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 协约国 同盟国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杭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轴心国.同盟国.协约国 分别代表什么???~

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又被称为"钢铁条约")。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 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加拿大、朝鲜、澳大利亚、衣索比亚等数十个国家。同盟国集团最终打败了轴心国集团,取得了胜利。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集团。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还有保加利亚,和土耳其. 同盟国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组织的.本来德国还想拉拢俄国入伙,但俄国处处与德国作对,于是只得放弃.后来同盟国被协约国夹在中间,为战败埋下了伏笔.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欧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後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後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後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最初的协约国是有法国和俄国组成的。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没有加入的意思.但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加入了这个法俄协约,形成了一战中协约国的雏形。 协约国集团在19041907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相对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就连贫弱的中国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0000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协约国集团虽然取得大战的胜利,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除了美国攫得很多实际利益,日本掠获不少以外,其他国家大多失大于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员英法两国,实际上只是一种“惨胜”。至于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更在大战结束一年以前即被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所推翻。 从大战一开始就卷入战争,肩负协约国主要战争重担的英、法两国,不仅损失惨重,而且整个国力遭到严重削弱,使它们在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角逐中处于相当孱弱的地位。战争给英法两国带来的损失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战争直接损失巨大。1913年英国本土人口4586万人,法国本土人口3979万人。战争期间,它们的军事人员死亡分别为90.8万人和153.7万人;负伤被俘失踪者分别为22.8万人和480.3万人。英国19131918年国家预算从1.97亿英镑增加到25.79亿英镑,5年中增长12倍。整个战争支出达124.54亿英镑,相当于同期国家收入的44%。法国战时所受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其东北部10个省开战不久即被德军占领,被占区原为重要采矿、冶金和纺织中心,主要产品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钢为63%,铁81%、煤74%、毛织品81%、砂糖76%;沦陷4年,与法国经济生活相隔绝,工业品完全丧失。 其次是生产大幅度下降。大战期间,尽管军事工业有所扩展,但英法整个工农业生产趋向衰退。英国工业指数,以1913年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1918年间,生产资料生产下降14.3%,消费品生产下降23.9%。法国工业生产在战争的头两年急剧下降,1916年后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达到1913年水平的57%。19131918年间,棉花消费量减少近50%,羊毛消费量减少80%。小麦产量从

1、组成国家不同。一战的同盟国包括德、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二战的同盟国包括美、英、法、苏、中等国。
2、组成同盟国参与战争性质不同。一战的同盟国参与的是一场因为政治经济不平衡而爆发的非正义的瓜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二战的同盟国参与的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同盟国作战波及范围不同。一战同盟国作战区域主要是欧洲战场;二战中同盟国作战范围遍及亚非拉甚至大洋洲也未能幸免,形成一场全球战争。

扩展资料:
一战中同盟国 (德语: Mittelmächte,意思是中央国) 由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当时的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组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央国)与协约国对敌,中央国的称呼,是因为以上国家在俄罗斯以西、法国与英国之东。又称中央同盟国。
二战中为了对抗轴心国(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所以组成的同盟就成为同盟国 (也被称为反法西斯国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不是同一个时期的称呼!轴心国是指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所组成的“世界的轴心”集团国;协约国和同盟国则是一战时期的,协约国主要是英国、法国、日本,而同盟国则主要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战争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脱离了同盟国加入了协约国),同盟国的形成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宰相俾斯麦的推动。

这不是同一个时期的称呼!轴心国是指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所组回成的“世界的轴心”集团国;答协约国和同盟国则是一战时期的,协约国主要是英国、法国、日本,而同盟国则主要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战争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脱离了同盟国加入了协约国),同盟国的形成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宰相俾斯麦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