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军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后来到了哪里?

作者&投稿:东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一提到国民革命军第29军,我们不由得想起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日浪潮中前赴后继,奋勇杀敌,驱除日寇,恢复山河。那么,国民革命军第29军是如何组建的?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一、成军于中原大战。1930年,蒋、桂、冯、阎四部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场耗时7个月之久的军阀混战。在这场“中原大战”中,双方共投入兵力100多万,死伤逾30万人,战火波及20多个省。冯玉祥所领导的西北军在战争中溃败,余部约6万人在宋哲元的带领下退守山西。第二年6月,宋哲元率部接受张学良的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宋哲元任第一任军长。

刚刚经历恶战的29军,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全军只有两万多人,且缺吃少穿,装备简陋。大部分士兵所持武器为老式汉阳造或毛瑟枪,全军只有山炮十多门,重机枪不到百挺。但正是这场军阀混战,让宋哲元意识到发动内战是错误的,只有“不打内战,枪口对外”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认识,在当时是极具战略眼光和进步意义的,也成为他后来浴血抗日的强劲动力。

二、成名于长城会战。“9.18”事变后,日寇大举南下,进犯河北,于1933年3月入侵到了喜峰口。张学良电令29军火速赶往喜峰口,支援当地守军。因29军装备很差,轻重武器奇缺。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宋哲元便为每个士兵配备了一把大刀,聘请武术教官教授士兵用刀之法。长期训练下来,士兵们的近身肉搏技艺日趋纯熟,每每在关键时刻收到奇效。3月9日,敌我双方先头部队开始交火,几轮冲锋下来,29军受制于日军的精良装备,伤亡很大。

宋哲元自然而然想到了手中的“大刀队”。和部下商议之后,决定发挥“大刀队”近身肉搏的优势,对敌人发动一次奇袭。于是,宋哲元下令赵登禹旅长亲率“大刀队”数百精锐,持大刀,携手榴弹,趁夜摸进日军驻地。先用手榴弹一阵狂炸,敌人惊魂未定之时,“大刀队”已如天降神兵般,出现在了日寇面前。一阵风卷残云似的砍杀之后,日军还未来得及看清来者面目,便做了刀下亡魂。

宋哲元还下令另一名旅长佟泽光带队接应,在敌营中大肆放火,附近的日军见火光冲天,纷纷赶来救援,佟泽光率部设下埋伏,对救援日军迎头痛击,乘机占领了日军的炮兵阵地,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炸毁敌军辎重粮草,一举夺回喜峰口关隘,迫使日军撤出了关口。这一战,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29军乃至中国军人的威风。日本《朝日新闻》气急败坏地宣称:“喜峰口战役是皇军60年来未有之侮辱。”29军由此威名远播,《大刀进行曲》应运而生,唱遍中华大地。

三、受挫卢沟桥。29军在喜峰口阻击日军一战成名后,回到了察哈尔,收编了一部分抗日同盟军的人员和武器,部队人数已达6万余人,装备和战力都有了质的提高。1937年7月,日本悍然挑起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驻守卢沟桥的29军奋力抵抗,毫不退让。在战争中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相继殉国;团长申仲明亲临一线指挥战事,不幸战死;正面抵抗的一个连200多人中仅4人生还。29军全体官兵,在顽强抵抗了近一个月后,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到了保定。

蒋介石罕见的不但没有责怪宋哲元,还将29军扩编成了第一集团军。但此时部队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都各怀鬼胎,以保存实力。后来,宋哲元被蒋介石调离,病逝于四川绵阳。此后的原29军将领张自忠,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枣宜会战,战功卓著,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

四、弃暗投明,终成人民军队。淮海战役前夕,原29军硕果仅存的两支部队第五十九和七十七军部分士兵,在共产党人张克侠、何基沣的带领下,弃暗投明,成功起义后加入了人民军队,成为正义之师。(参考资料:《宋哲元在“七七”事变前后》)



二十九军虎狼之师,其在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之后,不断地扩大。后来因为日军的猛烈攻势,不得不先暂时退回保定地区做休整。

二十九军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之后,面对日本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部队撤出平津地区,推至河北省保定地区,后被扩编为第一集团军.

他们后来在抵抗日军的过程中,兵败了,队伍已经被日本军队打散了。

29军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后被迫退出平津,再败后退到豫北,编成59.68.77三个军,每军都有七七的意思。后来转战各战场,表现不错。但由于不是嫡系,又无首领,兵力和装备得不到补充,渐渐沦为二流部队

卢沟桥事件相关历史问题(火速!!!急用)
答: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该桥毁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狮约500个左右,神态...

二十九军大刀队
答:二十九军起源于冯玉祥的北洋第十六混成旅,后发展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长期驻扎在西北,装备简陋,但士兵们朴实且训练有素,尤其注重肉搏战。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二十九军在喜峰口防御,面对日军的猛烈火力,他们以大刀和手榴弹为主要武器,坚守阵地。在3月6日至9日的战斗中,二十九军接防...

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答: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

卢沟桥的资料
答: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

卢沟桥资料
答: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座古老的桥又增添了新的...

卢沟桥石狮的历史
答: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

请介绍国民政府二十九军
答: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七七事变开始,日军全面侵华长达八年,数百场浴血卫国的战役中,对日军最具杀伤力的国军劲旅,以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事绩更是闻名中外,在二十九军里闻名的大刀队,无论是夜袭、肉搏、步冲马战中、皆以此抗战大刀为重要武器。“大刀向鬼子们...

《大刀进行曲》中,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与哪一重大事件的解决有直接关...
答:二十九军派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指挥这场奇袭。3月10日,当他患上知敌人正在休整,便马上召集团长、营长们开会,决定乘敌不备,夜袭敌营。他激动地说:"抗日救国,乃军人本分,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赵登禹带着腿伤,拄着木棍,率领全旅,冒着大雪,经过急行军之后,突然出此刻敌人的帐篷周围。

【卢沟桥烽火】和【半­截蜡烛】资料
答: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该桥毁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狮约500个左右,神态...

卢沟桥一共有多少狮子?卢沟桥的历史?
答: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