事务,均由外务大臣胡惟德代表。二月十二日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各位大臣就聚集在乾清宫宫内东南角上的廊子里。过去大臣们就在这个廊子里候旨,廊子相当大,有几间屋那么长。
这天,整个紫禁城戒备森严,奉命进宫的大臣们都担心闯出几个宗社党人来拼命。这些历经政治风云的大臣们不禁感叹道,诏书一下,淸朝的天下就只限于紫禁城里了。大臣们进宫后,就坐在廊子里等候,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表面上和往常一样,但内心中却忐忑不安,感叹很多。
不久,有人通知太后就要上殿了,请各位大臣上殿。胡惟德马上带领众大臣向殿里走去。胡惟德在距宝座约一丈远的地方站住,其他几位国务大臣按秩序在胡惟德的左右排成一列,面向宝座站定。另外四名武官站在大臣们的身后。此外,还有四名太监站在两旁侍候。
随后,有两个太监从后面走出来,分站在两边,走在后面的是隆裕太后,溥仪走在最后。胡惟德领着全体大臣向皇帝、太后行礼,但不是跪拜礼,而是连鞠了三个躬。隆裕太后则以点头作为还礼。礼毕,又有几个随扈的太监从后面走出。
隆裕落座在正中宝座上,溥仪坐在旁边的一把椅子上。胡惟德先开口解释袁世凯未能出席的原因。隆裕太后点头称是,接着说道:为了使国家早一天得到统一,全国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过上没有战争的太平日子,我和皇上决心按照议和条件把国家大权交给袁世凯,由他来筹备共和政府。
今天,颁布诏书,宣告退位,也可以叫袁世凯早点出来,为天下的安宁做些事情。隆裕说完就慢慢站了起来,把预先写好的诏书拿在手里,慢慢递给了胡惟德: 你把这道诏书交给袁世凯吧,务必要把我的意思转告他。
胡惟德连忙走到隆裕座前,毕恭毕敬地鞠着躬,伸出双手把诏书接了过来,并说:“太后睿明鉴远,顾全皇室的体面和百姓的安危。 太后的这份苦心,袁世凯和各位大臣、世间百姓没有不知道的,绝不会辜负太后的一番慈衷善意的。
况且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必然做到五族共和。如今大局已定,今后的天下就是太平的天下了。敬祈太后保重,太后放心。
胡惟德说完话后,太后脸上露出凄惨的神情,溥仪冷冷地呆在旁边,现场气氛肃穆。隆裕太后不想多待,草草地就退朝了。胡惟德又领着大臣们走出乾清宫。一路上,大臣们都无话可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1840年来,清政府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惨败,被迫开放门户,西方先进的思想、制度和技术开始影响国人,内部历经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还有几次天灾,统治集团对外的软弱妥协也招致国人不满,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清政府在内部进步官员的争取下,打出预备立宪的旗号,宣称要在20年内实现君主立宪,但是阻力重重,最终只搞出一个大部分成员为皇族的“皇族内阁”。后来为了保护对铁路的自主权,在四川又发生了浩大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不得人心。
最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随后各省相继爆发革命,宣布独立,巨大呼声下清政府被迫启用袁世凯去镇压革命军,实际上朝廷大权完全由袁世凯把握,整个清政府名存实亡。革命党方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实力不足,不得不向袁世凯妥协。
南北谈判中,南京方面提出若袁世凯使清帝退位,可以保举他为大总统。于是袁世凯经过劝说(没有传说中逼宫那么夸张…),使溥仪(当时是孩子,太后以他的口吻)下诏退位。
清朝是从1936年开始,毁于1912年。

拓展资料: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政权对中国276年的统治宣告终止。

由于当时中华民国的部分政权来源于清朝政权,并且清朝皇室享有优待条件,所以在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之后,就成立了一个满清小朝廷,

这个小朝廷从1912年2月12日存在到1924年11月5日,存在12年,虽然这个小朝廷和清朝历代的紫禁城行政系统很像,可是并没有实权,所以并不能看做是清朝政权的延续,反而接替清朝政权的北洋政府则是清朝政权的部分延续。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清朝是在1912年2月12日灭亡,可是实际上一个封建政权的灭亡,需要参考多个方面和角度。一个政权的存在和灭亡,关键是要看这个政权系统本身的军事实力和行政实力,以及这个政权对所掌握疆域的控制程度。

嘉庆皇帝之后的道光皇帝,政权体系和社会形势更加棘手,他只能尽力而为。并且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略中国,由于道光皇帝派遣林则徐虎门销烟,严重危害英国帝国主义势力的利益,结果造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清朝政权惨败。中国近代史也由此开始。

扩展资料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室成员得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俨然国中之国,史称“逊清小朝廷”。 

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皇帝尊号被正式废除,依旧被部分清朝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什刹海、天津张园、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微型小朝廷,史称“后逊清小朝廷”。

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其最终随着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得到统一巩固,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8]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年仅六岁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五族共和,清朝从此结束。

扩展资料:

清朝灭亡后溥仪建立伪满洲国的过程:

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成立伪满洲国,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两年间溥仪在满洲国执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日伪军的扶植下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三月一日登基。“康德”是康熙和清德宗光绪的缩称,意在纪念,并寄托了祗承清朝基业之愿。

溥仪兼任伪“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伪“满洲帝国”协和会名誉总裁。满洲国成立后,根据事先的安排,溥仪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日满议定书》,使得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全面控制了满洲国。 

关东军为了对外保持“满洲国”的“国家”样子,在“形式”和“礼仪”上也较为注意维护溥仪的“皇帝”尊严。安排溥仪外出巡幸。

伪满14年间,溥仪曾到过奉天、吉林、哈尔滨、大连、旅顺、鞍山、本溪湖、安东、间岛、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锦州、阜新、葫芦岛、札兰屯、王爷庙、海拉尔等地。让溥仪以“满洲国”大元帅的身份参加“大典观兵”和“大典观舰”等军事检阅活动。

但“满洲国” 的一切行政大事,溥仪既没有决定权,也没有否决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



清朝的灭亡过程:

在清朝后期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去过的外国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丧失严重,清朝政府被迫开始了变法革新,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由于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在后期又相继爆发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彻底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912的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引诱之下,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正式宣布退位,溥仪退位以后随即中国成立了民国政府,实现了五族共和,大清王朝从此彻底灭亡。

扩展资料:

公元一九一二年为民国元年。这一年的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随后,袁世凯与孙中山秘密协商,孙中山表示同意让位,由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二月十二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绵延了两百年多年的清朝统治从此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也结束了。隆裕太后授权袁世凯全权代表清廷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提出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随后,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了清廷提出的条件,并提出了清帝退位条件的修正案。

袁世凯再次提出清帝退位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随即提出了清帝退位条件的最后修正案。袁世凯召集内阁各部大臣及宗室王公会议,讨论南京临时政府的最后修正案,并最终通过了该修正案。二月十二日以宣统帝奉隆裕太皇懿旨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1912年,隆裕太后偕同皇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了 退位诏书。各位国务大臣在唐在礼、姚宝来、刘恩源、蔡成勋四个侍卫武官的护卫下,参加了接奉皇帝退位诏书的仪式。接受退位诏书那天,袁世凯并没有进宫,而是由胡惟德代替他带领各国务大臣入宫。

这是因为袁世凯在东华门发生遇炸事件,此后他就称病在家办公,暂不入朝,任何需入朝办理的事务,均由外务大臣胡惟德代表。二月十二日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各位大臣就聚集在乾清宫宫内东南角上的廊子里。过去大臣们就在这个廊子里候旨,廊子相当大,有几间屋那么长。

这天,整个紫禁城戒备森严,奉命进宫的大臣们都担心闯出几个宗社党人来拼命。这些历经政治风云的大臣们不禁感叹道,诏书一下,淸朝的天下就只限于紫禁城里了。大臣们进宫后,就坐在廊子里等候,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表面上和往常一样,但内心中却忐忑不安,感叹很多。

不久,有人通知太后就要上殿了,请各位大臣上殿。胡惟德马上带领众大臣向殿里走去。胡惟德在距宝座约一丈远的地方站住,其他几位国务大臣按秩序在胡惟德的左右排成一列,面向宝座站定。另外四名武官站在大臣们的身后。此外,还有四名太监站在两旁侍候。

随后,有两个太监从后面走出来,分站在两边,走在后面的是隆裕太后,溥仪走在最后。胡惟德领着全体大臣向皇帝、太后行礼,但不是跪拜礼,而是连鞠了三个躬。隆裕太后则以点头作为还礼。礼毕,又有几个随扈的太监从后面走出。

隆裕落座在正中宝座上,溥仪坐在旁边的一把椅子上。胡惟德先开口解释袁世凯未能出席的原因。隆裕太后点头称是,接着说道:为了使国家早一天得到统一,全国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过上没有战争的太平日子,我和皇上决心按照议和条件把国家大权交给袁世凯,由他来筹备共和政府。

今天,颁布诏书,宣告退位,也可以叫袁世凯早点出来,为天下的安宁做些事情。隆裕说完就慢慢站了起来,把预先写好的诏书拿在手里,慢慢递给了胡惟德: 你把这道诏书交给袁世凯吧,务必要把我的意思转告他。

胡惟德连忙走到隆裕座前,毕恭毕敬地鞠着躬,伸出双手把诏书接了过来,并说:“太后睿明鉴远,顾全皇室的体面和百姓的安危。 太后的这份苦心,袁世凯和各位大臣、世间百姓没有不知道的,绝不会辜负太后的一番慈衷善意的。

况且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必然做到五族共和。如今大局已定,今后的天下就是太平的天下了。敬祈太后保重,太后放心。

胡惟德说完话后,太后脸上露出凄惨的神情,溥仪冷冷地呆在旁边,现场气氛肃穆。隆裕太后不想多待,草草地就退朝了。胡惟德又领着大臣们走出乾清宫。一路上,大臣们都无话可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大清之亡,确实有些突然,似乎一纸退位诏书就教它亡了!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突然爆发,虽然南方多省(包括北方的山西)宣布独立,可清朝在北方还拥有强大的兵力,并积极调兵遣将,往南开进,准备镇压反叛的独立省份。在时人看来,革命要想成功,必有一番大战要打。却不料,清帝忽然颁发诏书,自己宣布退位了,大清竟然“在一夜之间亡”了!

可以说,清朝的亡国,表面看是“亡于旦夕”,然而强大的清帝国不是一朝一夕变成纸老虎的,满清皇室失去了天下控驭力,是有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大体有四个节点:

清朝的天下,由武力征伐而来,是少数人(满洲及八旗)对多数人(主体是关内汉人,还有回藏蒙等“藩部”)的统治。当它的政权稳固之后,必然以暴力镇压为基石。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不平等的体制,一切权势向满洲倾斜,对汉人、汉官、汉军(绿营)始终是防范的。这一体制,自康熙以来,已异常成熟,外表看起来十分稳固。直到太平天国运动骤然兴起,清廷才猛地发现,它的统治基础――满洲军政集团已经完全腐朽,大清的统治摇摇欲坠,它不得不起用汉官募勇练兵。十余年后,当由汉人控制的湘军、淮军最终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汉官也在清代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上取得了对满洲的优势地位。此为第一个节点(1851-1862)。

随着战乱的平息,清朝进入所谓“同治中兴”的时期,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二十余年里,国内局势大体稳定;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然而,官场腐败不堪,体制颓败,整个社会暮气沉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在政治上仍以强化中央集权(实际上也是满人的集权)、防抑汉人为主要策略。这就决定了,清朝根本不可能起衰除弊,实现国家的真正开放和中兴。可是,时势已大变,清朝已无法阻止汉人在统治集团内的优势继续扩大,地方封疆大吏,大半皆为汉官,政治军事资源持续性地流向汉官,过去的政治平衡完全被打破了。只是因为没有外力的推动,深刻的危机一时还被小心的掩盖着,人们得过且过。

二十年的“洋务运动”营造的中兴假象,最终被甲午战争一指戳破。清朝败得一塌糊涂。对外战争的失败,引发了国内危机的爆发和加剧,国内变法声音高涨起来。于是有了公车上书,有了戊戌变法。

可是戊戌变法才百日就失败了,统治集团由的分裂公开了。变法被扼杀后,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漆黑,几年后(1900年)的八国联军之变,便显得毫无意外。清朝再次耻辱性的失败,更向世人宣告了它统治的无能;庚子之变更重要的后果是,清朝从此开始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反清运动从此风起云涌。此为第二节点(1894-1900)。

庚子以后,世界已进入二十世纪,海外革命运动兴起,并很快在国内燃起星星之火。过去反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起义”,反朝廷,而新的民主革命运动却具有民族革命的鲜明特点,它反清且排满,孙文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直戳清朝统治的最大软肋。在二十世纪之初,清朝面临的最根本问题,表面看是它是否顺应民情,实行宪?政,本质上却是满洲贵族如何继续维持满蒙对绝大多数汉人的联合暴力统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无论任何改革都无法回避,也是它无法解决的。

对此,光绪变法时曾有所涉及,而光绪本人似乎也愿意接受限制君权的立宪制,因为限制君权总比失去君权要好。然而慈禧用武力镇压变法后,事实上也抛弃了这个选项,虽然在1905年后,立宪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慈禧本人也表达了相当程度的兴趣和支持,然而欲使之让渡权力,根本是不可能的,最终“皇族内阁”骗局曝光,清朝已经失去了任何变革的机会。此为第三节点(1900-1908)。

既然立宪之路已被堵死,清朝只有依靠武力续命了。可是,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清朝的兵权便已落入汉人和军阀(军事强人、军事实力派)之手。满洲的强硬派手中无兵,只好采取暗杀等恐怖主义手法去除掉政敌,同时更被革命党的恐怖主义刺杀或吓得要死。这种复杂的危机,即便是康熙复生也难以挽救(皇帝不称朕前面答题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何况此时在位者,只是一个三岁幼儿!

慈禧在临死前,不顾严峻的危机,竟然立一个小孩为帝,此举几乎等于主动放弃政权了,令袁世凯等拍手称快。

当辛亥革命的枪声忽然响起,近半国家分裂,而掌兵的实力派又阳奉阴违,谋求自己利益,还动不动拿亡国故事吓唬孤儿寡母,隆裕太后只是一无见识的女流,她乐得赶紧退位,帝国在她眼里简直就是个烫手山芋,丢得越早越好!大清的最后三年,朝里朝外,充满了混乱,清朝所做的,似乎只是等待亡国那一天的到来了。此为第四节点(1908-1911)。

到1912年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字宣告退位时,“普天之下”,除了少数几位遗老和愚忠之臣,还有几人拥戴大清?在人们看来,大清只欠一亡,其亡,适得其时,不值得怜惜。

清朝统治的薄弱在太平天国以来暴露无遗,并随着外患的日益加剧其统治基础不断削弱,故大清之亡,如山之崩,它的基础早空了,退位只是从山巅最后滚落的一块巨石而已。所以,清之亡,似为突然,其实一年都不突然。



满清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武昌起义引发的辛亥革命,但辛亥革命的爆发其实与清末变法不成功有很大原因,尤其是慈禧太后和光绪死后,摄政王政府不但不立宪,反而逆潮流而动,采取一系列倒退的政策,使得本来已经遍地开花的改革变法形势受到极大压制,于是几乎全国愤慨。

间接原因:政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皇权又特别集中,几乎为所欲为;经济: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社会发展进步。商品经济被打压,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清朝长期受列强欺辱,在冀鲁地区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欲借此排外,暗中默许义和团,向十一国宣战。为保华中华南,东南各行省总督巡抚,不服从清廷对外宣战的敕命,发起东南自保,义和团事件引发西方列强的报复。

文化:科举制,八股文,限制思想,导致科技落后;外来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化掠夺,加速了清政府的破产。根本原因:清朝无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初创—兴盛—衰落—灭亡的历史规律。

扩展资料: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廷赔偿重款、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1904年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化。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清朝是如何逐步走向灭亡的?
答:清代中期以后,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逼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一片片领土,强行打开一个个口岸,让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之中。在这样的危机之中,晚清曾出现过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但最终在内部的争议、外敌的侵略中...

清朝怎么灭亡的
答: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

清政府灭亡的时间是?
答:清政府在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灭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分别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答:清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策上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在经济上又严重落后于世界,在科学技术上又没有前进。一、经济上严重落后于世界 清政府在清朝的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因为皇帝认为清朝可以自给自足,完全不需要跟外沟通。而在同一时期,西方正在推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带来了第1笔的...

清朝的灭亡过程?
答:清朝 - 中国历史朝代 清朝(后金)1616-1912,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159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他祖父和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武装跟随自己的30个人,走上攻打尼堪外兰创建清朝(后金)之路。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

清朝时怎样灭亡的,被谁取代了?
答: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阳夏战争),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大清是怎样灭亡的呢?
答:大清是通过闭关锁国,没有提高自己的实力,从而灭亡的,因为大清闭关锁国,减少对外交往,没有实现技术创新。

清王朝是怎么灭亡的
答:清王朝是经历了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宣告灭亡的。来说,清王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内部政治腐败是清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晚期,官员贪污腐败、宫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民生疾苦,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其次,经济问题也是导致清王朝灭亡的关键因素。清朝实行...

清朝是怎么灭亡的
答:灭亡: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

清朝是怎么灭亡的?
答: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