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利它行为为什么没有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

作者&投稿:抄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利他行为在自然选择中不会被淘汰?~

在现代进化论中,进化的单位是群体,因而个体的利他行为如果能增强群体生存繁衍的话,会为自然选择所保留
从基因角度讲,你的基因跟你的兄弟姐妹有一半相同;如果损失你一个会让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获得生存繁衍,那么这种利他行为就是有利的。
人类的“利他”行为需要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和超越平凡的社会责任感之上,道德不是很高尚的人不会在生死关头为他人舍身,很难想象动物们已经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动物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利己的,即使存在利它性,也不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使野生动物有未经证实的道德意识存在,谅亦不至于已经发展到了崇高的程度.

因为它不是很影响人类的求生
致命的缺陷才会容易被淘汰
感觉应该是这样

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可以说动物的整个生活都是围绕着这对矛盾展开的,我们分析它们应对捕食的策略,就可以评估出它们基本行为的意义。我们就以美国黄石公园中的狼和鹿为例,对它们的捕食与被捕食行为作一番分析。狼是典型的捕食者,它们的捕猎行为当然具有明显的利己性;就被狼杀害的鹿的个体鹿来说,它们无疑是受害者,但是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鹿群也同样得益于狼的存在,因为狼控制了鹿群的过快发展,保证公园里的植物不被太多的鹿过度采食,那些从狼吻下存活的个体因而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生活得比没有狼的时候更有质量,在这个层面上看,狼的行为同样带有利它性: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了病弱的鹿,也等于保护了其它鹿的食物。

这是个理想化的模式。实际的情形要复杂得多,黄石公园是个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封闭圈子,蓄养动物的数量依管理者的决策而定,不像大自然那样对捕食与被捕食动物的数量有自动的调节,譬如说狼和鹿的理想数量比例就很难用公式去计算,困难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提供的不是原生的环境,并且动物所占据的活动领地往往要比它们实际有能力占据的要小得多,也就是说,因为前提就可能有问题,由此得出的结果当然就不能客观准确,仿佛要在小小的水箱中反映大海的基本特点,缺乏很多必要的条件。以狼和鹿的矛盾作为例子,只不过试图表明动物的某种显然的行为不一定只具有一方面的意义,单方面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的结论未免主观片面。

从本质上讲,没有证据说明动物具备有意识地舍弃自身利益而使群体或其它个体得益的纯粹利它行为,我们认为动物存在的利它行为通常是出于本能而非刻意。动物在两种情况下较多出现所谓的利它行为,即繁殖期和群体面临天敌捕食的危险时,我们不妨对此进行分析一下。

【繁殖活动中的利它行为】

动物中的鸟类在保护自己的繁殖领地和繁殖成果时常常表现出人们显著可见的利它行为,譬如不顾安危攻击或引走入侵者,或者是义务帮助父母或别的繁殖对抚育后代。

非繁殖期的猫头鹰通常不筑巢(有些营树洞巢的小型猫头鹰除外),白天休息时它会随机选择安静的树枝栖息,有时候栖息的位置正好离其它鸣禽营巢的地方很近,白天清醒的鸣禽对于这样的不速之客自然是又惊又怒,于是鸣叫、盘旋和试探性的攻击都被用在比自己庞大得多的猫头鹰身上,试图把猫头鹰赶离自己的领地。从力量上讲,猫头鹰是一种猛禽,小鸟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小鸟的“自不量力”是否表明了它愿意用生命捍卫巢穴的决心呢?类似的情况也见于摄影师拍摄鸟巢时。在地面营巢的百灵、鸻鸟和野鸭在有天敌接近巢穴的时候,会拖着“折断的翅膀”吃力地行走,这当然会引起捕食者的注意,于是捕食者会转而攻击似乎轻易就能得到的猎物,等到天敌被引离巢区,鸟的“伤”自然立刻痊愈,飞之夭夭了。

可以肯定的是,鸟类在做出上述举动时无疑给自己增加了风险,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这样的冒险是基于鸟类对于自身的力量和当时形势有充分估计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它们不会以自身性命作为代价,攻击猫头鹰的鸣禽和拟伤的那些鸟在紧急时依然可以全身而退。因为巢的主人都应该明白,猫头鹰不善在白天活动,也不善捕捉会飞的小鸟,所谓弱者好欺,它们不敢在雀鹰那样的鸟类杀手面前表演那样的杂技;而假装受伤的情况,只能针对猫和狐狸那样的陆地动物,因为小鸟可以在最后一刻飞起来轻易地摆脱危险。这种在人类看来有些惊险的行为多发生在鸟类这样具有高度机动能力的物种上,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干扰入侵者,付出有限的冒险代价而换回后代的安全。

已知鸟类中的蜂虎科、鸦科、鸠鸽科和文鸟科的某些成员以及哺乳动物中的某些营家族生活的种类(如鬣狗、非洲野犬和体型较大的啮齿类)在繁殖期有“义工”现象,也就是已经成熟的个体自己不参加繁殖活动,却帮助别的繁殖个体进行照顾后代的工作。其实这种“乐意助人”的良好氛围下隐藏着这样的严酷事实——繁殖资源有限,空间和食物不允许有太多的繁殖对存在,只有最强大的个体才有资格能力培养后代。那些不能进行繁育活动的个体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像狮子和食草有蹄类那样,没有资格繁育的成熟雄性被排斥在繁殖群体外,成为游荡者或结成“光棍群”;另一种做法就是上面提到的帮助繁殖对共同抚育幼仔。

这样的“义工”似乎是一种纯粹的付出,是利它的行为,但是动物行为学家也指出这种行为给付出“义务劳动”的个体带来的好处:首先它可以从实习活动中学习到许多照顾后代的方法,为今后可能出现的自行繁育活动积累经验;其次作为最接近繁殖配偶的个体,一旦正宗的配偶发生意外,它们最有可能轻松成为候补者,接管所在的巢区及其资源,延续原来的繁育过程或尽快重新开始自己的繁育活动;另外,参与群体中照顾高等级者后代的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在整个群体中的地位,从而得到更多其它方面的实惠。这种行为较之将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逐出群体的做法更利于整个种群的发展,因此较多地出现在进化程度和社会性较强的类群中。

【捕食危机下的利它行为】

在面临天敌攻击群体猎物的危机时刻,有些被捕猎群体中的某些个体会不会做出令我们看来是故意牺牲的举动,用自己生命的付出来求得家族的安全?假如这种行为存在且被证实完全是出于主观理性,那将无疑是一种有高尚道德感的利它行为。

野生动物的捕食活动很少被我们观察到,因为它们不会对旁观者视若无睹,我们的存在足以打乱它们的生活秩序,它们的捕猎毕竟不是表演。类似黄石公园特定环境下的狼和鹿一样,我们只能将分析研究的课堂搬到非洲的原野上去,那儿的动物捕食行为更容易被观察到,也更多地为我们所熟悉,虽然由此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代表各种类型的动物实际的捕食行为,但也应当可以说明一些原理性的问题。

我瞪大眼睛注意播出的野生动物记录片画面,遗憾的是,无数个真实的捕猎场景中,我一次也没见到传言中的所谓挺身而出牺牲自我的壮举,被吓坏的食草动物们尽管在数量上比起捕食动物来占绝对的优势,但是它们都毫不犹豫地四散逃命,根本没有任何组织抵抗的意图,更别说什么协调群体,由谁出面做替死鬼的情况发生。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根本就没有“自我牺牲”这回事。捕猎活动要随着群体中某个倒霉鬼(注意,不是替死鬼)被捕获而结束,狮子、鬣狗或花豹守着猎获物喘息,同时也意味着食草动物们暂时安全了。

我之所以觉得被捕猎群体在面临生死关头不会有利它性的行为出现,是因为我不相信动物们能够决定由谁去送死,除非它们会这样商量:

“老花,下次狮子来的时候,该轮到你了,我们会照顾你的亲属。”

或者在天敌突然出现,来不及做出决定的时候,大家可以这样边跑边开会:

“老黑,上次送死的是老花,这次该轮到你了!”

“不对,这次应该是老白,它得了不治之症!”

听起来很像童话。确实如此。你敢说“自我牺牲”的说法不是童话?

被猎食动物中有受伤,染病或体力不支(年老或年幼)的个体,在四散逃命的过程中更容易被捕食动物捉住,这样的弱势个体不是由被猎食动物群体主动决定的,而是由捕猎动物的行为被动决定的,即所谓自然淘汰,而没有想象中的“利它”的故意。有些情况下,被捕食的动物在面临极端的危险时,也可能会出现惊呆这样短暂意识麻痹的情形,把那样的行为解释成“主动牺牲”也是极其牵强的。

人类的“利他”行为需要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和超越平凡的社会责任感之上,道德不是很高尚的人不会在生死关头为他人舍身,很难想象动物们已经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动物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利己的,即使存在利它性,也不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使野生动物有未经证实的道德意识存在,谅亦不至于已经发展到了崇高的程度。

综上所述,应该就不难看出动物的利他行为的规律了吧

在现代进化论中,进化的单位是群体,因而个体的利他行为如果能增强群体生存繁衍的话,会为自然选择所保留
从基因角度讲,你的基因跟你的兄弟姐妹有一半相同;如果损失你一个会让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获得生存繁衍,那么这种利他行为就是有利的

优势个体这种牺牲自我利益而增加其它个体获得利益的利他行为可以从亲属选择理论得到解释。
亲缘选择理论认为,一个基因如果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或繁殖,那么,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该基因在基因库中的频率就会得到保留或增加。

利他行为往往是和其他物种的团结合作 共同生存 不同物种之间取长补短 互助互利 都会得到比自己独自行动更好的效果 所以一个物种在利他的的同时 自己也会得到好处 从而是自己更强大 并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 比如海葵和小丑鱼、牙签鸟和鳄鱼 花和蜜蜂等等
给分吧~

你厦大的?

动物群居行为的利与弊
答:处于生存的考虑,很多种类的动物选择了群居生活,有的初衷是像草原斑马一样为了更多的繁殖后代,也为了躲避捕食者;而有的动物没有这些方面的苦恼,那它们选择群居是为什么呢?蝙蝠在残酷无情的动物王国,依靠群居的优势,使其种类数目在哺乳动物中排名第二位。吸血蝙蝠是蝙蝠的一种,它们是一种100%靠...

动物们是否有自我意识?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答:而且小狗也会报仇,有一天邻居家的小女孩养了泰迪,不听话就打它出去玩,当小姑娘不注意的时候就上床撒尿,小女孩是非常生气的,结果第二天就在她的床上拉了一泡屎,别人的领养小狗是非常好的,所以它才会听话,如果你要是打小狗的话,它是会记仇的,所以我们要对小动物好一些。小动物是有动物意识...

动物利他现象的发育种类
答:例如报警行为就得到了发展。这些事实证明,动物不管是表现出自私行为,还是利他行为,都是有利于提高基因群的适合度,都是基因的自私性所决定的。因此利他行为是生物有机体天赋的行为,是作为基因的载体而存在。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纯洁的、没有意识的,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人类作为动物界的一员...

...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的数量越多,对植物的...
答: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B正确.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

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
答:动物的社会行为包括:优势等级序列、通讯行为、求偶行为、利他行为和亲杀行为。动物凭着自身的实力通过竞争来占有相应的或者取得相应的地位。这样的话,就是从大到小,从强到弱来排序,这种序列就是等级序列。生活在一起的动物,自然就是彼此要接触,难免要在一起接触。就需要信息交流,它们可以通过光、电...

某些动物自发的计划生育行为,是出于利他主义还是自私的考虑
答: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产生原因可能是多重的。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

为什么自然界的动物,都没有教它,都懂得交配?
答:有人问,为什么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没有人教它,怎么就都懂得交配了?这个问题问的就没什么意思了哈!动物与生俱来的两大本能那就是求生和繁殖,而对于有性生殖动物来说,通过交配形成受精卵是它们拥有后代的唯一途径。交配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动物种群可以更好地在地球上活下去。其次,并不...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答: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 然而,这些剧毒物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们却全然没有想到,这些用于杀死害虫的毒物会对环境及人类贻害无穷。它们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或通过饲料、饮用水进人畜体,继而又通过食物链或空气进入人体。这种有机氯化物在人体中积存,可使人的...

动物攻击行为由什么决定
答:我国古代有许多研究动物行为的记载,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蝇可挥拂,蚊可设帐,唯臭虫最可憎”。臭虫身体扁小,有缝隙的地方都能隐蔽深藏,它能分泌臭液,人被咬后皮肤红痒难忍;《炙毂子》记载:“此鱼每遇渔舟, 即吐墨染水令黑,以混其身”,说明了乌贼的喷墨行为。又如:杜甫的“两个黄鹏鸣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