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为何不是春夏或夏冬?

作者&投稿:却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

按照常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为“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这是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称作“春秋”的原因,恐怕有些勉强。
以上是第一种解释,无论仅从字面来说,还是从立意来说,都不具有说服力,于是出现了第二种解释。这种说法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一个事件的起因常常是另一个事件的结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事件的结果相当于秋收;像本年度收获的种子是下一年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本年度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次年一个事件的起因。所以,我们才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
这是第二种解释的说法,从春种秋收的季节轮回,引申出历史是由一系列因果事件的链接;相比较而言,此种说法比第一种解释有说服力多了。但是,这种说法仅仅道出了“春秋”之意,却也没有说清历史不称作“冬夏”的原因。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甚至于讲科学,一定先要研究天文。说到天文,中国的天文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很发达了,这是与中国从古至今以农立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人们的谋生方式便是渔牧、采集、狩猎与耕作等等,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研究时令季节等天文规律来安排生产与生活。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均匀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说到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而在夏天太长;黑夜的情况却与之相反。总之,昼夜的长短在冬夏是不平均的。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与“秋分”两个季节,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此时昼夜等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这就像是一个平衡的天平一样,抑或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标准。所以,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者不好,要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去衡量、去批判,故而历史称作“春秋”而不是“冬夏”就是这个道理。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古代的史书都叫春秋,而不是用相对应的夏东这样的词来命名呢。其实这个问题古今的学者对这个都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一个晋人杜预他在《春秋左氏传序》中的说法被很多人认同。

杜预说法就是说,首先春秋这本书是编年史,它是把它按照时间的顺序编排起来的,而春秋这个词代表的就是时间概念。还有就是一年有四个季节,如果把史书称之为春夏秋冬的话,就显得太过于返厂了,所以说就把它渐渐的说出来,用春秋代替一年四季的说法。但是如果这样来看来的话,他的说法就有点说不通了。在《公羊传》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人从农业的角度来将一年四季春种秋收,这两个季节认为是春季和秋季是最重要的两个季节,但是夏季也是很旺盛的一个季节对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所以说出公羊传中的说法也是说不通的。

这个时候我们又可以在著名的文学家于省吾先生会发现在甲骨文中一年只有春秋两季,也却没有夏冬。当然这个不仅仅是我们中国这样子划分在很多其他世界的古老民族早期也仅仅只有春季和秋季这两季。所以在早期的中国春秋就代表了一整年。那么史书以春秋为名,这就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春秋也逐渐成为那时间的代称。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我们很多文化的名称来自历史,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选择。那么有人会问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为何不是春夏或者是夏冬?其实中国文化历史之所以被称为春秋,可以追溯到我们夏商的时代,特别是在我们的商朝代,人们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来源,而秋天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季更好的代表了人们丰收的心情,古时候人们也只有春和夏,所以就叫作春秋。在我们中国古代很多时候,历史的名称其实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历史被称为春秋也是特别有代表意义的,在商朝的时代,人们大部分都是进行农业活动的,他们的发展来自农作物的收成情况,所以其实秋季更好的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古代农业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状态。除此之外,在古代只有春夏两个季节,在历史的记载中明确的的说明了其实春季是冬天与春天,夏季是夏天和冬天的,结合下来人们就选择把那段历史叫做春秋。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古代大部分还是特别重视农业发展状况的,帝王依靠农业来巩固统治地位,也自然而然的选择一些重视农业的方式来发展它。从本质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都是重农抑商的一个政策贯彻的,这也是我们成为一个农业大国的根基所在,这样大力的发展农业,是有利于我们在农业发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且保持了人口的稳定与和谐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农耕文明的发展,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把中国文化的历史称为春秋,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因为春是播种的季节,而秋是收获的季节。春秋代表因和果。是一个完整的轮回。是完整年代的代表。

因为春天它是播下种子的季节,而秋天它是收获粮食的季节,就像一段历史的开始与结束,古人根据自然规律就把历史称之为春秋。

因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我们很多文化的名称来自历史,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选择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为何铸就最辉煌的古代文明?
答:春秋战国,是中华思想文化昌盛于五千年中华史的时代。诸子百家,交相辉映。中国人的哲学高度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从此再也没有超越。从此,儒道思想称为中华的精神支柱;加上汉代传入而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后两千年中国人的精神主体。(此局面直到五四时期才打破)春秋战国,诸侯众多。为达到开疆扩宇,...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答: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同样的,在春秋战国时,因为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孔子、老子 、孟子、墨子等诸子百家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答:然而,在这充满血污与战乱的动荡时代,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
答: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进入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什么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答: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漫长的政治动荡、分裂混战时期,但同时亦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这一精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恰以春秋战国时代剧烈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大变革为条件、为基础。西周末年以来,以私田开辟为标志的私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原先的井田制及其...

东周为什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答:而到了之后的一个时期,由于列国争端混战,导致大大小小战争不计其数,所以这段时期被形象的称为战国时期。春秋与战国时期本质上就有差别,在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打破了周王朝层层分封的腐朽制度。而到了战国时期七国混战,各国为了变强纷纷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破而后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够达到中国文化的巅峰状态?
答:1、政治上,诸侯混战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各个学派思想主张得到充分的空间发展,各国诸侯都在各种思想中寻找治国良方。2、经济上,铁制工具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负担大大减轻,人得以解放劳动的束缚。3、文化上,随着教育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教育平民化使得底层群众思想活跃,...

春秋时期立为国君的是谁?
答: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够达到中国文化的巅峰状态
答: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的逐步形成,经济繁荣。2、政治原因: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社会变革。3、社会条件: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和兼并,竞相招揽人才,使各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4、历史基础:夏、商、周文化的成就为春秋战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春秋战国是一个时期吗
答:我国有一段特有的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春秋和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例以“时期”而不是“朝代”来称呼一段年代了,那么,春秋和战国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区分的呢?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这个时间点很好确定,...