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

作者&投稿:左丘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字演变的过程~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简化是主要趋势,但也有繁化的阶段。
简化指的是:
1、线条化、符号化。
2、删去重复的部分。
3、有简单代替复杂。
繁化指的是增加偏旁和增加笔划。主要是在文字发展过程的早期。
循化与讹化
循化指的是规律化。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整个汉字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循,使汉字字体的演变有踪迹可寻。
分化与同化
分化指字的分化和偏旁的分化。字的分化一个字分化为两个字。“母”和“毋”本是一个字,战国时代,有人把“母”中的两点连在一线,成了“毋”字。
同化是两个不同的字,混同为一字。如暴露的“暴”和暴虐的“暴”本是不同的字,后在隶书是混而为一。

一、简化
从总体上说,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简化改变了笔画的造型和写法,为的是要加快书写速度。最初的简化主要是由图形为主转变为以线条为主,但同种字体亦存在着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殷周之古体减为秦篆,秦篆减为汉隶,汉隶减为汉草(章草),汉草减为晋唐之草(今草);汉隶的体势变为楷书,楷书减为行书;宋元以来,又减省楷书,参取行草,变成一种简体(即所谓“破体”“俗体”“小写”)。这都是最显着的减省笔画。而篆与篆,隶与隶,草与草,简体与简体,其中尚有繁简之不同,总而言之,汉字的字体,在数千年中是时时被减省的。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面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简体字的大量流行是在唐宋以后。这时期,由于民间文学盛行,刻印技术进步,书籍出版大量增多,简体字也就在民间广为流行。在刘复、李家瑞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一书中就收集到1,600多个简体俗字,但当时的简体字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1909年,清末学者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认为:“最便而最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五四”以后钱玄同先生着文提倡简化字,认为汉字繁难是“学术上、教育上之大障碍”,汉字改革“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他的《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广泛响应,学界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从此简化字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到1936年容庚先生出版《简体字典》,已收简体字4,445个。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陆续确定的简化方法是: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用草书楷化加以增补,根据行草书和简体字的偏旁适当类推。经过数年反复酝酿,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化字,笔画数平均减少5画多。
根据王均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一书的分析,《汉字简化方案》收入的简化字可分为以下八类:
1.简省原字形体,如“医”作“医”,“疟”作“疟”
2.保持原字轮廓:如“肃”作“肃”, “伞”作“伞”
3.草书楷化:如“专”作“专”,“长”作“长”
4.采用古字体:如“丰”作“丰”,“从”作“从”
5.用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如“汉”作“汉”,“仅”作“仅”
6.另造新形声字:如“惊”作“惊”,“护”作“护”
7.同音代替:如“裏”作“里”,“几”作“几”
8.其他:如“旧”作“旧”,“灵”作“灵”

二、繁化
汉字的结构会出现繁化的现象,因为有时为了区别、强调字音或字义,会给字形增加一些成分。例如为了区别被“假借”的独体字的各种字义,往往在独体字上加上声符或形符,产生了“形声字”。如“箕”字在古文字阶段就写作“其”,但后来它常被假借作虚词用“他的”的意思。为了区别字义,原先代表“簸箕”意义的“其”,反而要加上一个“竹字头”,写成笔画较多的“箕”。又如“然”,下部有个“火”,本义是“引火点着”“燃烧”,可是又常常被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或形容词“对,是的”。这些假借意义甚至比本义更常用,后来用作本义时就再加“火”字旁作“燃”,形符“火”就变得重复了。
繁化使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例如,“辟”有多种意义,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它们分别写成“僻”(偏僻)、“避”(躲避)、“辟”(开辟)、“譬”(譬喻)。这样,一个字变成五个字,因为“辟”字自身也仍在使用,如用“复辟”。

三、异体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和传达汉语的工具。但是,在记录同样的汉语单词时,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会因为习惯问题使用一些不同的字。由于是记录同一个词,只是形体不同,因而这些词、字往往都会被社会承认,于是这些字之间就形成了异体的关系。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演变到字有定形的。甲骨文、金文中异体字就比较多。《甲骨文编》中收“鱼”字二十个,“马”字五十个。《金文编》中收“鱼”字三十九个,“马”字四十四个,而到小篆时就各采用一个。这也可以看作是汉字的简化。

四、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五、正俗字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曾被统治阶级利用来进行文化统治。一般说来,在正式的场合下使用的汉字,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都必须是规范的,是官方所认可的,因此这些规范字可以被视为正体。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汉字正体,应算是出现在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当时又有一些讲求便捷但又被官方承认的字体,它们相对于正体文字,只保留了各自的“区别性特征”。这种字体多是由地位较低的人员书写,例如一般的史官、卜筮人员等。相对正体而言,这些字体比较大众化,可视为俗体。

事实上,在汉字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正体和俗体。小篆是秦朝文字的正体,而隶书就是当时的俗体。楷书作为其后直至今天广泛使用的正体,它是从后期汉隶的俗体,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才逐步定形的。正体、俗体的对立统一,彼此的消长转化,可以说是贯穿汉字发展史中的一条相当重要的线索。

汉字的最初模样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汉字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皇。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汉字的演变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
参考资料:书

我在学习汉字演变的时候自己整理的:

一、演变过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
篆书
大篆:战国时代秦国
小篆:秦朝标准字体
隶书
秦隶(古隶):秦朝日用字体
汉隶(今隶):汉代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草书
章草:东汉章帝
今草:东汉末年
狂草:唐代
行书:东汉末年
二、演变趋势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主要表现在:
1、图画描绘性记录方式改为符号性记录方式。
2、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和结构趋简。
3、肥笔改为瘦笔,弧形线条改为直线。
三、演变原因
1、内部原因: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
2、外部原因: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

1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最初模样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汉字的演变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4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汉字的演变
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5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汉字的演变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皇。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汉字的演变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6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汉字的演变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6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汉字的演变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8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汉字的演变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图为汉隶。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8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汉字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8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汉字的演变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图为钟繇作品《宣示表》。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9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汉字的演变
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图为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09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汉字的演变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10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汉字的演变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为《张旭狂草图》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10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汉字的演变
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10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汉字的演变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清如许 2005-10-27 22:11 回复此发言

1、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

形成时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商周 甲骨文 龟甲、兽骨

周、春秋、战国 籀文 青铜器、石

秦 小篆 石

汉 隶书 竹简、帛

汉、唐 楷书\行草 帛、纸

汉字的演变过程(图片)急啊………!!!
答:各种文字演变如下:汉字:汉字(拼音拼音:Hàn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韩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广义的汉...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汉字的演变过程
答: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大篆(秦)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从商朝开始的。2、金文:是商...

汉字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哪七个阶段
答:4、隶书(汉)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5、楷书(汉末)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6、草书(汉末)《说...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答: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答:一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的书写方式如下:二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的书写方式如下:三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的书写方式如下:四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的书写方式如下:五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的书写方式...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答:中国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

我国的汉字是怎样演变来的
答: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

汉字的演变 过程
答: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答:汉字演变的八个过程如下:1、甲骨文(商朝)。甲骨文是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了,距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也是具有字体的文字。最开始甲骨文是商朝的贵族们用来占卜用的,一半都是写在乌龟壳或者是动物骨头上的,现在人们研究商朝的历史也都是通过甲骨文进行的。2、金文(商朝)。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