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史

作者&投稿:于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 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各有所长。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工业需要恢复。全面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这三种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无缺陷运动。这项活动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能够确保军品的生产质量,各个工厂成立了一些最新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

  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菲根堡姆等质量大师都曾到日本激励推动QC小组的活动。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系统”。

  ◆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

  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布拉钦斯基和杜布维可夫,他们在前苏联从军品向民品的转换生产过程中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模式。前苏联国家为了鼓励质量改进,将杜布维可夫所创造出来的系列方法称为“萨莱托夫制度”。

  在“萨莱托夫制度”中,对产品或零件制定了明确的规格和标准,这样就使得零件的使用相当便捷,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产的成本。提出生产合乎标准的产品的概念,是质量管理思想上的一个飞跃。此外,“萨莱托夫制度”还提供适当的信息、测定仪器、操作方法来生产并进行充分的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我国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个国民经济急需启动和发展,质量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表1-1所示,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的“质量月”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QC质量小组活动。

  表1-1 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时间 发展状况

  1978年9月 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
  1979年 质量管理协会成立
  1980年 《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制订
  1990年以后开始贯彻执行ISO 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认证
  最近20年来 QC小组注册数量达到1554万个

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到今天已经进了第五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
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是一种事后把关式的管理,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
这个阶段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
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开始叫TQC,后来发展到TQM。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是全攻全守型的阶段。
4.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
这同时还是质量保证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QA,以军工企业为代表,它把企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订立成质量手册,通过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的质量表格文件来控制,它的观点是想到的就要写到,写到的就要做到。用严密的程序手册来保证过程的进行。一直延续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ISO900族系列标准。

5.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
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进入质量哲学时代,这是以美国克劳斯比为代表的。他主张抓质量,主要是抓住根本,就是人。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质量获得进步。它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且把每次做对作为奋斗方向。
回顾质量管理经营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的企业、国家现在处于一个混合阶段。有很多企业在申报ISO900系列标准,有的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法和办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又检验、把关都没有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夹生饭,是混合性的管理。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很多难点。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在我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引进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向企业引进和推广,1979年,我国颁布了《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这是一项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持久活动的重要举措。

2.1989年—199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深化阶段,1992年,我国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志着我国的质量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9年,我国召开了全面质量会议,会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9年至今,全面质量发展和创新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许多先进企业确立了质量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纷纷通过质量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产品的水准,树立了我国的民族品牌。

2000年12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B/T19000族等同采用2000版ISO9000族标准。

2001年,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实施指南》。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准。

扩展资料: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以正确的质量管理指导思想为基础,以科学的质量管理原则为指导,以质量管理手册为表现形式,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评价,经过连续不断的评价、修正,再评价、再修正完成。一般经过以下步骤:

1、确立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建立的目标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

2、明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和体系结构。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应用“质量环”工具,分析确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范围。

在应用“质量环”分析时,要根据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分析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从中找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研究确定每个环节的质量职能。

3、以文件的形式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手册。企业的质量管理手册由阐明该企业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组成。

质量管理手册涉及了企业有关质量管理的全部活动,以标题和范围反映其应用领域。一般情况下,企业质量管理手册包括或涉及质量方针;影响质量的管理、执行、验证或评审工作的人员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说明;关于手册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等内容。

4、对经过实践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质量活动及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对构成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审核来进行的。根据审核目的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有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种类型。

5、根据评价结果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改进。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提供依据。实践证明,企业产品质量能否使顾客满意,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取决于该企业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量管理体系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可以看作第一阶段,被称为质量检验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具体的详细内容我之前有在百度上回答过一位朋友的问题,
在我国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引进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向企业引进和推广,1979年,我国颁布了《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这是一项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持久活动的重要举措。
2.1989年----199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深化阶段,1992年,我国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志着我国的质量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9年,我国召开了全面质量会议,会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9年至今,全面质量发展和创新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许多先进企业确立了质量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纷纷通过质量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产品的水准,树立了我国的民族品牌。2000年12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B/T19000族等同采用2000版ISO9000族标准。2001年,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实施指南》。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准。

ISO9001的一阶段
国际化标准组织,1994年对标准进行了初次换协议,即ISO9001-94《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我们把87版和94版标准,统一成为初代标准。
初代标准分为三个标准,即ISO9001、ISO9002、ISO9003,ISO9001适用于产品设计生产的组织,ISO9002适用于没有产品设计,只有生产的组织,ISO9003适用于产品没有“附加值”的组织。如检验检测、计量机构、加油站等。
初代标准更适用于“有形产品”,明显带有“制造业”的痕迹。如:“特殊工序”“工业审核”“进货检验”“工序检验”等等,初代标准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我们俗称为“质量保证标准”。
ISO9001的二阶段
国际化标准组织于2000年和2008年先后进行了标准的二次和第三次换版,我们把“2000版”和“2008版”标准统称为二代标准,200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TC176技术委员会,聘请多名世界有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学者,初次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论基础,即八大基本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系统,8、返利的供方关系。二代标准更加注重“过程质量”,通过过程识别,过程方法、PDCA循环,使组织更加注重于流程优化,流程再造。
ISO9001的第三阶段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5年对标准进行了第四次换版,我们把“2015版”成为第三代标准,第三代标准初次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即“基于风险的思维,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机关方需求的变化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来确定组织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并整合到我们管理的方针目标中,第三代标准中更加注重体系要融入组织的经营活动,经营流程和组织的发展战略中,蕞终要提升组织管理绩效和组织的经营绩效。
不难看出,ISO9001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与时俱进的,结合了新时代的理念,更为契合企业的长远发展。

1、操作者质量控制(18世纪)
2、 领班的质量控制(19世纪)
3、 检验员的质量控制(1919年)
4、 统计质量控制(SQC)(1924年)
5、全面质量控制(TQC/TQM/CWQC/GWQC)
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87、94、2000、2008版)

1987年第一版ISO9000标准
1994年第二版ISO9000族标准
2000年第三版ISO9000系列标准
2008年第四版ISO9000系列标准

请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含义和发展历程
答: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六十年代以来,菲根保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车所接受,在运用时各有所长,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CWQC)。我国自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以来,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有所发展,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质量管理作用 1、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质量管理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既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持续改进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2、增强客户满意度: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或超越客户的期望,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3、提高企业竞争力: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质量管理发展史分为7个阶段,请列举并说出每个阶段质量管理的特点
答:(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途径,它的特点就是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将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连成一个有效地体系。 上述回答掺杂个人...

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答: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由来发展
答: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如何客观的评价商品,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问题。英国是世界上产品质量认证的发源地,1975 年英国标准协会(BSI )公布BS5750 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后,第二年BSI 就举办了第三方进行的组织质量体系评定、注册业务,受到各方欢迎。从质量体系认证的实践中,英国感到这种...

系统质量管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TotalQualityContr01)演化成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1998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的中国质量体系认证国家认可...

质量管理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降等级使用或报废等方式进行处理。(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抽样检验,以质量控制图去控制生产过程和预防产品缺陷。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对产品质量的生产(产品的设计阶段)、形成(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和实现(产品的使用和售后服务阶段)的全过程实施有效 ...

质量管理的作业
答: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的含义是广义的。除了产品质量之外,还包括工作质量。质量管理不仅要管好产品本身的质量,还要管好质量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 二、质量管理及其发展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从开始...

ISO9000,ISO14000,ISO18000有什么区别啊?高手来指教下啊!
答:这种体系,应当是科学的、有效的,能够被接受的,并与企业的其它活动及整体的管理是相容的。同时,它作为一套标准,应该能得到广泛地接受和承认,具有规范性。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一种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进行控制的战略及方法。111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标准,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被非正式称...

质量管理的定义
答:朱兰对质量管理的基本定义:质量就是适用性的管理,市场化的管理。费根堡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