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归因和情境对人都有影响,那怎么区别呢???

作者&投稿:穰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育心里学情境论述归因会导致什么样的情感~

  (一)影响人的行为效能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其行为的自我归因,能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具有行为效能感,即有关自己行为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效能感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归因过程来实现的。如果归因积极,则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充满自信,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行为效能感;如果归因消极,无疑会产生消极情绪,产生自卑,降低动机水平,减轻行为效能感。心理学研究归因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积极归因,增强人们的行为效能感,改变自己对能力的错误判断。
  (二)影响后续行为
  归因的“取向”决定了归因的导向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将成功归于内在的、可控因素,那么将产生成功的自信,期望继续成功,并会积极努力。如果将成功归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那么一次成功就不会增强其成功的自信心,对后续行为起不到促进作用,不会继续努力。同样是对于成功进行归因,而后续行为却截然相反,关键在于归因的导向不同。
  (三)维持性
  归因的目的,是通过行为效能作用派生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把一次成功归因于努力,而努力是内部的、可控的,那么这次成功将提高行为效能感;而效能感的提高会使他在下次完成类似任务时付出更多努力,以求继续成功。在此人们行为结果的归因表现出对后续行为的维持作用。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在心理学中叫“社会视角”。
行为和结果原因归因于个人的特征,称为内归因。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将行为和结果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的,称为外归因。
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人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人倾向于内归因,因为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人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 ,而倾向于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例如,考试没考好,人一般不敢承认自己没认真学习(内归因),反而会归罪于笔不好、环境恶劣影响考试(外归因)。
在竞争的条件下,人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把他人的失败倾向于内归因,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不过失眠的人,他们往往认为是内因造成的,比如是由焦虑、紧张等心理作用产生,越是这么想,越是容易失眠,只有被释放,才能使失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启发,记得点赞采纳

归因是个体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对事物原因的判断方式,是从自身出发的,个体采用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自身的影响。比如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个体在事件发生后自身会比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认为事件或错误的发生是由自身造成的。
但情境是外界环境在事件发生时候对个体情绪、认知等的影响。

归因是人本身的思维模式,情境是外在的,是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影响因素。

按照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产生归因,情境属于环境因素,所以把归因和情境放到一起比较并不合适。

人们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件做归因时通常遵循何种规律?
答:同样的生活,有的人不堪一击,有的人却屡败屡战?同样蓝天下,为什么有的总是郁郁寡欢,有的人总是心情愉快?很显然,我们每个人内在不同归因方式导致不同情绪状态和行为。在心理学上看来,人们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件做归因时,通常遵循三大归因方式:1、外部归因:即把所发生的事归结为外在情境因素,...

归因活动是一种( )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 )和( )的各个...
答:拓展知识: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他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海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决定于外界环境即情境归因(外部原因);或决定...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 )、( )和( )的认知过程...
答: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忽视了外部因素。总的来说,归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归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也有助于心理学研究中对行为和情感的解释。

体育心理学的归因理论都有哪些
答: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它是...

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下: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情节,有人哭,有的人笑
答:原因:情境因素。也就是说,情节在一定的情境中从悲伤的角度触动了哭泣的读者;从快乐的角度触动了微笑的读者;其他读者则没有被触动。运用了三维归因理论:它是对海德内外两类归因的发展,把人的行为的发生归因于行为者(本人)、行为对象(人或物)、行为产生的背景或情境等三种原因所致。但就某一特定...

单元十一(印象形成、归因、态度及改变、人际关系与沟通)
答:单元十一(印象形成、归因、态度及改变、人际关系与沟通) 1 印象 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2 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
答: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表现的更为明显。 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的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 聪明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 更容易犯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所有被研究...

人为什么会有爱之深恨之切的心理?心理学上怎么解释?
答:我们会习惯性的把错误全部归因于爱人自身,不听取他们的解释,并且自身还会感受到极大的伤害。这一点很多人深有体会,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在心理学中,则解释为卷入度越高,越不容易改变原有态度,所以越难以原谅对方。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你的另一半还对你生气,对你感到不满意,希望你作出改变,...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心理学)
答: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另一类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有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社会知觉中的“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指个体...

主、客观因素对一个人成败的影响
答:我们在认识和对待挫折时,还要学会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界客观因素,一类是内在主观因素。按照社会的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人对原因的归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惯常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