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发展及变化。

作者&投稿:梁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济特区的变化~

3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从荆棘丛生走进通衢大道,从边陲小镇走进现代化大都市。虽然在30年前,我刚刚呱呱落地,但是通过我的收藏,却深刻感到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

  记得在我刚开始集邮的时候,就遇到了原邮电部发行的《经济特区》纪念邮票,其中就展现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大特区的建设成果,邮票以各特区城市建设为背景,前景主图为该特区的标志城雕,这是我国首开发行经济特区邮票的先河。第一枚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深圳”,邮票画面以“拓荒牛”雕塑为前景,后面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第二枚“珠海”,主画面为“渔女”雕塑,配以近处的现代化城市建筑和远处的海滨别墅群;第三枚“汕头”,邮票画面将雕塑“升腾”即“希望之星”置于中心位置;第四枚“厦门”展现了厦门全岛和鼓浪屿,画面的前景为“白鹭少女”雕塑,中景是被誉为“特区脊梁”的跨海大桥,远景为日光岩。全套邮票采用了横五连的布局,显示了特区经济的有机结合和互补性。

  到了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特种邮票开始发行。方寸之间展示特区20年的建设成果,突出反映深圳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体现深圳临海的地理特征和优良的自然环境,无际的蓝天象征着深圳无垠广阔的发展前景,邮票右下方的特区标志性建筑——“拓荒牛”剪影,表现了深圳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相比邮票,纪念封更可以展现经济特区创立初期的“坎坷”。199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广东省邮票公司与深圳市邮票公司联合发行了一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纪念封,以纪念深圳特区的建立和十年来特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纪念封和纪念邮戳的“拓荒牛”,展现了处于发展中的特区人的精神。网上还展现过更早期的纪念封,这就是1985年发行的汕头经济特区创办五周年纪念封,封上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手书题字:“坚持改革和开放,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综合发展,开创汕头经济特区新局面”。下方图案主体为特区管委大楼,两侧是一幢幢通用厂房,展示了汕头经济特区崛起的新气象。

  在今年的7月底的时候,在申城的邮市中,我还购买到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金银币。其中1/4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拓荒牛”雕塑剪影和建筑造型以及光束、礼花等装饰设计,并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中文字样及面额。1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人物头部剪影和抽象符号的组合造型与“闯”雕塑的装饰设计,并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中文字样及面额。

  虽然收藏品上展现经济特区的空间只有方寸大小,但是其却折射的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印证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记载了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

全国经人大授权的经济特区共有五个
经济特区是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条文,其中所指的经济特区是具有明确内涵外延的法律概念,截至2021年11月,全国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的经济特区共有五个,分别为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

2020年全国经济特区进出口总额近4.2万亿元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自2017年开始,中国经济特区进出口总额呈现波动增长态势, 2020年国内经济特区进出口总规模达到41763.5亿元,同比增长2.8%。2021年1-10月累计进出口39921.1亿元,同比高速增长19%。

分进出口来看,全国经济特区整体以出口业务为主。2014-2021年,全国经济特区出口总额占比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从变化趋势来看,全国经济特区出口占比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从2014年的58%下降至2020年的55%,2021年1-10月累计出口占比下降至53%。

深圳经济特区进出口总规模占比超70%
2021年1-10月,深圳经济特区以2.8万亿元的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经济特区首位,同比增长14.9%,占全国经济特区进出口总规模的比重为70.3%;其次是厦门经济特区进出口总额7323.4亿元、珠海经济特区进出口总额2747.1亿元,汕头经济特区进出口总额648.6亿元,占比分别为6.9%、2.8%、1.6%。

分进出口来看,2021年1-10月,深圳经济特区以15170.3亿元的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经济特区第一,约是排名第二的厦门经济特区的3.4倍;又以12896.0亿元的进口规模位居全国经济特区第一,约是排名第二的厦门经济特区的4.3倍。整体来看,深圳经济特区在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中位居绝对的龙头地位。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应答时间:2021-01-0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历程及变化:
1979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特区“摸着石头过河”,但“探索者”也受到争议。1984年,邓小平决定到特区去看一看。看到深圳由过去“水草寮棚”的渔民村变成“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楼”,看到企业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看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邓小平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在厦门,他又要求“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当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厦漳泉”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88年5月,在“中关村”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0年4月,更是作出了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199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特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经济特区,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特区这一“最大的解放思想、最大的改革开放”,正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就
  我国的经济特区借助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率先实现了经济上的初步起飞,不仅成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而且为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进发挥了示范效应,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一)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主要表现在:1、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4、积极利用外资带动经济发展
  (二)率先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特区运用国家赋予的经济自主权,不断冲破传统旧体制,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在全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起到“试验田”的作用。
  除此以外,经济特区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尤其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起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经济特区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保持繁荣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取得的巨大的发展成就,一方面坚定了香港、澳门回归的信心;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在开放过程中通过与香港、澳门的贸易投资、优势互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完成,中国特区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中国的经济特区已经把“创新、和谐”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
内容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阅读测试:
深圳等经济特区三十年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②是我国“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④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保持繁荣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③ B.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深圳经济特区为什么能迅速发展?
答:3、自改革开放初期首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首次土地拍卖“第一槌”、首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等众多“第一”,到近期应届毕业生落户“秒批”、商事登记改革“三十证合一”、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等,深圳在制度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道路上不断前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目标为:- 到2025年,深圳的...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答: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汕头经济特区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关于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受挫的...
答:4. 此外,特区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经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5. 这些问题限制了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潜力。6.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汕头经济特区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发展的模式。7. 特区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环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发展情况
答:武当山,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吸引着全球游客,古老的道教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和神秘的武当功夫,与虔诚的香客一同散发出中国深远的历史气息。作为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规划,旨在打造世界知名风景区和中国山水园林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区对景区环境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对景点、公路...

我国的七大经济特区,为什么经济发展不同房价却是一样高?
答:首先是我国最早并且是同一天宣布建立的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从整体来看,深圳这一经济特区的经济实力是最强的,并且还与第二名拉开了极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深圳在这七大经济特区当中,房价水平也毫无疑问是最高的。但是,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深圳完全匹配得上这么高的房价。而珠海虽然经济发展可能要...

深圳特区的历史介绍?
答: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城市简史“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不到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

经济特区发展的模式是怎样的八下?
答:产业导向:经济特区发展的产业以出口为导向,注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开放合作:经济特区通过开放合作,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建设基础设施:经济特区注重建设基础设施,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提高区域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汕头也是经济特区,怎么现在发展的那么差呢?
答:3、对实业的忽视:尽管汕头人具有强烈的团结精神和敢于拼搏的特性,但他们更倾向于从事商业活动,而对工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汕头的工业规模较小,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效应,这也导致了相关行业的衰退。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可能发生变化,...

发挥经济特区的什么作用
答:经济特区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经济特区的发展 1979年4月...

四个经济特区
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96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吹响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号角。40年间,经济特区的历史性变化和世人公认的辉煌成就,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巨大成功。以深圳为例,从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众多合资企业的建立再到国内大型企业的兴起,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